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15篇)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教學反思我們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1
今日一共用了兩課時。15個生字都是隨文識字。
首先由小蝌蚪的特點導入,隨文認識“腦”及月字旁的字。隨后根據屏幕提示畫出小蝌蚪長大以后的特點。(直線,共三處)隨文認識三個動詞“披”“露”“鼓”。畫出小蝌蚪的特點。(直線)小蝌蚪與青蛙長得不像由此揭示課題。
其次,自讀課文,畫出小蝌蚪找媽媽的過程中發(fā)生了哪些變化(曲線),朗讀。著重“游哇游”。
再次,小蝌蚪找媽媽時向哪幾位大人打聽了消息(鯉魚阿姨烏龜)隨文“迎”“阿”“姨”“寬”“頂”“龜”。
分主角朗讀。
最終,復述小蝌蚪變青蛙的過程。
缺:①應當先找媽媽,再發(fā)現自我的身子發(fā)生了變化。②復述時,青蛙的`特點沒有說清楚,只是能說則說。③能夠適當提一提擬人手法。
補:回去整理教案的時候發(fā)現,還是先講變化再講找媽媽比較好。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2
《小蝌蚪找媽媽》是一篇童話,內容生動有趣,在課堂中我力求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一、教學效果:
1.讀——分層朗讀,讀出感情(1)初讀。我有趣導入課文以后,隨即拋出問題,并要求學生仔細聽。a.老師范讀全文,學生思考小蝌蚪找媽媽的過程。b.小蝌蚪的媽媽是誰,從文中找出它媽媽的特征。學生在讀中了解內容梗概,獲得整體感知。(2)精讀。在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我精心導學,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同時注重對學生進行多種能力的培養(yǎng)。課文第二、第三兩小節(jié),是小蝌蚪找媽媽的過程,是全文的重點,我側重指導小蝌蚪與鯉魚、烏龜之間的對話,適時分角色朗讀并表演。
2.說——以讀促說,說中理解。(1)說順序。要求學生用上先、再、接著、最后,說小蝌蚪的生長過程。通過學生的說來完成填空題。(2)說內容。在學生知道青蛙的樣子以后,要求他們在尋人啟事中加入青蛙的特征。把學到的.內容及時與實際應用相結合。
3.討論——形式多樣,深入引導。學生知道青蛙是莊稼的好朋友并且開動腦筋說出了許多保護的措施。增強了學生保護有益動物的意識,促進學生健康成長,體現出育人的本質和實現育人的功能。
二、成功之處:
1.用激勵性的評價在學生心理上搭建展示的舞臺。
新課標提出:“朗讀評價應采用激勵性的評語,盡量以正面加以引導,在評價時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促進每個學生的健康發(fā)展!崩首x評價的目的在于促進學生朗讀水平的提高,要切實針對孩子朗讀的情況,正視孩子們水平的差異,采取多鼓勵、少批評的原則,多一些欣賞的目光,少一些苛刻的指責。如在教學《小蝌蚪找媽媽》這課時,我運用了許多不同的評價語言:“你讀得真不錯,讓我們覺得這些小蝌蚪真的很快活。”“聽了你的朗讀,我們真的感覺到這些小蝌蚪是那么的著急!薄白x得真不錯,如果再稍稍響亮一些,就更完美了!薄@樣的評價語言并不是泛泛地一味表揚,而是表揚中指出不足,提出了希望,更好地激發(fā)了學生的朗讀熱情,使孩子心理上得到了展示,利于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
2.多種形式的朗讀,為學生搭建朗讀展示的舞臺。
閱讀教學中,教師要以多種形式為學生創(chuàng)設朗讀的機會,讓他們享受成功的愉悅。如教學《小蝌蚪找媽媽》這課時,讓學生進行個別讀,分角色朗讀,還提出讓學生表演,要想表演好,讀好課文是前提,而讀好課文必須是在理解故事內容的基礎之上完成。這樣一來,讀中感悟、悟中激情,這些生動、活潑的形式都會令孩子興致盎然。
三、不足之處: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本節(jié)課也有許多遺憾。比如:學生讀懂了課文,但對學生理解課文的方法總結的不及時、不明確。
四、改進措施:在今后的教學中,我還將堅持把讀的權利留給學生;把問的權利交給學生;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3
《小蝌蚪找媽媽》這篇課文情節(jié)生動有趣,以對話為主,是進行朗讀訓練的好材料。在課后,反思自己的教學,當然還存在著很多不足的地方,但自己感覺也有成功的地方,就上我能充分利用教材特點,以讀為本,課堂上充滿了朗朗書聲。
一、激發(fā)學生讀書的興趣。
根據低年級孩子特有的年齡特點及他們愛思考,樂于探索新鮮事物的特點。我在讀課文前首先給他們一個有趣的問題或者是讓他們自己讀題質疑。讓他們在讀書中尋找 問題的答案。如教學本課時,出示課題,引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問學生看了題目有什么感想。孩子們爭先恐后表白之后,我順其自然以"是。⌒◎蝌綖槭裁匆覌 媽?他們是怎么找**的?他們找到媽媽了嗎?你們提出的問題能不能在課文里找到答案呢?我們趕緊來讀讀課文吧!”孩子們的興趣一下子被激發(fā)起來了。以興趣 為前提,讓學生主動積極地去讀書,去預習,去尋找問題的答案,再輔助提一些讀書的具體要求,收到的效果非常明顯。孩子們通過自已的朗讀找到了問題的答案, 都會興奮不已,這種自我激勵的效用是無限的。在獲得成功發(fā)現的同時,
孩子們往往又會發(fā)現新的問題,培養(yǎng)了他們的探索與創(chuàng)新精神。
二、以讀悟情。
讀 出感情是朗讀要求中的難點,而要讀出“情”必須先悟出情,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from 本文來自高考資源網http://www.gkstk.com end#“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講解代替。”在朗讀指導中,我不拿 自已的標準去要求學生,而是讓學生自已去理解,去感悟,去體會讀。例如在學習《小蝌蚪找媽媽》這課時,有許多對話,如:當小蝌蚪錯把烏龜當成了媽媽時,烏 龜笑著說了這樣一段話:“我不是你們的媽媽,你們的媽媽四條腿,寬嘴巴,到那邊去找吧。”孩子,將來我們老了,不在了,你*誰呢?你也應該學會生活的本 領,做一只真正的獅子!”孩子們在讀時出現了不同的爭議。有的孩子認為應讀得慢一點,因為他認為烏龜是個慢性子,說話肯定速度很慢的。有的孩子認為烏龜是 一種溫和的動物,說話時親切一些,語氣要和藹一些,溫柔可親一些。有的孩子認為這兒烏龜是笑著說的,他覺得小蝌蚪居然會把自己當成了他們的媽媽,有點好 笑,但烏龜也肯定沒有嘲笑小蝌蚪的意思,因為烏龜知道小蝌蚪的媽媽工作很忙,沒有時間帶孩子,小蝌蚪連自己的媽媽都沒有見過呢!不認識也是正常的,所以烏 龜就笑著告訴小蝌蚪關于他們**的信息。這些體驗都反映了孩子們對文本的不同理解,而且也都是可以成立的,有什么比獨特的情感體驗更寶貴的呢!
三、為學生搭建展示的舞臺,讓學生自豪地說“我會讀”。
1、用激勵性的評價在學生心理上搭建展示的舞臺。
新課標提出:“朗讀評價應采用激勵性的評語,盡量以正面加以引導,在評價時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促進每個學生的健康發(fā)展。”朗讀評價的目的在于促進學生朗 讀水平的提高,要切實針對孩子朗讀的情況,正視孩子們水平的差異,采取多鼓勵、少批評的原則,多一些欣賞的'目光,少一些苛刻的指責。如在教學《小蝌蚪找媽 媽》這課時,我運用了許多不同的評價語言“你讀得真不錯,讓我們覺得這些小蝌蚪真的很快活!薄奥犃四愕睦首x,我們真的感覺到這些小蝌蚪是那么的著急! “讀得真不錯,如果再稍稍響亮一些,就更完美了!------這樣的評價語言并不是泛泛地一味表揚,而是表揚中指出不足,提出了希望,更好地激發(fā)了學生 的朗讀熱情,使孩子心理上得到了展示,利于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
2、多種形式的朗讀,為學生搭建朗讀展示的舞臺。
閱讀教 學中,教師要以多種形式為學生創(chuàng)設朗讀的機會,讓他們享受成功的愉悅。如教學《小蝌蚪找媽媽》這課時,讓學生進行個別讀,分角色朗讀,還提出讓學生表演, 要想表演好,讀好課文是前提,而讀好課文必須是在理解故事內容的基礎之上完成。這樣一來,讀中感悟、悟中激情,這些生動、活潑的形式都會令孩子興致盎然。
總之,教師只有在新的教學理念的指導下,憑借教材的優(yōu)勢,創(chuàng)造性地進行教學,才能為學生打下堅實的語文基礎。相信,只要我們在閱讀教學中用心去引導,孩子們一定會喜歡閱讀。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4
《小蝌蚪找媽媽》是人教版語文第二冊第34課,它是一篇脫離拼音的看圖學文。課文以小蝌蚪找媽媽為線索介紹了青蛙的生長過程。課文配有六幅圖,分別與六個自然段的資料相對應。本課分2個課時完成,本課為第一課時。授課完畢,反思自我的教學,感覺這堂課有成功之處。
一、運用多種有效手段使學生準確了解青蛙的成長過程。
課文第一課時的難點在于讓學生認識蝌蚪和青蛙,了解青蛙生長過程以及在不一樣階段的形態(tài)變化,并且一年級學生對動物的了解不多,容易混淆一些常識性的資料。這就需要教師精心策劃,我主要利用三個有效手段使整堂課的教學中一條線貫穿到底,從檢查環(huán)節(jié)來看,效果是明顯的,即使是基礎較差的學生也能準確無誤地說出青蛙的.生長過程以及在不一樣階段的形態(tài)變化。
手段一:抓明線引暗線,條理清晰
從課題入手,首先出示小蝌蚪趣味的圖片,并提問:小蝌蚪是什么樣貌的?這立刻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經過學生的主動觀察,使小蝌蚪的樣貌給學生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之后再問,小蝌蚪的媽媽會是誰呢?它是怎樣找的?結果怎樣?在學文過程中,使學生了解到,經過鯉魚媽媽和烏龜媽媽的幫忙,小蝌蚪一步步明白了自我媽媽的特征,并讓學生一步步地說青蛙的特征,了解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
在初學文本時,我又問了設置了一個關鍵性的問題,當學生經過第一次瀏覽課文明白青蛙就是小蝌蚪的媽媽后,我出示青蛙圖片,讓其觀察兩者外形差別。學生紛紛說兩者不像,于是我拋出問題:小蝌蚪要變成青蛙要發(fā)生什么樣的變化?換言之,小蝌蚪在找媽媽過程中要發(fā)生哪些變化?這就挖掘了文章的暗線,這一暗線就是文章的重點。
如此明暗線結合,經過多種途徑使學生對文本了解得到了加深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得到了提高,從而到達了較好的學習效果。
手段二:據文貼畫,貼中取樂
上課前,我準備好五幅畫,分別為小蝌蚪、長了兩條前腿的蝌蚪、長了前腿和后腿的蝌蚪、尾巴變短的青蛙、大青蛙。經過學生看圖引導學生說出小蝌蚪的變化過程,我在課堂上相機貼出對應的圖片。這樣學生掌握小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時就簡便自如,毫不吃力。
手段三:學文填空,加深印象
在小蝌蚪找到媽媽后,學生經過暗線也明白了青蛙一生的變化過程。此時,我趁熱打鐵,出示如下填空題:
小蝌蚪先長出兩條(),過了幾天,長出兩條(),再過幾天,()變短了,漸漸地,()已經不見了,小蝌蚪長成了()。
這個填空題有效鞏固知識,并加深印象。
二、把朗讀和看圖及隨課文識字結合起來
課文中有不少對話,將本課中的圖與文對照起來展示給學生,學生讀起來興味盎然,一些不理解的生字就能夠借助圖來理解,如“迎”和“追”字,圖上鯉魚和蝌蚪應對面,這就是迎上去,烏龜和蝌蚪是一個在前一個在后,這就是追過去。對文中這兩個生字學生一目了然了。
有了圖文對照,再加以多種形式的朗讀,課文的主要資料就很快掌握了。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5
當學生剛接觸到新課文的時候,總是非常感興趣。怎樣有效利用第一課時學生的新鮮感、積極性,提高課堂效率成了我努力的方向。
本課的開始我以看圖說話的形式引入,這對那些沒看見過蝌蚪的同學也起了感性了解的作用,而看到過的同學就會邊看圖邊說出很多關于蝌蚪的知識。這其中當然包括書本中沒有的知識,拓寬了學習資源,也促使學生多讀課外書。
在學生說了很多關于蝌蚪的信息后,抓住蝌蚪的外形,出示課文第一自然段,我鼓勵孩子們進行朗讀比賽,看誰把小蝌蚪讀得可愛,讓大家喜歡。受到了老師的'鼓勵孩子們都躍躍欲試。這樣先說后讀,把學生的口頭語言自然地過渡到書面語言,積累了表達能力和語感,也加深了對課文文字的理解。
老師的言語在課堂上也深深吸引著孩子們的注意。在朗讀了第一段課文后,我用富有童話韻味的語言引導,“小蝌蚪們在水里快活地游玩著,有一天他們突然想起了自己的媽媽,就決定去找自己的媽媽了。我們一起跟著他們去找好嗎?”
孩子們津津有味地開始了“尋找蝌蚪媽媽”的歷程——朗讀。
讀著讀著,他們就發(fā)現了很多問題。比如“小蝌蚪們原來是在快活地游來游去,為什么突然想到要找媽媽了呢?”“鯉魚媽媽說‘你們的媽媽四條腿,寬嘴巴。到那邊去找吧!’可為什么小蝌蚪看見烏龜就去叫媽媽,烏龜的嘴巴并不寬!”……
孩子們能提出這么多的問題,說明他們已經沉浸在課文里,思維活躍,作為一個探究者的角色在積極的學習了。這也讓我非常佩服孩子們的眼力,這是一群多么愛動腦筋而可愛的孩子啊。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答一個問題更重要。”我并沒有馬上給他們答案,而是順水推“舟”,讓學生繼續(xù)讀課文,然后在小組討論,看看能不能自己解決這些問題。不能解決的再一起來全班討論。結果學生都找到了問題的答案。比如“小蝌蚪是在看見鯉魚媽媽在教小鯉魚捉食”時,想到也要找自己的媽媽;而當小蝌蚪看見烏龜,是因為他們太想找到自己的媽媽了。從哪里看出來呢?“小蝌蚪連忙追上去叫:‘媽媽、媽媽!’”……
相信孩子,把課堂還給孩子,讓四十分鐘的課堂成為學生展示自己的舞臺吧!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6
《小蝌蚪找媽媽》這篇課文情節(jié)生動搞笑,以對話為主,是進行朗讀訓練的好材料。在課后,反思自己的教學,當然還存在著很多不足的地方,但自己感覺也有成功的地方,就上我能充分利用教材特點,以讀為本,課堂上充滿了朗朗書聲。
一、激發(fā)學生讀書的興趣。
根據低年級孩子特有的年齡特點及他們愛思考,樂于探索新鮮事物的特點。我在讀課文前首先給他們一個搞笑的問題或者是讓他們自己讀題質疑。讓他們在讀書中尋找問題的答案。如教學本課時,出示課題,引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問學生看了題目有什么感想。孩子們爭先恐后表白之后,我順其自然以"是!小蝌蚪為什么要找媽媽?他們是怎樣找**的?他們找到媽媽了嗎?你們提出的問題能不能在課文里找到答案呢?我們趕緊來讀讀課文吧!”孩子們的興趣一下子被激發(fā)起來了。以興趣為前提,讓學生主動用心地去讀書,去預習,去尋找問題的答案,再輔助提一些讀書的具體要求,收到的效果十分明顯。孩子們透過自已的朗讀找到了問題的答案,都會興奮不已,這種自我激勵的效用是無限的。在獲得成功發(fā)現的同時,
孩子們往往又會發(fā)現新的問題,培養(yǎng)了他們的探索與創(chuàng)新精神。
二、以讀悟情。
讀出感情是朗讀要求中的難點,而要讀出“情”務必先悟出情,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講解代替!痹诶首x指導中,我不拿自已的標準去要求學生,而是讓學生自已去理解,去感悟,去體會讀。例如在學習《小蝌蚪找媽媽》這課時,有許多對話,如:當小蝌蚪錯把烏龜當成了媽媽時,烏龜笑著說了這樣一段話:“我不是你們的媽媽,你們的媽媽四條腿,寬嘴巴,到那邊去找吧!焙⒆,將來我們老了,不在了,你*誰呢?你也就應學會生活的本領,做一只真正的獅子!”孩子們在讀時出現了不同的爭議。有的孩子認為應讀得慢一點,因為他認為烏龜是個慢性子,說話肯定速度很慢的。有的孩子認為烏龜是一種溫和的動物,說話時親切一些,語氣要和藹一些,溫柔可親一些。有的孩子認為這兒烏龜是笑著說的,他覺得小蝌蚪居然會把自己當成了他們的媽媽,有點好笑,但烏龜也肯定沒有嘲笑小蝌蚪的意思,因為烏龜明白小蝌蚪的媽媽工作很忙,沒有時間帶孩子,小蝌蚪連自己的媽媽都沒有見過呢!不認識也是正常的,所以烏龜就笑著告訴小蝌蚪關于他們**的信息。這些體驗都反映了孩子們對文本的不同理解,而且也都是能夠成立的,有什么比獨特的情感體驗更寶貴的呢!
三、為學生搭建展示的舞臺,讓學生自豪地說“我會讀”。
1、用激勵性的'評價在學生心理上搭建展示的舞臺。
新課標提出:“朗讀評價應采用激勵性的評語,盡量以正面加以引導,在評價時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促進每個學生的健康發(fā)展!崩首x評價的目的在于促進學生朗讀水平的提高,要切實針對孩子朗讀的狀況,正視孩子們水平的差異,采取多鼓勵、少批評的原則,多一些欣賞的目光,少一些苛刻的指責。如在教學《小蝌蚪找媽媽》這課時,我運用了許多不同的評價語言“你讀得真不錯,讓我們覺得這些小蝌蚪真的很快活!薄奥犃四愕睦首x,我們真的感覺到這些小蝌蚪是那么的著急!薄白x得真不錯,如果再稍稍響亮一些,就更完美了!薄@樣的評價語言并不是泛泛地一味表揚,而是表揚中指出不足,提出了期望,更好地激發(fā)了學生的朗讀熱情,使孩子心理上得到了展示,利于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
2、多種形式的朗讀,為學生搭建朗讀展示的舞臺。
閱讀教學中,教師要以多種形式為學生創(chuàng)設朗讀的機會,讓他們享受成功的愉悅。如教學《小蝌蚪找媽媽》這課時,讓學生進行個別讀,分主角朗讀,還提出讓學生表演,要想表演好,讀好課文是前提,而讀好課文務必是在理解故事資料的基礎之上完成。這樣一來,讀中感悟、悟中激情,這些生動、活潑的形式都會令孩子興致盎然。
總之,教師只有在新的教學理念的指導下,憑借教材的優(yōu)勢,創(chuàng)造性地進行教學,才能為學生打下堅實的語文基礎。相信,只要我們在閱讀教學中用心去引導,孩子們必須會喜歡閱讀。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7
本節(jié)課教學目標:
1、初讀課文,認讀生字。
2、了解小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
3、書寫五個生字。
三個目標,僅完成第一個。原因是識字環(huán)節(jié)耗時太多。
課堂節(jié)奏要把握好,把重點內容講完,留給學生足夠的書寫時間,保證質量。特別是現在不留書面作業(yè),更應該讓學生在課堂上掌握生字的書寫。
今天通過檢查學生的預習作業(yè),發(fā)現部分學生沒有按要求預習,看來要求還是不夠明確,明天直接把預習完成規(guī)范的學生的'課本在展示臺上展示,讓其他學生模仿補充。
二年級的教學和管理要精細要求,考慮周全。布置一個任務后,思考學生可能會遇到什么困難,出現什么問題,需要哪些幫助,這些都需要考慮。沉下心來,試著站在學生視角看待問題,理解問題。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8
小學低段語文中相當數量的課文是以小動物的生活、成長為線索展開的,具有生動、趣味的特點,深受小朋友的喜愛。如果講課時重視讓學生扮演課文中小動物的主角,表演成課本劇,學生的學習興趣會更高,教學效果會更好。
如《小蝌蚪找媽媽》這篇課文經過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介紹了小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故事情節(jié)生動、趣味,深受小朋友的喜愛。在課文總結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形象的了解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我就讓學生對課文進行課本劇的表演。請了兩組同學進行表演,第1組表現:小蝌蚪迎上鯉魚媽媽向鯉魚媽媽詢問,小蝌蚪追烏龜媽媽,錯認媽媽,最終最終找到了媽媽;镜膭幼骱蛯υ挾急硌莩鰜砹。第2組表現:小蝌蚪在池塘里快活地游動,伸伸雙腳、長出后腿,迎上鯉魚媽媽向鯉魚媽媽詢問,伸伸雙手就是長出前腿,去追烏龜媽媽,錯認媽媽,后甩的手臂漸漸變短就是尾巴變短了,小蝌蚪也找到了媽媽,最終小蝌蚪就變成小青蛙,一蹬,一跳,去捉害蟲了。
課本劇表演是一項綜合性很強的實踐活動。我在學生理解了這篇課文的語言文字、感知了課文資料的基礎上,讓學生擔當課文中的主角進行表演。這兩組小朋友表演的都不錯,經過他們的表演能夠看出學生已經對課文大意有了了解,異常是第2組的小朋友表演的更好,把蝌蚪的生長過程巧妙的用伸腿代表長出后腿,伸手代表長出前腿,后甩的手臂漸漸變短代表尾巴變短了,將小蝌蚪轉變成青蛙的過程惟妙惟肖地表現出來了。
另外,兩組同學都注重課文中動詞的把握,如:小蝌蚪看見鯉魚媽媽就迎上去的“迎”和小蝌蚪看見烏龜以為是媽媽就追上去的“追”,這兩個動詞兩組小朋友都表演的很準確、到位?梢妼W生已經理解了這兩個字的意思。
在請第2組表演時我心里有點擔心,因為這組里的兩個女同學平時膽子比較小,我怕沒有第一組表演得好,但事實出乎意料,這組表現得十分棒,其中最讓我感到高興的是那個大膽并且敢于表現的“小蝌蚪”,她巧妙的用伸腿代表長出后腿,伸手代表長出前腿,后甩的手臂漸漸變短代表尾巴變短了,或許在她的帶領下,扮演鯉魚媽媽和青蛙媽媽的`那兩個開始讓我擔心的女孩,不但完整的將要說的話有感情地說完,還加上了合理的動作,四個人分工合作,協調配合,表演的很成功。膽小的孩子能夠到位的表演自我的主角,大膽的孩子能夠將主角淋漓盡致的發(fā)揮。這樣培養(yǎng)了學生勇于表現自我的意識,訓練了膽小的同學,提高了膽大的同學,并且還鍛煉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和組織本事。
在表演后我還讓學生進行點評。學生各抒己見,鍛煉學生的口頭表達本事。
當組織學生表演完課本劇后,我讓學生再齊讀課文,我覺得學生讀得更加投入了,“小蝌蚪找媽媽時的著急,找到媽媽時的高興。”當讀到長出后腿時:有幾個學生不自覺的伸了伸腿。讀到長出前腿時:又有學生不覺地動了動手。這就是課本劇表演拉近了學生與課文的距離,增強了學生對文本的真切體驗。既加深了學生對課文資料的理解,也能夠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當然課本劇也要從課文資料出發(fā),研究學生的年齡特點,不能亂演,不然只會適得其反。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9
《小蝌蚪找媽媽》是一年級下冊最后一篇課文,是篇脫離拼音的的看圖學文,是一篇有趣的童話故事,一群天真活潑的小蝌蚪在尋找媽媽的過程中,不知不覺變成了小青蛙,并幫助媽媽一起捉害蟲,呈現了青蛙生長過程的科學知識。
由于本班學生是農村孩子,對蝌蚪并不陌生。教學本課我直接導入,問:你們誰見過蝌蚪,在哪里見過,長成什么樣子?學生爭先恐后的回答,觸發(fā)他們的.生活實踐,激起他們學習課文的興趣。導入后我先讓學生認真觀察每副圖,猜猜從圖中你知道了什么?
朗讀是閱讀教學的根本,是理解文章的重要手段。課文以對話為主,我以朗讀為主。本課文沒有注音,學生朗讀有一定難度,我以教師范讀形式初讀課文,讓學生整體感知內容。設計問題:小蝌蚪有什么特征?它們是怎么找到媽媽的?小蝌蚪找媽媽分別遇到了誰?它們的媽媽是誰?有什么特征?在找媽媽的過程中小蝌蚪發(fā)生了哪些變化?讓學生圍繞問題圖文對照展開多種形式朗讀。如:自由讀、指名分段讀、男女生讀、小組內分角色朗讀等。并要求學生拿起手中的筆找找、劃劃做記號,養(yǎng)成讀書留下記號的好習慣。學生在讀中了解內容梗概,獲得整體感知,提高了讀的質量。課文第二、三小節(jié)寫的是小蝌蚪找媽媽的過程,是全文的重點。我先指名讀這兩小節(jié),讓學生思考小蝌蚪先碰到了誰,又碰到了誰,在這個過程中小蝌蚪有了哪些變化,理清了文章脈絡。
然后指導學生朗讀,重點指導小蝌蚪與鯉魚、烏龜之間的對話,體會小蝌蚪找媽媽時的心急。最后,我讓學生分角色朗讀并表演,進一步體會。朗讀不僅促進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也使學生的情感在讀中得到升華。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讓學生通過朗讀自主學習,同桌或小組內共同完成老師設計的問題,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10
《小蝌蚪找媽媽》是一篇有趣的童話故事。文章寫了一群小蝌蚪在尋找媽媽的過程中,不知不覺變成了小青蛙,并幫助媽媽一起捉害蟲的事。教材既呈現了青蛙生長過程的科學知識,又蘊含了從小能獨立生活、遇事主動探索的道理。
俗話說,好的開頭是一節(jié)課成功的一半,因此,在導入新課時,我從學生喜歡的小蝌蚪入手,通過有趣的動畫演示,激發(fā)學生對小蝌蚪的喜愛之情,然后讓學生根據自己在生活中的觀察以及課外知識說一說對小蝌蚪的了解,同學們個個興趣盎然,爭先恐后說著自己對小蝌蚪的了解。緊接著,我又展示青蛙的圖片,讓學生觀察小蝌蚪和小青蛙的不同,學生觀察仔細,能抓住特點說出它們的不同之處,緊接著導入新課——小蝌蚪找媽媽。本文動詞的使用比較有特點,在教學中,我抓住“迎上去,追上去,游過去”三個表示不同動作的詞,首先讓學生上臺來做做動作,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來感受對這三個詞語的理解,尤其是當有的`學生表演不到位時,我讓他找一位自己喜歡的朋友上來再演示動作,然后兩個人一起表演,學生能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理解詞語,而且不容易忘記,最后再讓學生表演讀,增強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了解小蝌蚪的禮貌和急切的心情。
不過在表演的過程中,由于過于注重學生的參與度,我讓更多的學生上臺參與到表演讀中,這部分教學時間有些超出,因此,在后面提煉小蝌蚪找媽媽的過程中的變化的順序時反而略顯時間不夠,雖然學生也能說出小蝌蚪的變化,但個別學生說的不夠精準,這也是需要今后需要有效調控課堂需要注意的地方。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11
《小蝌蚪找媽媽》是一篇傳統(tǒng)課文,因其資料生動、搞笑而深受低年級學生的喜愛。在課堂中我力求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用心性,改變學生上課被動和機械訓練的弊端。反思本節(jié)課的教學,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尋人啟事導入,激發(fā)學生興趣
興趣是一個人對某件事所表現出來的喜愛的情緒。課堂中,學生對課文的興趣有無,直接影響著課的質量。上課伊始,老師神秘地告訴學生,剛才在校門口看到了一張尋人啟事,想看看嗎在同學們詫異聲中,教師用幻燈打出《尋人啟事》:
大家好!
我是小蝌蚪,當我看到別的小動物們歡快地和自己的媽媽一齊玩耍時,我多羨慕呀!可我不明白我的媽媽在哪里聽說二(7)班的小朋友是最聰明的,請你們幫我找找媽媽吧!
同學們恍然大悟,不一會兒小臉上個個綻出燦爛的笑容,原先是可愛的小蝌蚪找他們幫忙來了。這時,教師不失時機地問:“你們愿意幫這個忙嗎”孩子們一邊齊聲響亮地喊愿意,一邊迫不及待地打開課本讀課文。沒有大費周折的導入語,也沒有頗費時間的練習題,學生就這么自然而然地進入了課文,進入了主角。
二、讀、說、貼、討論學文,豐富語言的積累
1。讀――分層朗讀,讀出感情
。1)初讀。教師搞笑導入課文以后,隨即拋出問題。a。課件播放全文,學生思考小蝌蚪找媽媽的過程。b。小蝌蚪的.媽媽是誰,從文中找出它媽媽的特征。學生在讀中了解資料梗概,獲得整體感知。帶著問題讀,使讀不再是漫無目的,提高了讀的質量。
。2)精讀。在學生整體感知課文資料的基礎。教師精心導學,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同時注重對學生進行多種潛力的培養(yǎng)。課文第二、第三兩小節(jié),是小蝌蚪找媽媽的過程,是全文的重點,處理如下:a。讀這兩小節(jié),回答小蝌蚪先碰到了(),又碰到了()。b。比較句子。(小蝌蚪看見鯉魚媽媽在教小鯉魚捉食,就迎上去。小蝌蚪一看見烏龜在水里游,就追上去。c。朗讀指導。重點指導小蝌蚪與鯉魚、烏龜之間的對話。d。分主角朗讀并表演。
2。說――以讀促說,說中理解
。1)說順序。要求學生用上先、再、之后、最后,說小蝌蚪的生長過程。透過學生的說來完成填空題。
。2)說資料。在學生明白青蛙的樣貌以后,要求他們在尋人啟事中加入青蛙的特征。把學到的資料及時與實際應用相結合。
3。貼――據文貼畫,貼中取樂
教師準備好五幅畫,分別為小蝌蚪、長了兩條前腿的蝌蚪、長了前腿和后腿的蝌蚪、尾巴變短的青蛙、小青蛙。透過學生看圖引導學生說出小蝌蚪的變化過程,教師相機貼出對應的圖片。這樣學生掌握小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時就簡單自如,毫不吃力。
4。討論――形式多樣,深入引導
新基礎教育理論認為:“任何學校教育活動都會對人的身心產生多方面或用心,或消極的影響。所以,每一項學校教育活動都應顧及學生多方面的發(fā)展!闭n堂教學尤需如此。鯉魚媽媽說蝌蚪媽媽四條腿,寬嘴巴,烏龜卻說蝌蚪媽媽長著大眼睛,披著綠衣裳,到底蝌蚪媽媽長什么樣呢他們倆誰說的對呢問題一拋出,立即引起了學生極大的興趣,他們用心討論,充分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變被動為主動。在討論的基礎上,教師再引導學生說出蝌蚪媽媽的樣貌,并加以引申。透過學生課前資料的尋找以及課上資料的交流,學生明白青蛙是莊稼的好朋友并且開動腦筋說出了許多保護的措施。增強了學生保護有益動物的意識,促進學生健康成長,體現出育人的本質和實現育人的功能。
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本節(jié)課也有許多遺憾。比如:學生讀懂了課文,但對學生理解課文的方法總結的不及時、不明確。在今后的教學中,我還將堅持把讀的權利留給學生;把問的權利交給學生;把講的機會讓給學生;把評的自由還給學生。透過感悟、聯想兩個支點,盡可能讓全體學生參與,人人動腦、動口、動手,全員活動,全程活動,成為學習的主人。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12
【備課構想】
本課選自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語文一年級下冊,小蝌蚪的媽媽這是一篇童話,全文共六個自然段,六幅圖分別與第1~6幅圖對應(六幅圖用投影)。為了使學生對本節(jié)課的內容產生興趣,提高學生素質,我注意了下面幾點:
。、針對一年級學生心理特點,在語文課中培養(yǎng)他們動腦、動手的素質。在學完每幅圖之后,讓學生自己動手用粘貼紙粘貼出與這幅圖有關的小動物粘貼畫,這樣便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
。、在課堂教學中要面向全體學生,讓每一個學生都得到全面發(fā)展。
。、根據學生的個別差異對他們進行口語交際訓練,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發(fā)展他們的基本素質。
【教學內容】
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語文一年級下冊《小蝌蚪的媽媽》。
【教學要求】
1、理解課文內容,了解青蛙在生長過程中形體上的變化。教育學生要保護青蛙。
。病⒃诶斫庹n文基礎上,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场⒔Y合插圖和課文,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思維和動手能力,講講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
【教學重點】
1、理解課文內容,了解蝌蚪到青蛙的生長過程。
。病⒛膸讉自然段講小蝌蚪在找媽媽。
【教具準備】
粘貼紙、幻燈片、頭飾。
【教學過程】
一、檢查復習
師:上節(jié)課我們初讀了小蝌蚪找媽媽這篇課文,學習了課文中的生字、生詞,請同學們想一想:這篇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學生回答)
二、用謎語導入新課,提示課題
。、師:圓圓的腦袋黑黝黝,長長的尾巴水中游,長大是莊稼的好朋友。(啟發(fā)法)
2、引出課題:小蝌蚪找媽媽。
、 小蝌蚪是什么樣的?青蛙是什么樣的?
、 蝌蚪是怎樣變成青蛙的?
⑶ 這篇課文共六個自然段,每個自然段各寫了什么?
師:帶著這三個問題,我們來學習課文。
三、結合學習課文
1、找一名學生讀第一自然段。(出示:第一幅圖的投影)
、 師:這群小蝌蚪在班干什么?(在池塘里快活地游來游去)(提問法)
、 師:小蝌蚪的腦袋什么樣?身子什么樣?尾巴什么樣?
。ù竽X袋、黑灰色的`身子、甩著長長的尾巴)(提問法)
⑶ 師:通過回答以上問題,揭示了第一自然段內容。
⑷ 師:指導學生用粘貼紙粘貼出游動的小蝌蚪的粘貼畫,并讓仔細觀察。
。ㄖ笇в^察法)
。、操作投影出現第二幅圖。
、 分角色朗讀課文,男生讀小蝌蚪,女生讀鯉魚媽媽,教師讀旁白。
⑵ 師:第二自然段小蝌蚪有什么變化?他們遇到了誰?
。ㄐ◎蝌介L出了兩條后腿,他們遇到了鯉魚媽媽)(啟發(fā)法)
⑶ 師:小蝌蚪問了什么?鯉魚媽媽說了什么?(學生自己讀)
、 通過第二自然段的學習引出板書:變→長出兩條后腳。
找→鯉魚
⑸ 師 :看投影,小蝌蚪見到鯉魚的時候心情怎樣?(學生發(fā)揮回答)
、 指導學生用粘貼紙長出后退的小蝌蚪和鯉魚的粘貼畫。
、 師:小蝌蚪照著鯉魚媽媽的話,繼續(xù)找媽媽。(激趣法)
。场⑼队按虺龅谌眻D。
、 分角色朗讀第三自然段,找一名男生讀烏龜,找一名女生讀小蝌蚪,教師讀旁白。
、 師:過了幾年,小蝌蚪又有了什么變化?他們又看見了誰?
。ㄐ◎蝌接珠L出了兩條前腿,他們看見了一只烏龜)(啟發(fā)法)
、 師:小蝌蚪叫了什么?烏龜說了什么?(學生自讀)
、 通過第三自然段的學習,引出板書。(長出兩條前腿,烏龜)
、 根據第三自然段的學習內容,粘貼出長著四條腿,小尾巴的小蝌蚪和烏龜粘貼畫。
、 師:小蝌蚪錯把烏龜當成了媽媽,他們又照著烏龜的話去找媽媽(激趣法)
4、操作投影,出現第四副圖。
⑴ 教師范讀第四、五自然段。
⑵ 師:過了幾天,小蝌蚪變成了什么樣?他們又遇到了誰?
。ǜ鶕队盎卮穑ㄐ◎蝌轿舶妥兌塘,他們遇到了一只青蛙)(提問法)
、 師:小蝌蚪叫了什么?青蛙媽媽說了什么?(學生自讀)
⑷ 通過讀第四、五自然段,從而引出板書。(尾巴變短了,青蛙)
、 小蝌蚪找到了自己的媽媽,學生粘貼出青蛙的粘貼畫。
5、齊讀最后一自然段,要求邊讀邊思考。
、 師:這一自然段主要寫了什么?
。ㄐ◎蝌降奈舶筒灰娏耍焯旄鴭寢屓プ胶οx)
、 通過讀最后一自然段引出板書。(尾巴不見了)
四、鞏固知識
師:今天我們學習了小蝌蚪找媽媽這篇課文,知道了小蝌蚪長出兩條后退,再長出兩條前腿,最后尾巴不見了,變成了青蛙的過程。
1、找同學,根據自己的粘貼畫講一講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比一比看誰講的有趣(激趣法)
2、帶上頭飾,將這個童話演出來。(表演法)
五、總結全文
學生總結。(自由發(fā)揮)
師:我們學習了這篇課文,知道了小蝌蚪變成青蛙的全過程,還知道青蛙是莊稼的好朋友,我們要保護它。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13
《小蝌蚪找媽媽》是一篇保守課文,因其內容生動、有趣而深受低年級同學的喜愛。這次新教材二冊中還是出現了。由此可見這篇課文是一篇多么優(yōu)秀的好文章。課文以淺顯的文字生動地描寫了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同時向同學敘述了小蝌蚪是怎樣變成青蛙的。課文中角色較多,有鯉魚、烏龜和青蛙,語言生動趣味性強,是進行朗讀訓練的典型教材。課程規(guī)范也明確指出朗讀是閱讀教學中最經常最重要的訓練,尤其低年級更應該重視朗讀,充沛發(fā)揮朗讀對理解課文內容、發(fā)展語言、陶冶情感的作用。今天,我聽了師傅楊老師上的這一課后,學到了許多,也對新課程改革更加充溢了信心。
一、看圖說話,閱讀感悟
這節(jié)課開始楊老師電視上播放小蝌蚪在池塘里游的畫面,以看圖說話的形式引入,這對那些沒看見過蝌蚪的同學也起了感性了解的作用,而看到過的同學就會一邊看圖,一邊說出很多關于蝌蚪的知識。這其中當然包括書本中沒有的知識,拓寬了學習資源,也促使同學多讀課外書。在同學用自身的語言說了很多關于蝌蚪的信息后,抓住蝌蚪的外形,出示課文第一自然段。楊老師鼓勵小朋友們進行多種形式的朗讀,看誰把小蝌蚪讀得可愛,讓大家喜歡。受到了老師的鼓勵小朋友們都躍躍欲試。這樣先說后讀,把同學的口頭語言自然地過渡到書面語言,積累了表達能力和語感,也加深了對課文文字的理解。
二、借“尋人啟事”,激發(fā)同學閱讀興趣
興趣是我們小同學學習的最好老師,激發(fā)同學的`興趣是培養(yǎng)同學情感,啟迪思維,發(fā)展想象,開發(fā)智力的有利方法。有了興趣,思維就會處于活躍狀態(tài),他們學習起來就會積極、主動。這些充沛說明了達到同學要學這一目標首要一點就是要激發(fā)同學的興趣。激發(fā)同學的學習興趣是培養(yǎng)同學主動學習的條件。當小朋友在朗讀了第一自然段體會了小蝌蚪的可愛以后,楊老師神秘地告訴同學,小蝌蚪們看到小朋友都有媽媽,他們想:那我們的媽媽在哪里呢?于是,他們發(fā)了一張尋人啟事,想看看嗎?在同學們驚訝聲中,教師在電視上出示:
尋人啟事
大家好!
我是小蝌蚪,當我看到別的小動物們歡快地和自身的媽媽一起玩耍時,我多羨慕呀!可我不知道我的媽媽在哪里?聽說二(1)班的小朋友是最聰明的,請你們幫我找找媽媽吧!
同學們恍然大悟,不一會兒小臉上個個綻出絢爛的笑容,原來是可愛的小蝌蚪找他們幫助來了。這時,教師不失時機地問:“你們愿意幫這個忙嗎?”小朋友們一邊齊聲響亮地喊愿意,一邊迫不和待地打開課本讀課文。他們個個拿著鉛筆全神貫注地這里畫畫,那里圈圈,偶爾還能聽到同桌之間竊竊私語地討論。瞧!沒有大費周折的導入語言,同學就這么自然而然地進入了課文,進入了角色,閱讀的積極性就更高了。
三、讀出感情,豐富語言的積累
閱讀教學過程是每個同學精心讀書獲得個性體驗和獨特感受的過程,是教師引導同學在閱讀實踐中不時實現自我建構,學會閱讀,促進表達的過程。教學這篇課文,就不能只停留在字詞的學習和了解小蝌蚪變成青蛙的生理變化上,而要更多地關注同學在學習中的情感投入,通過讀、演、說,讓同學深深感受課文中語言文字的情感美,從而積累語言,豐富同學的精神世界,滿足他們生長的需要。楊老師借“尋人啟事”在讓同學協助小蝌蚪找媽媽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閱讀感悟、情感體驗的過程。小朋友通過反復地讀,讀懂了很多,然后用自身個性化的語言進行表達。例如小朋友讀后說:
。、我知道小蝌蚪的媽媽是青蛙;
。、小蝌蚪后來變青蛙了;
。、小蝌蚪變青蛙的過程是先長出兩條后腿,再長出兩條前腿;
。、小蝌蚪一開始找錯“媽媽”了;
。、青蛙的樣子我知道的等等。然后再自身挑選讀,從文中找出青蛙媽媽的特征。同學通過讀、思,找到了寫青蛙樣子的自然段,體會積累了豐富的語言,并獲得了獨特感受的過程,發(fā)展了個性。
總之,在聽課學習中,我感受深刻,我決心在自身的教育教學中,把從楊老師那兒學到的好經驗、好方法靈活地用進去,使教學水平得到提高。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14
《小蝌蚪找媽媽》這篇課文情節(jié)生動趣味,以對話為主,是進行朗讀訓練的好材料。在課后,反思自我的教學,當然還存在著很多不足的地方,但自我感覺也有成功的地方,就上我能充分利用教材特點,以讀為本,課堂上充滿了朗朗書聲。
一、激發(fā)學生讀書的興趣。
根據低年級孩子特有的年齡特點及他們愛思考,樂于探索新鮮事物的特點。我在讀課文前首先給他們一個趣味的問題或者是讓他們自我讀題質疑。讓他們在讀書中尋找問題的答案。如教學本課時,出示課題,引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問學生看了題目有什么感想。孩子們爭先恐后表白之后,我順其自然以"是!小蝌蚪為什么要找媽媽?他們是怎樣找xx的?他們找到媽媽了嗎?你們提出的問題能不能在課文里找到答案呢?我們趕緊來讀讀課文吧!”孩子們的興趣一下子被激發(fā)起來了。以興趣為前提,讓學生主動積極地去讀書,去預習,去尋找問題的答案,再輔助提一些讀書的具體要求,收到的效果十分明顯。孩子們經過自已的朗讀找到了問題的答案,都會興奮不已,這種自我激勵的效用是無限的。在獲得成功發(fā)現的同時,孩子們往往又會發(fā)現新的問題,培養(yǎng)了他們的探索與創(chuàng)新精神。
二、以讀悟情。
讀出感情是朗讀要求中的難點,而要讀出“情”必須先悟出情,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講解代替。
”在朗讀指導中,我不拿自已的標準去要求學生,而是讓學生自已去理解,去感悟,去體會讀。例如在學習
《小蝌蚪找媽媽》這課時,有許多對話,如:當小蝌蚪錯把烏龜當成了媽媽時,烏龜笑著說了這樣一段話:
“我不是你們的媽媽,你們的媽媽四條腿,寬嘴巴,到那邊去找吧。
”孩子,將來我們老了,不在了,你誰呢?你也應當學會生活的本領,做一只真正的獅子!”孩子們在讀時出現了不一樣的.爭議。有的孩子認為應讀得慢一點,因為他認為烏龜是個慢性子,說話肯定速度很慢的。有的孩子認為烏龜是一種溫和的動物,說話時親切一些,語氣要和藹一些,溫柔可親一些。有的孩子認為這兒烏龜是笑著說的,他覺得小蝌蚪居然會把自我當成了他們的媽媽,有點好笑,但烏龜也肯定沒有嘲笑小蝌蚪的意思,因為烏龜明白小蝌蚪的媽媽工作很忙,沒有時間帶孩子,小蝌蚪連自我的媽媽都沒有見過呢!不認識也是正常的,所以烏龜就笑著告訴小蝌蚪關于他們xx的信息。這些體驗都反映了孩子們對文本的不一樣理解,并且也都是能夠成立的,有什么比獨特的情感體驗更寶貴的呢!
三、為學生搭建展示的舞臺,讓學生自豪地說“我會讀”。
1、用激勵性的評價在學生心理上搭建展示的舞臺。
新課標提出:
“朗讀評價應采用激勵性的評語,盡量以正面加以引導,在評價時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促進每個學生的健康發(fā)展。
”朗讀評價的目的在于促進學生朗讀水平的提高,要切實針對孩子朗讀的情景,正視孩子們水平的差異,采取多鼓勵、少批評的原則,多一些欣賞的目光,少一些苛刻的指責。如在教學
《小蝌蚪找媽媽》這課時,我運用了許多不一樣的評價語言“你讀得真不錯,讓我們覺得這些小蝌蚪真的很快活。
”“聽了你的朗讀,我們真的感覺到這些小蝌蚪是那么的著急。
”“讀得真不錯,如果再稍稍響亮一些,就更完美了。
”——這樣的評價語言并不是泛泛地一味表揚,而是表揚中指出不足,提出了期望,更好地激發(fā)了學生的朗讀熱情,使孩子心理上得到了展示,利于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
2、多種形式的朗讀,為學生搭建朗讀展示的舞臺。
閱讀教學中,教師要以多種形式為學生創(chuàng)設朗讀的機會,讓他們享受成功的愉悅。如教學
《小蝌蚪找媽媽》這課時,讓學生進行個別讀,分主角朗讀,還提出讓學生表演,要想表演好,讀好課文是前提,而讀好課文必須是在理解故事資料的基礎之上完成。這樣一來,讀中感悟、悟中活力,這些生動、活潑的形式都會令孩子興致盎然。
總之,教師僅有在新的教學理念的指導下,憑借教材的優(yōu)勢,創(chuàng)造性地進行教學,才能為學生打下堅實的語文基礎。相信,只要我們在閱讀教學中用心去引導,孩子們必須會喜歡閱讀。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15
《小蝌蚪找媽媽》是一篇富有童趣的課文。一群天真活潑的小蝌蚪在尋找媽媽的過程中,不知不覺變成了小青蛙,并幫助媽媽一起捉害蟲。教材以童話故事的形式呈現了青蛙生長過程的科學知識,蘊含了從小能獨立生活、遇事主動探索的道理。
在教學本課時,首先我以猜謎語的形式導入本課的學習,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起孩子對本課學習的興趣。并適時拋出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走入創(chuàng)設的情境中,引發(fā)學生思考,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孩子們都喜歡猜謎語,所以我一說要猜謎語,一個個都顯得相當興奮,這一環(huán)節(jié)進行的還可以。接下來我再以提問的形式追問“小蝌蚪和青蛙是不是一家人呀?那他們怎么相差那么大?”,孩子們被問著了,我就以此引到本課的學習中。
在教學過程中,我還采用圖文并茂的方式,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我讓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中的故事,幫助學生掌握課文內容,并培養(yǎng)學生的表達能力。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環(huán)境下獲得知識,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上課的整個過程中,首先,我發(fā)現自己對于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處理上還欠缺一些。其次,對于在上課過程中出現的突發(fā)狀況,我沒有做到很好的處理,完全沒有顧忌孩子的想法,只是草草的收場了。再次,我在講課的過程中,沒有完全放開自己,導致孩子們的積極性也沒調動起來,整節(jié)課上的氣氛比較悶?偠灾,我還需要多講課,多讓老教師聽課、評課,打磨自己,平時多讀書學習,在磨練中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