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三年級語文《古詩兩首》教學反思
在日常學習、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肯定對各類古詩都很熟悉吧,古詩具有格律限制不太嚴格的特點。那些被廣泛運用的古詩都是什么樣子的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三年級語文《古詩兩首》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三年級語文《古詩兩首》教學反思1
古詩教學并不難,但要上出水平可真難。學生很快就會背了,但總是體會不了詩中的含義。豐富的想象是這兩首詩明顯的寫法特點。教學中,我讓學生想象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畫面,想象人間乞巧的場面,最后請學生大膽地向織女祈愿,啟發(fā)學生吟詩明志,用說來體會詩人的志趣,體驗乞巧的民俗,學生自己借詩詠志,借想象抒情懷。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原本打算引導學生“讀詩”、“解詩”、“品詩”,不設(shè)計過多的繁瑣設(shè)問,不逐句分析,而是引導學生在讀、想、議中把古詩的解讀引向深入。但實際教學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牛郎織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學生都很熟悉,交流時興趣濃厚,但是對詩句意思的解讀很少有同學能說到位,多的是考老師的引導和啟發(fā)。許多同學沒有認真預習,連詞語的意思都不能理解,更何況是的意思呢。
這兩首古詩對于我來說也是比較陌生的,算是和學生一起學習的吧。其實這兩詩的'詩意不是很難理解,屬于那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那種,在教學時我沒有嚴抓詩意,只是讓學生有個大體的理解,對這兩下傳說,學生都非常的熟悉,學生講得也是津津有味,體會了古詩所表達的情感,我覺得就可以了,不過我覺得默寫還是有一定難度的如“宵”與“霄”的區(qū)分,在“穿盡紅絲幾萬條”中“盡”寫成“進”“長河漸落曉星沉”“沉”寫成“辰”“晨”都是大有人在。
三年級語文《古詩兩首》教學反思2
學習目標
①認識2個字。會寫4個字。了解詩句的主要意思。
、谡_、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默寫《望天門山》。
、弁ㄟ^朗讀感悟,感受詩中描寫的景物,體會詩人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
教學難點
感受詩中描寫的景物,體會詩人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
教學重點
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體驗詩人的感情,培養(yǎng)熱愛祖國山河的感情。
課前準備
學生課前搜集有關(guān)古詩內(nèi)容及詩人的資料。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贂䦟4個字。了解詩句的主要意思。
、谡_、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默寫《望天門山》。
、弁ㄟ^朗讀感悟,感受詩中描寫的景物,體會詩人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
教學難點
感受詩中描寫的景物,體會詩人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
教學重點
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體驗詩人的感情,培養(yǎng)熱愛祖國山河的感情。
教學過程
一、回憶詩人,導入新課
①同學們,你們了解李白嗎?誰來介紹一下他?李白(701—762)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幼年隨父遷居綿州昌隆青蓮鄉(xiāng),他一生寫了大量歌頌祖國河山,揭露 二、讀通詩句,了解詩意
①學生初讀課文。請大家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詩。
②學生讀詩句,個人讀,集體讀。用自己的話說說這首詩留給你的初步印象。(感覺到這首詩描寫了雄偉的長江,有一種豪放之情融入其中。給人歷歷如眼前的感覺)
、哿私獗尘埃禾菩陂_元13年,25歲的李白懷著濟世安民的雄心壯志第一次離開四川前去洞庭湖游覽,接著又興致勃勃乘舟順江而東,在經(jīng)過安徽省當涂縣的東西梁山時寫下了《望天門山》這首詩。此時的李白年輕浪漫,一派天真,充分展示了豐富的想象力。
b.教師引導大家說說詩意。
天門山被長江從中斷開,碧綠的江水奔騰東流,到這兒突然轉(zhuǎn)了個彎兒,向北流去。兩岸的青山相互對峙,一只小船從太陽升起的地方悠悠駛來。
三、誦讀全詩,感悟詩情
、俳處煼蹲x,學生自由體驗。
、谏毩曌x,整體體驗,力求讀出感情。
③指名朗讀,讀完后,請介紹為什么讀得這么好!
、芤龑П痴b:這么美的詩大家想不想永遠留在自己的記憶中呢?
四、自由練背。同桌互相背。
五、書寫生字,默寫課文
、倬毩暽帧皵、楚、孤、帆”。
②默寫《望天門山》。
六、總結(jié)全詩,深化感悟
讀完這首詩,你有什么感受呢?(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僬J識2個字。了解詩句的主要意思。
、谡_、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弁ㄟ^朗讀感悟,感受詩中描寫的景物,體會詩人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
教學難點
感受詩中描寫的景物,體會詩人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
教學重點
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體驗詩人的感情,培養(yǎng)熱愛祖國山河的感情。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shè)情境,導入課文
、俨シ盼骱吧恼n件。提問:西湖的景色美嗎?如果你欣賞了雨中的西湖,那才別有一番滋味呢!
、诎鍟n題。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學習宋代文學家蘇軾的一首詩《飲湖上初晴后雨》。
二、自由誦讀,初步感悟
①借助拼音初讀課文。
②教師重點指導:瀲空蒙淡妝濃抹相宜
、圩x通詩句。
學生再讀課文,邊讀邊體會詩的朗讀節(jié)奏。
、芡プx全詩,并相互正音。
三、熟讀成誦,體驗情境
、倮首x交流。學生自由讀,指名讀,小組讀,集體讀。
、隗w會詩意。你從這首詩中讀懂了什么?
在晴日的陽光照射下,西湖水波蕩漾,閃爍著粼粼的金光。風景秀麗;在陰雨的天氣里,山巒在細雨中迷蒙一片,別有一種奇特的美。如果要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那么晴朗的西湖就如濃妝的西施,而雨天的西湖就像淡妝的西施,都是同樣的美麗無比。
③再讀課文,讀出詩情。你能將西湖雨中的美景讀出來嗎?
學生借助多媒體的`音畫反復誦讀體驗。
④學生自由背誦。
四、走出課文,拓展延伸
、俳涣髡n前搜集的描寫祖國壯美河山的詩。
、谂e行“美麗的祖國”古詩詞朗誦會。
教學反思
《望天門山》與《飲湖上初晴后雨》是兩首描寫祖國風光的詩,重點是學生體會到從詩句中所反應(yīng)出的意境,學習詩人的觀察及表達。所以在同年級的老師問我怎么講,我就想先讓學生讀讀詩大概說說自已讀懂了什么,再看圖體會作者看到的景物美,再讀詩,用自已的話說說詩人看到的景物,我想如果學生能說出來,并體會出美,那么學生就肯定已經(jīng)理解了古詩,再帶著感情反復讀一讀體會作者的詩,說不定學生也能作詩了。所以課堂上我也這么做了,學生確實能自已悟出來,并比我想象得還要好,所以一節(jié)課就把兩首古詩全部學習了,但課尾就沒有時間讓學生自已練習作詩了,只好留在課下,有興趣的同學可以自已試著把祖國那美麗的山河之景用詩的語言表現(xiàn)出來。雖然我沒有給學生講詩的寫法,因為自已實在也是個笨手,但我想學生學了不少詩歌可以比葫蘆畫瓢,說不定會有人寫出更好的句子,到時可以讓大家學習。下課后想想自已不禁臉紅,學生也是剛學,我為什么不可以和他們一起來學詩,一起來寫,說不定我還能因此學會寫詩。
三年級語文《古詩兩首》教學反思3
開課伊始,便將兩首古詩和盤托出,讓學生通過自讀自悟,發(fā)現(xiàn)兩首詩之間的共同點──都描寫了春天,都寫到了春風這一事物──從而引出“二月春風似剪刀”,以此導入對《詠柳》一詩的教學。又以“二月春風裁出了……裁出了……裁出了一個萬紫千紅的春天”過渡到《春日》一詩。兩首古詩的分開教學看似獨立,其中又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自始至終不離“春”這一主題,為二次整合鋪墊基礎(chǔ)。
教學中將兩首古詩再次整和,進行對比參讀。使學生領(lǐng)會到:《詠柳》如細筆勾勒,由一柳而見出整個春天;《春日》則如潑墨揮毫,渲染出春天的“無邊光景”,“萬紫千紅”。然而此處對比的實質(zhì)并非為求異。
為探求兩首古詩內(nèi)在精神之一致,即對春天的贊美和熱愛。至此,學生對春的`感悟和熱情得以升華,本課教學還巧妙地引入朱自清的散文《春》,使古今詩文得以整合。提升了學生的情感。在這兒,詩、文各有自己獨特的語言個性,又具有相同的精神內(nèi)涵。“詩”是“文”的濃縮, “文”是“詩”的詮釋,其有效結(jié)合,使學生置身于更廣闊的語文空間,營造了課堂的濃濃春意。
三年級語文《古詩兩首》教學反思4
板書課題后,讓學生想一想夜書所見,是指詩人在做什么?書指什么?不少學生意見不同,有的說書是那個人在看書,有的人說那個人在看東西把這些東西當成書,這時我讓學生看圖然后再反復讀課題,又讀了三遍課題后王祥光同學站起來說,他認為書是寫,那個人把看到的寫了下來。這時有的學生一想也開始贊同了他的意見,我舒了口氣隨即贊同了王祥光的意見,因為開課前我也查了不少資料正在這個書上為難呢,這個書字是應(yīng)作寫來講,但很容易讓人感到是詩人在看書看到了一些景象,我想如果他們說不出來都認為是看書的話,也不能說錯,但學生竟能悟出來,看來多讀確實有好處。而這兩首詩的難點也就是夜書所見,這首詩的`詩句不太好理解,因此我讓學生再看圖聯(lián)想明月,獨自一人,江邊靜靜的夜這些會讓人想到什么,學生都說會想到自已的家。再讓學生朗讀古詩,從古詩中體會詩人的思鄉(xiāng)之情。學生能夠說出來了,既然能解其情,就好辦了,學生再反復讀詩句并結(jié)合注釋,很快就明白了第一句的意思,第二句也好懂,但卻是倒裝句,為此我先讓學生讀最后半句?夜深籬落一燈明?結(jié)合圖學生很快明白了,但夜那么晚只看到燈又看不到人,那個人只能猜想了,再看上半句學生就馬上能理解了,第二首詩學生基本可以自學成功。
三年級語文《古詩兩首》教學反思5
教學目標
1、自主識字,認識本課的“楚瀲”等4個生字,會寫“斷楚”等9個生字。
2、借助注釋,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的大體意思。
3、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兩首古詩,激發(fā)學生對祖國大好山河的熱愛之情。
4、默寫《望天門山》。
教學重點
1、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的大體意思。
2、有感情地背誦古詩。
教學難點:
理解“出”的意思。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開門見山,導入新課
昨天我們學習了《富饒的西沙群島》,了解了西沙群島的美麗和富饒。今天我們將和唐宋兩位大詩人一起到安徽的天門山、杭州西湖去游覽一番。出示課題。
二、指名朗讀,檢查預習
1、自由放聲朗讀兩首古詩,注意讀準字音。
2、指名朗讀。師生評價。
3、教師示范,學生練習。提示七言詩的停頓規(guī)則。
4、再次朗讀,讀出節(jié)奏。
三、借助注釋,理解《望天門山》
1、提問:天門山是幾座山?楚江指的是哪條江?學生回答,表揚學生會看注釋。出示古詩《望天門山》“開回出來”四個字紅筆標示。
讓學生根據(jù)注釋講一講意思。
2、教師引導:默讀古詩,看一看這幾個動作分別是誰的動作?
3、指名交流。
4、教師梳理:滔滔的江水沖斷了天門山,把天門山從中劈成兩部分,洶涌而下。江水在這里遇到大山的阻擋,只好折往北而流,形成漩渦。所以稱“回”。剛才有同學講“出”是青山的動作。青山真的會移動出來嗎?
5、學生回答,教師引導:邊說邊在黑板上畫:你是想說,青山并沒有移動,只是因為李白乘坐的小船順著江水向天門山漂過來,讓李白感覺到兩座青山像是迎賓一般,相對出來迎接自己。那么課題是《望天門山》,作者在哪里望見的天門山?(引導學生更加明確作者望的位置。)
6、指名配樂朗讀。其他學生想象詩句描寫的畫面。
7、用自己的`話講述剛才想象到的畫面。
四、感情朗讀,熟讀成誦
1、把剛才想象到的畫面通過自己的朗讀表達出來。
2、全班齊誦。
五、理解并感情朗讀《飲湖上初晴后雨》
1、根據(jù)注釋,指名說說詩句的意思。教師根據(jù)學生的解釋,及時引導。
2、作者為什么把西湖比作西子?
3、把“方、亦、總”去掉可以不可以?
4、想像下雨和晴天的西湖,有感情朗讀詩句。師生接誦,全班齊誦。
六、拓展積累與運用
1、我們的祖國風光秀麗,引得無數(shù)詩人都歌頌它。你還知道哪些詩句?
2、學生交流,會背的可以一起背。
3、拓展古詩《望岳》
。1)屏幕出示,教師范讀,學生練習朗讀。
。2)學生根據(jù)注釋,試著理解。
。3)提出不懂的地方,討論后理解大體意思。
(4)師生對讀、接讀、齊讀、熟讀成誦。
4、創(chuàng)設(shè)情境加以運用。
配樂《高山流水》,師語言描述:我們的祖國美麗如畫,當你來到江南,看到青山綠水時,不禁想起白居易的詩句——(生);當我們來到洞庭湖邊,看到湖光山色,不禁放聲朗讀——;當我們來到茫茫大草原時,禁不住——;當我們看到巍峨的泰山時,會情不自禁地想起杜甫的——;當我們蕩舟西湖時,不禁想起蘇軾的——;當我們來到乘船沿著滾滾的長江順江而下,望見雄偉的天門山時,我們不禁朗誦——。能把這首詩寫下來嗎?
5、默寫《天門山》
。1)仔細觀察生字“斷、楚”老師提醒“楚”的中間部分。
。2)學生默寫。
。3)全班展示。
三年級語文《古詩兩首》教學反思6
用了三個課時,和孩子們共同閱讀理解了《山行》《楓橋夜泊》兩首古詩。用古箏曲磁帶和掛圖,作為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設(shè)情境的手段了。學生都喜歡讀古詩,腦子里也記了不少古詩。當我問記得哪些古詩,愿意誦讀給大家聽嗎?學生非常踴躍,課內(nèi)外的古詩朗讀了不少。但是針對三年級的年段特征,我必須涉及到詩意的理解。如何做到不著痕跡,使學生感悟詩意?我費盡了心思,范讀,看圖,激發(fā)各種形式的讀……可是快到下課,除了查了課外書的學生,其余學生幾乎不會開口,我只有將詩意逐句講給他們聽,不一會,全班大部分學生都會了。唉!不知道這是我的悲哀,還是新教法重感悟的悲哀。
在用兩節(jié)課使學生理解了詩意,多種形式的.朗讀古詩后,我決定加上第三課時,這節(jié)課我重點在兩首詩的比較。相同在什么地方?學生說,相同都是詩人看見眼前的景寫的詩,都是寫秋天的詩,都寫了火紅的楓葉。那有什么不同?學生說,不同在觀景的地方不同。時間也不同。心情也不一樣。在學生了解詩的感情色彩的不同后,我著力加強了朗讀對比,請兩個學生,請一個讀出高興的語氣,一個讀出憂愁的語氣來分讀這兩首古詩。
讀后點評,說說哪讀得好。學生在評價中獲得了朗讀的技巧,喜的情緒要讀得“節(jié)奏快點,聲音向上點”。憂愁的情緒,要讀得“節(jié)奏慢點,聲音低沉!睂W生最后再讀這兩首詩時,情形就大不一樣了。
三年級語文《古詩兩首》教學反思7
【教學目標】
。薄J8個生字。
。、背誦兩首詩,體會詩中豐富的想象。
。、能用自己的話講講牛郎織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教學重點】
目標1、2、3。
【教學難點】
目標2、3。
【教學準備】
1、學生:
收集牛郎織女(包括乞巧節(jié))和嫦娥奔月的神話故事及其它神話故事。
。、教師:
牛郎織女和嫦娥奔月神話故事的課件(展示故事主要情節(jié),并教師配說對白。見后)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讀本單元導語
了解本單元學習內(nèi)容。
(板書:神話故事、民間傳說)
二、了解“乞巧節(jié)”,學“乞”
1、引入課題:
今天,我們學習29課古詩兩首的第一首,齊讀“乞巧”(“乞”三聲,區(qū)別乞──氣)
。、通過課前搜集的信息,你了解“乞巧”嗎?
。ㄋ娜诵〗M交流、抽說、補充。見124頁)
三、讀詩,(學“霄”),講牛郎織女的神話故事,體會詩中豐富的想象
。、自讀,齊讀詩。
。病W“霄”(“霄”夜。上“雨”字頭,下“肖”)
。场⒃娭兄v了一個什么神話故事?(板書:牛郎織女)
。、生用課前搜集的資料講故事。
、 四人小組交流、補充(可用圖書),教師參與交流補充。
、 抽講,其他學生可補充。
、 出示課件牛郎織女神話故事畫面,師說白。見后
、 每位學生自己講講故事:
(再出示故事課件)
出示簡筆畫,天上的星星是不是真有這樣的故事?
。ò鍟汗湃说呢S富想象)
四、讀詩,理解大意
。、根據(jù)故事和信息自讀理解詩意,小聲說話。
。病⑺娜诵〗M交流,師參加。
。、抽說,其余補充(一年一度的七夕(即乞巧節(jié))又到了,這天夜晚,家家戶戶的'人們抬頭望無際的夜空,只見牛郎和織女在鵲橋上相見了。家家好在乞巧節(jié)時望著秋月,穿針,向織女乞取智巧。)
。础⒆x詩、背詩:
、 齊讀;
、 比賽朗讀;(男女生)
、 同桌互讀;
、 齊讀;
、 背:
。ㄌ崾荆焊鶕(jù)第1、2句意)
、 自背;
② 互相抽背;
、 齊背。
五、拓展
你還知道什么神話故事,講給同學聽聽。
資料:織女是天帝的孫女,她心靈手巧,能織出五彩的云錦?椗团@山Y(jié)為夫妻后,織女再也不給天帝織云錦了,天帝用天河將她們夫妻隔開,只準每年農(nóng)歷七月七日在鵲橋相會一次。
三年級語文《古詩兩首》教學反思8
《詠柳》和《春日》兩首古詩雖然作者不同,寫作朝代與寫作方式不同,但其主題卻是一致的,即描寫和贊美春天的景色。在教學《古詩兩首》時,我抓住“春”這一主題,與其說是在教學兩首古詩,不如說是讓學生通過兩首古詩徜徉在更多描寫春天的美詩文中,從而感悟春的勃勃生機,春的萬紫千紅。
一、多方整合,營造濃濃春意
本課教學采用了“合──分──合”的方式,將兩首古詩有機地整合在一起,共同突顯“春”這一主題。開課伊始,便將兩首古詩和盤托出,讓學生通過自讀自悟,發(fā)現(xiàn)兩首詩之間的共同點──都描寫了春天,都寫到了春風這一事物──從而引出“二月春風似剪刀”,以此導入對《詠柳》一詩的教學。又以“二月春風裁出了……裁出了……裁出了一個萬紫千紅的春天(出示:萬紫千紅總是春)”過渡到《春日》一詩。兩首古詩的分開教學看似獨立,其中又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自始至終不離“春”這一主題,為二次整合鋪墊基礎(chǔ)。
課末,將兩首古詩再次整和,進行對比參讀。使學生領(lǐng)會到:《詠柳》如細筆勾勒,由一柳而見出整個春天;《春日》則如潑墨揮毫,渲染出春天的“無邊光景”,“萬紫千紅”。然而此處對比的實質(zhì)并非為求異,而為探求兩首古詩內(nèi)在精神之一致,即對春天的贊美和熱愛。至此,學生對春的感悟和熱情得以升華,此時,讓他們寫下心中對春的'感受便如水到渠成,一蹴而就。課堂氛圍達到高潮。
除了兩首古詩之間的整合,本課教學還巧妙地引入朱自清的散文《春》,使古今詩文得以整合。課始,以“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導入新課,揭示了整節(jié)課的主題,奠定了課堂的情感基調(diào)。課末,以《春》的結(jié)尾三段豐富了春的內(nèi)涵,提升了學生的情感。在這兒,詩、文各有自己獨特的語言個性,又具有相同的精神內(nèi)涵!霸姟笔恰拔摹钡臐饪s,“文”是“詩”的詮釋,其有效結(jié)合,使學生置身于更廣闊的語文空間,營造了課堂的濃濃春意。另外,新舊知識的整合在本堂課中也有體現(xiàn)。課前談話讓學生背誦已學的描寫春天的古詩,照顧到了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課終鼓勵學生閱讀和摘錄有關(guān)春天的美詩文是對課堂教學的延伸拓展。
二、抓住詩眼,巧設(shè)切入口
語文課程具有重感悟的特點。古詩作為一個整體,傳達出其各不相同的情感和意境,而這恰是一首詩的精髓所在。教學時片面注重字詞的講解而忽略對全詩意境的感悟無異于舍本逐末,買櫝還珠。
在分步解讀《詠柳》和《春日》時,我分別抓住了“裁”和“尋”這兩個字展開教學。教學《詠柳》,以“為什么作者把春風比作剪刀?這把剪刀裁出了什么?”這一問題切入,成功地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了閱讀期待,并最終統(tǒng)領(lǐng)全詩的教學!洞喝铡芬辉,重在讓學生思考:作者是在怎樣地尋找春天,他的心情如何?帶領(lǐng)學生不僅走進詩歌,也走進詩人的內(nèi)心世界。這一“裁”一“尋”,使兩首詩互為注腳。
三、想象補白,豐富詩歌意蘊
古詩凝練含蓄。詩人往往用跳躍的語言,創(chuàng)造出一種言外有言、意外有意,令人回味無窮的意境來表達審美體驗,反映生活本質(zhì)。如何引領(lǐng)學生讀出詩句背后的情味,離不開學生的想象。教學中,我多次通過想象讓學生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體驗對詩句的內(nèi)容進行補白。如教學《詠柳》時,讓學生想象春風還裁出了什么?在這兒,學生將已有的對春天的認識,在腦海中轉(zhuǎn)變成一幅幅立體的、鮮活的畫面,再通過語言表達出來。這一過程,無疑充實了詩句的內(nèi)容,拉近了古詩與學生之間的距離,豐富了古詩的意蘊。二次整合時,讓學生以“總是春”練習說話,同樣達到了這一目的。
【三年級語文《古詩》教學反思】相關(guān)文章:
語文古詩教學反思02-13
語文古詩教學反思(通用22篇)04-12
《古詩》教學反思02-05
古詩教學教學反思04-01
乞巧古詩教學反思03-27
古詩教學反思范文02-04
古詩《所見》教學反思10-25
古詩春曉教學反思03-19
古詩教學反思15篇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