《游褒禪山記》 教案優(yōu)秀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弄通教材內(nèi)容,進而選擇科學、恰當?shù)慕虒W方法。那么優(yōu)秀的教案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游褒禪山記》 教案優(yōu)秀,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游褒禪山記》 教案優(yōu)秀1
【教學目標】
1、設疑討論,引導學生在理解內(nèi)容的同時理解文言字詞。
2、反復誦讀:通過反復誦讀能熟悉并理解課文內(nèi)容,學習本文從記游到議論,即事明理的。寫作方法。
3、問題探究:展開教師、學生、作者和文本四者之間的對話,從而理解作者所闡發(fā)的治學態(tài)度和人生哲理。
【教學重點】
1、重點積累“名”、“舍”、“謬”、“窮”“明”“極”等文言實詞的意義和用法。掌握“在于”“至于”“于是”“學者”等古今異義詞的意義。
2、借鑒學習作者“盡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
【教學策略】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文字上有一定的障礙,應引導學生通過回顧所學過的課文、參看本課注釋、運用文言語法知識推斷等方法逐步掃除。為了掌握本文重要的文言詞語,可利用多媒體手段展示相關課堂習題。鼓勵學生及時歸納學習文言文的方法,注意積累文言文知識。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由于文化、心理的距離,學習起來相對比較枯燥,可采取設疑探討的方式,調(diào)動學生思考、討論、交流的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本文是一篇游記,可與學生以前所學課文進行聯(lián)系比較。為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可利用多媒體手段展示相關的風光圖片或視頻。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同學們,你喜歡旅游嗎?你想旅游嗎?為什么呢?(請學生回答并相機引導。)
旅游并非為了“到此一游”,告訴別人“我來過”,而是為了開闊視野,豐富閱歷,啟迪人生。
設計意圖:借此調(diào)動學生參與學習的興趣,為以下文本思想內(nèi)容的教學做鋪墊。
2、初中我們學過不少游記古文,有哪些呢?
。ㄕ垖W生回答并引出《岳陽樓記》《醉翁亭記》兩篇游記。)
3、《岳陽樓記》《醉翁亭記》兩篇游記的主旨句分別是什么?岳陽樓景區(qū)和醉翁亭景區(qū)分別美在哪里?
(請學生齊聲背誦并用多媒體展示《岳陽樓記》《醉翁亭記》中的相關語句及岳陽樓和醉翁亭的圖片。)
《岳陽樓記》:“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醉翁亭記》:“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岳陽樓記》:“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
《醉翁亭記》:“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fā)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
設計意圖:多媒體導入,用齊聲背誦和圖片展示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拉近學生和文本的距離,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情感,為學生理解本文與前兩篇游記的異同做鋪墊,溫故而知新。
二、整體感知
1、解題
同學們,請把書翻到35頁,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褒禪山記》(板書)也是一篇游記。我們看作者寫了哪些內(nèi)容,又是怎樣寫的。
設計意圖:故意漏說“游”字,一為激趣,一為激發(fā)學生思考,初步感知本文與前兩篇游記的不同。
2、熟讀課文,感知內(nèi)容。
。1)本文共有5個自然段,請同學們齊讀課文(男生讀一、四段,女生讀二、三段,齊讀第五段。),并思考:
A. 本文各段分別寫了什么內(nèi)容,用簡短的話加以概括。(每句不超過8個字)(點名提問)
B.課文哪些地方寫到褒禪山的美景?請用文中的原話回答。
。c名提問)
明確:A.第1段——山名考證;第2段——游華山洞;
第3段——游洞心得:第4段——觀碑心得;
第5段——同游者誰
B. “有泉側(cè)出”“其見愈奇”
3、多媒體展示褒禪山的風光圖片。
4、小結(jié)。
本文寫到褒禪山美景的地方很少,可見作者寫作的側(cè)重點并不在這里,而重在寫游山過程中的感受。
三、研讀探究
(一)研讀第一、四兩段
1、研讀探討第一段
。1)齊讀第一段,本段共六句話(提醒學生在書上標注序號),請梳理一下:褒禪山有幾個名字?各對應文中哪些句子?(點名提問)
明確:褒禪山華山花山
、冖 ④ ⑤
、 ⑥
設計意圖:理清文章思路,培養(yǎng)概括能力。
(2)教師設疑①:第一段六句話中,第4句話明顯不通,這個山洞到底是“華山洞”,還是“華陽洞”?你怎么看?(點名提問)
明確:抓住文中“所謂”二字可知,這是人們的`訛傳,這是別人說的,作者并不全信,可見作者謹慎采取別人的說法的嚴謹?shù)膽B(tài)度。
。ǘ嗝襟w展示華陽洞圖片加以印證,教師以嚴謹?shù)膽B(tài)度為學生做出表率。)
設計意圖:設疑激趣,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為下一步的教學做鋪墊。
教師設疑②:第3句話與山名無關,似可刪去。你怎么看?
設計意圖:設疑激趣,印證上一步的結(jié)論。
(3)請學生翻譯第4句——“距其院東五里,所謂華陽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重點講析“以”“名”的用法、意義和“陽”字的文化內(nèi)涵,并以此遷移到第2句——“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 ——中“舍”“名”“之”“以”等的用法和意義。
。ǘ嗝襟w展示這兩句并點名提問學生。)
明確:
①譯文:距離那禪院東邊五里,是人們所說的華山洞,因為它在華山南面而給它命名的。
、凇耙浴保B詞,因為;“名”,名詞用作動詞;“陽”,山南水北為“陽”,因為中國處于北半球,在赤道以北,山南正好受到陽光的照射。
③譯文:唐代和尚慧褒開始在山麓筑屋定居,死后葬在這里;因為這個緣故,從那以后人們稱這座山為“褒禪” 。
、堋吧帷保~用作動詞;“名”,名詞用作動詞;“之”,代詞,代指慧褒所住的地方;“以”,介詞,因為。
設計意圖: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遷移能力,深入探討,在思考比較與模仿中習得知識。
2、指導學生自主研習第四段
(1)從游記的一般的寫作思路來看,第一段保留第一句話,后面的內(nèi)容全部刪去,然后接上第二段文字,文章也是通順的,作者為什么要不厭其煩地寫上這么一段?
明確:因為山名引發(fā)了作者的懷疑、思考和感慨。
。2)這種感慨是什么呢?請同學們看第四自然段。學生齊讀第四段,請一名同學對照注釋翻譯第四段。教師簡要點評并做方法指導。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譯文:我對于那座倒地的石碑,又因此感嘆古代刻寫的文獻未能存留,后世弄錯它流傳的文字而無人說明白的情況,哪能說得完呢?這就是求學的人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謹慎地采用資料的原因。
強調(diào):“于”,對于;“以”,因為,介詞,其后省略“之”;“之”,取消句子主謂之間的獨立性;“謬”,弄錯,形容詞用作動詞;“傳”,流傳的文字,動詞用作名詞;“名”,說(明白),名詞用作動詞!暗馈,說;“所以”,……的原因;“學者”,求學的人。
(二)研讀第二、三段
1、研讀探討第二段
。1)這篇文章題為《游褒禪山記》,卻很少寫到山上的風光,只是寫了游覽山里華山洞的經(jīng)過。哪幾句介紹了華山洞的情況?那幾句直接寫到游洞時進洞出洞的過程?(點名提問并要求學生齊讀。)
明確:
A.其下平曠,有泉側(cè)出,而記游者甚眾,所謂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問其深,則其雖好游者不能窮也,謂之后洞。
譯文:華山洞下邊平坦空曠,有泉水從旁邊涌出,題字記游的人很多,這是人們所說的“前洞”。順山而上走五六里,有個洞穴幽暗深遠,走進洞穴十分寒冷,問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歡游覽的人也不能走到盡頭,人們叫它“后洞”。
重點講解“問其深,則其雖好游者不能窮也”句中的“深”“其”“雖”“窮”四字的意義和用法。其中的“窮”字可聯(lián)系學生學過《桃花源記》中“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中的“窮”字的解釋——窮:盡,形容詞用做動詞,這里是“走到……的盡頭”的意思。
B.余與四人擁火以入,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盡!彼炫c之俱出。
譯文:我和同游的四個人拿著火把走進去,進洞越深,前進越困難,然而見到的景象也越奇特。有懈怠想要退出的伙伴說:“如果不出去,火把將要燒完!庇谑歉麄円黄鹜顺龆磥。
重點講解“余與四人擁火以入”句中的“以”字的用法。
。2)文章除了寫游洞的經(jīng)過外,還寫到出洞的情況,請找出并翻譯。(點名提問并要求學生齊讀。)
明確:既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譯文:我們已經(jīng)出洞了,便有人責怪那要求退出來的人,我也后悔自己隨從他們,以至不能盡情享受那游覽的樂趣。
重點講解句中的“其”“極”字的意義和用法。
。3)作者游洞時和出洞后的心情有何變化?請用自己的話回答。
明確:游洞時看到奇妙的景色,內(nèi)心無比欣喜;出洞后,感到?jīng)]能欣賞到更為奇麗的景色,內(nèi)心十分懊悔。
(4)多媒體展示洞內(nèi)奇觀。
2、研讀探討第三段
(1)一次不能盡興的游覽讓作者十分懊悔,古今詩文中有不少寫游洞的詩文,其中卻不乏盡興之作。比如:
為李進同志題所攝廬山仙人洞照
毛澤東
暮色蒼?磩潘,亂云飛渡仍從容。
天生一個仙人洞,無限風光在險峰。
本文那句話與毛澤東詩中“無限風光在險峰”這句話表達了相近的意思?
明確:“而世之奇?zhèn)、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設計意圖:古今比照,使講解通俗易懂,豐富教學內(nèi)容,激發(fā)學習的興趣,開拓學生的視野,也為以下的教學內(nèi)容做鋪墊。同時,教師結(jié)合這一句可聯(lián)系本段上文和第二段文字,理清議論的思路,理解敘議結(jié)合的寫法。
(2)一次敗興的游覽讓作者懊悔,但作者卻沒有沉浸在無限的怨天尤人之中無法自拔,而是對自己的行為和思想進行了深入的反省,總結(jié)不能盡興的教訓,提取人生歷練的感悟。齊讀第三段,思考:
A.作者認為,要到達有著奇?zhèn)ァ⒐骞、非常之觀的險遠之處,需要具備哪些條件和心理素質(zhì)?(每點不超過5個字)
明確:①有志氣②有能力③有外物幫助④有主見
B.這些條件和心理素質(zhì)怎樣與前文照應的?
C.古人在游記中寫感受常會用一兩句話來概括全文的主旨。如《醉翁亭記》中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如《岳陽樓記》中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本段點明主旨的是哪句?為什么?
明確: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
四、課文總結(jié)
介紹寫作背景和作者經(jīng)歷,告訴學生,一次不能盡興的游覽,王安石深刻地反省自己,提取人生的感悟,把游歷中的心得融入到了自己的生活中,創(chuàng)造了非凡的業(yè)績。這篇文章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發(fā),我們該如何對待學習和生活呢?
五、作業(yè)
。1)熟讀課文。
。2)總結(jié)本篇課文中詞類活用、古今異義詞和“其”“以”“之”等虛詞的用法。
。3)完成文后練習二、三題。
。4)聯(lián)系學習和生活實際,寫一篇讀后感。
設計意圖:強化誦讀,增強語感,突出學習重點,強化學習目標,學以致用。
《游褒禪山記》 教案優(yōu)秀2
一、導入
齊背課文。
二、鑒賞
1.因事說理,敘議結(jié)合
本文不同于一般的游記,不重山川風物的描繪,而重在因事說理,以說理為目的,記游的內(nèi)容只是說理的材料和依據(jù);以記游的內(nèi)容為喻,生發(fā)議論,因事說理,以小見大,準確而充分地闡述一種人生哲理,給人以思想上的啟發(fā),使完美的表現(xiàn)形式與深刻的思想內(nèi)容和諧統(tǒng)一。
前面記游山,后面談道理,記敘和議論結(jié)合得緊密而自然,并且前后呼應,結(jié)構(gòu)嚴謹,行文縝密。文中的記游內(nèi)容是議論的基礎,是議論的事實依據(jù);議論是記游內(nèi)容在思想認識上的`理性概括和深化。前面的記游處處從后面的議論落筆,為議論作鋪墊;后面的議論又處處緊扣前面的記游,賦予記游內(nèi)容以特定的思想意義。記敘和議論相輔相成,互為補充,相得益彰。
2.重點突出,詳略得當
本文的主旨在于闡述要“有志”“盡吾志”的觀點,另外也涉及“深思而慎取”的觀點,因此,的選材、詳略無一不經(jīng)過精心裁定,緊扣這兩個觀點。記游部分就寫景來看似乎平淡無奇,實際上是深思熟慮、刻意安排的。第一段介紹褒禪山概況從略;第二段記游華山洞經(jīng)過從詳。前者又詳記仆碑文字,其余從略;后者又記前洞和后洞概況從略,記游后洞經(jīng)過頗詳。記前洞和后洞概況,又前洞略,后洞詳;記游后洞,又寫經(jīng)過略,補敘經(jīng)過、寫心情之“悔”詳。議論部分對應記敘部分,也有側(cè)重。議游華山洞的心得甚詳,借仆碑抒發(fā)感慨從略。議游華山洞的心得,又議“志”較詳,議“力”“物”從略。
3.文筆簡潔,語言凝練
本文的記游部分,除為說理之外,沒有多余的文字;議論部分,說理充分而有節(jié)制,沒有無用的筆墨。全篇行文嚴謹,用墨極為簡省,語言精要得當,以致文字難以增刪改換。文中的一些句子,如“人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世之奇?zhèn)、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都是平實而深刻、言簡而意豐的警句。
三、拓展
選一篇在記游的基礎上說理的游記(文言文、現(xiàn)代文都行),進一步領會、學習敘議結(jié)合的手法。
四、作業(yè)
自學蘇軾《石鐘山記》,并與《游褒禪山記》比較。
【《游褒禪山記》 教案優(yōu)秀】相關文章:
游褒禪山記教案02-22
《游褒禪山記》教學反思04-22
讀《游褒禪山記》有感05-10
游褒禪山記讀后感04-30
游褒禪山讀后感04-30
游原山05-15
在山的那邊教案優(yōu)秀02-25
《在山的那邊》教案優(yōu)秀10-13
《大熊山》教案優(yōu)秀08-24
《在山的那邊》優(yōu)秀教案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