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jīng)心得體會(通用32篇)
我們得到了一些心得體會以后,好好地寫一份心得體會,這樣可以記錄我們的思想活動。怎樣寫好心得體會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老子道德經(jīng)心得體會,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老子道德經(jīng)心得體會 篇1
《道德經(jīng)》通篇潛藏的一個主題意識是,反對技巧,反對知識、反對亂為,主張靜待事務自身的發(fā)展,自然成。道家強調(diào)亂用知識、亂用技巧、亂用智力,是很危險的事情。不作為,無知識、無智技在道家眼里是成功者的基本特征。主張靠事物發(fā)展的根本道理,靠事物的自行演化,不勞而獲,是道家的根本思想。
幾千年來,道家的以上思想被視為保守、落后甚至反動。我現(xiàn)在認為這種看法可能是不識貨的體現(xiàn)。道家強調(diào)不作為,無知識、無智技的基礎是認為大自然自身會以最合理的方式存在和發(fā)展,順著自然本有的發(fā)展事態(tài)、追隨自然的節(jié)奏是最聰明的做法。亂思、亂想、亂研究、亂動顛倒了本末,把人的參與視為自然發(fā)展的主要條件,其實事物的發(fā)展是事物的自然屬性,沒有人的'干預就能自然發(fā)展下去,如果人過度干預會破壞事物最合理的自然發(fā)展。一個“有知者”在干預自然的過程中,造成的麻煩比產(chǎn)生的利益大得多!人類那點可憐的“智慧”在大自然的固有智慧面前往往成事不足敗事有余!我個人認為道家的思想是非常高深的哲學,對投資有強大的指導意義。
道家強調(diào)知道最根本的道理、邏輯和規(guī)則后,必須要追求愚、笨、傻、呆,必須少做少為,少思少想,別求知、別發(fā)展智力、別發(fā)展技巧。嚴格來講,道家這個思想對現(xiàn)代科學技術不是一個正確的理論指導。但是對投資來講,道家的這些觀點是最正確的。投資你想得越多,出錯的概率越大,你操作的越多,賠錢的風險越大,掌握的知識越多,自以為是的可能性越大,你覺得自己聰明,亂為亂動的可能性越大。所以,少掌握點知識,能不做盡量不做,投資成績自動提高。你知道終極的總道理就可以了,你知道真正的本質(zhì)性邏輯和法則就可以,其他的東西能不知道就不知道,能不清楚就不清楚,太知道太明白是有害的。
圣人不為大《道德經(jīng)》第六十三章提出了一個與巴菲特的想法一致的觀念:“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圣人不為大,故能成其大!馑际钦f,杰出的人并不直截了當?shù)娜プ非蟠笫,難事,而是有意識的不做大事,不做難事。他們做什么呢?他們做的是比較容易成功的小事。對大事難事的把握和控制,在于從簡單容易的方向下手,實現(xiàn)遠大的目標,不與高難度的問題正面交鋒,主動的避開高難度的問題。從小的地方做大事,而不要直截了當?shù)臉?gòu)建一個大的格局,大場面。這樣因為沒有難度,就沒有太大的失敗可能性,不斷的積累小的成功就能實現(xiàn)成其大的目標。把老子挖出來進入中國股市,會做得好,老子肯定是不懂現(xiàn)在經(jīng)濟,財務經(jīng)濟,金融學說,但他有大智慧,從簡單入手,從易處入手,避開難的和大的,從而終成其大。
這個理念也正是巴菲特的核心理念之一,甚至也是巴菲特成功的根源之一,巴菲特:“我從不試圖跨越七英尺高的欄桿,我所尋找的,只是容我輕易跨越的一尺欄桿”。巴菲特的意思是“我不做高難度的事,只做殺雞宰羊的事!問題的難度降低后,錯誤自然不會發(fā)生。”
提升成功率的根本辦法是為其易,為其細,為其小,不為其難,不為其大,不為其煩,逐步積累在時間的作用下能夠成其大,成其功。這其實才是根本的成功之道。
老子道德經(jīng)心得體會 篇2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闭f起我國著名文化經(jīng)典《道德經(jīng)》里的句子,相信不少人都耳熟能詳,但你可知道這些句子背后的含義?由中共開封市委黨校講師苑志鋼帶來的題為“《道德經(jīng)》中的人生智慧”專題文化講座在開封市圖書館舉辦,為市民詮釋了如何解讀《道德經(jīng)》,并與在場的市民朋友進行了交流。
“很多人認為《道德經(jīng)》代表著一種消極的思想,其實這是因為他們對《道德經(jīng)》缺乏了解!敝v座剛剛開始,苑老師就指出大眾對《道德經(jīng)》的誤解。在他看來,作為反映老子道家思想的重要著作,道德經(jīng)不僅不消極,其中的很多觀點對后世都有著積極的影響。
在《道德經(jīng)》里,道指的就是規(guī)律。而道家思想對規(guī)律的最根本的見解就是“規(guī)律是自然的,變化的,不為人所控制的!睂Υ(guī)律的根本態(tài)度是“充分尊重規(guī)律,然后才是利用規(guī)律”。這是一種非常樸素的辯證思想。全面體現(xiàn)了我國古代人民對大自然的探索與思考,而這種探索與思考不是盲目的,是非常有計劃、有科學根據(jù)的,它不僅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思想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其影響也遠遠超出了中國的范圍。由此可見,道家學派對規(guī)律是十分尊重的,這在幾千年前的中國是很難能可貴的,這種辯證法雖然很不健全,但卻具有非常強的科學性。從小了說,對我們的生活、工作、學習具有指導意義;從大了說,對自然、對社會、對國家的整體建設,具有非常久遠的指導性,F(xiàn)在全球環(huán)境災難的'普遍,就是人們不注重自然規(guī)律的發(fā)展,人為地破壞環(huán)境所造成的。
苑老師還講到,人生是由陰陽組成的,而我們大多數(shù)人都注重“陽”,即總是選好的、大的,喜歡榮譽,討厭恥辱等,這是人的本性。而從道家的理論來講,我們要注重“陰”,因為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蔽覀儜妗⒔】、運動地看待事物。這也是道對我們?nèi)松膯l(fā)。我們一生都在矛盾中度過,要面對各種各樣的選擇,有無、得失、強弱、榮辱……我們經(jīng)常都太過重視我們所謂的“好”的一方面,而忽略了“無”、“無用”的東西,其實,雖然是“無”,但是其大有用處。就像常被認為無用的人體部分闌尾、智齒、毛發(fā)豎立肌、尾骨等一樣,既然其存在,就有存在的理由,這就是道之所在。
接著,苑老師又從道家理論出發(fā),講了人生中“茍得”與“應得”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啟示我們對財富不要茍得,應得的部分不用刻意不惜一切地去追求,付出太多,肉體上會招來疼痛,得到太多,生活中會招來嫉恨。因此應像《道德經(jīng)》第44章講的那樣,“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這次主題講座,雖然只持續(xù)了一個半小時,但帶給現(xiàn)場讀者的感悟卻很深遠。品讀道德經(jīng)典,學習人生智慧,通過苑老師的講解,讀者們得以進一步了解得失、強弱、有無、進退之道,有利于領悟人生處事之道。
老子道德經(jīng)心得體會 篇3
當今社會科學發(fā)達,社會經(jīng)濟高速發(fā)展,人們的物質(zhì)財富越來越殷實,而精神財富卻越來越貧乏,道德淪喪的現(xiàn)象日益嚴重。“堂堂正正做人,踏踏踏實實工作”的呼聲日益強烈。物欲橫流的現(xiàn)實生活中,如何去面對金錢、地位、美色的誘惑呢?我們同樣可以在《道德經(jīng)》這部圣典中找出答案,那就是要求我們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家庭中注重守靜處世,清靜自省,盡心本職!
既然我們個體十分渺小,力量十分微弱,人生十分短暫,我們何不端正心態(tài)呢?靜心、凈心、盡心就是人們的三個不同心態(tài)層面。靜心:靜安人生坐標;凈心:凈處人生方向;盡心:盡展人生作為。
靜心,靜安人生坐標。老子以“清靜為天下正”,“清靜無為”為修道之本!兜赖陆(jīng)》十六章云:“致虛極,守靜篤。”強調(diào)了致虛守靜的.修養(yǎng)!爸绿摗本褪且撵`的蔽障和理清混亂的心智活動,而后才能“守靜”,通過“靜”的工夫,深蓄厚養(yǎng)洞察力,才會“知!,逢兇化吉。
“凈者,不污也”,天地萬物之間,潔凈不染,就是“不染”。“不染”的含義很廣泛,老子《道德經(jīng)》十二章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fā)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意思是說五彩繽紛的世界使人眼花繚亂,各種各樣的聲音使人震耳欲聾,美味佳肴使人饞涎欲滴,縱橫馳騁的心靈使人心態(tài)若狂,擁有貴重難得的貨物使人心驚膽寒。就從視、聽、味、嗅、觸、物六方面形象勾劃了人們因貪婪而染色、染音、染味、染心、染身所導致的嚴重后果。故后人云:六根清凈、一塵不染。意在教人約束,收斂人們的貪欲之心。
老子道德經(jīng)心得體會 篇4
縱觀幾千年來各家對道德經(jīng)的了解可謂是百花奇放,從修身到治國,再到宗教的崇拜都有,種.種的一切所言之道只不過是停留在人的一切現(xiàn)象學上,我對老子的道的解釋用一句話來概括:靜是相對的,動是絕對的。這即是道。
對道的了解首先不執(zhí)著于道這個名字,老子起這個道也是不得已而為之,我能夠打個比如:就我們生活的地球來說,人從現(xiàn)象去看地球它是靜止,所以說是相對的,但是地球又是從白晝到黑夜再到一年四季之變化,所以說地球又是運動著的,循環(huán)不息,而且也是絕對的。有了這個絕對的動之后,地球展示給我們面前的并不以人的意志而刻意運動而是展示在我們面前是靜,而這種靜是人客觀所發(fā)覺不到的`。
我能夠用風來比喻,風吹到你的臉上你覺得一絲的涼快,但是你看不到,摸不著,但是又存在著,看似無其實有,由于你不曉得它什么時分吹過來,這就是老子首篇道的宇宙自然觀,而從人的角度上,要到達這種境地,是需求修行的,而這種修行是要讓人理解萬物變化開端,老子說過人的道就如嬰兒的一樣,人從生命降生開端,運動曾經(jīng)存在了,而這種運動不斷到人死為止,而老子的道并不是生也不是死,它是對一個絕對運動著的生命要做到像風一樣的靜靜的運動著,只要做到靜你才干到達這個道,而我說的這個靜不是絕對的靜,而是運動著的靜,老子的水就是一個最好的比喻,水是運動著的,而這種運動是如此的自但是不加修飾!
對如今所謂的唯心唯物強加給道是不適宜,由于道曾經(jīng)包括了一切現(xiàn)象中的唯心和唯物。
老子道德經(jīng)心得體會 篇5
剛讀完《道德經(jīng)》,我從中遭到很多啟迪。作者老子是我國古代的著名思想家,哲學家。這本書是老子的亂世之道和人生哲學,而非我原以為的道德教材。固然只要20多頁,但是由于領悟力有限,通讀全書,能了解的一定有十之二三。
首先,老子概括了當時自然現(xiàn)象和社會現(xiàn)象的變化,事物都向它相反的方向變?nèi)。指出“物極必反”的通則,簡直無論在哪一方面皆是如此的。
老子認識生活世界,看待生活的態(tài)度,主張貴柔、守雌,反對堅強和進取,老子的思想是無為。如今的.人普通都以為他的思想十分消極,其實他的思想更多的包含了對廣闊勞動人民的酷愛。他希望經(jīng)過它的思想來影響統(tǒng)治階級,讓老百姓可以得到更多涵養(yǎng)生息,讓老百姓安居樂業(yè)。
我以為“無為”包含著順其自然不勉強去做的指導思想,因而能夠浸透到生活的各個方面。就比方說教育理念中也能夠自創(chuàng)。俗話說“強扭的瓜不甜”,學習是一件盲目自愿的事情,學生只要主動的學習,把學習當成一件快樂的事,才干夠?qū)W有所成,這就需求我們教育者在教育理論中引導學生快樂、輕松、盲目、自愿的學習。教育中的無為而治,不是不論,而是因勢利導,絕不拔苗滋長。不順應自然規(guī)律,濫施各種生長激素,不尊重孩子的意愿自覺參與各種奧數(shù),學鋼琴,拉小提琴等培訓常常適得其反。
同時老子的“物極必反”的思想似乎在預言今天的社會。人類所追求的所謂文化,所謂科技,現(xiàn)代化,都應該是為人類效勞的,但是環(huán)境污染,能源耗盡,消費率進步,失業(yè)率上升,貧富差距的拉大,似乎又和所謂高科技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人們?yōu)榱吮W」ぷ鞫ぷ,無暇關注本身和家庭,有時間的時分沒錢,有錢的時分沒時間。又或者說兩者都沒有。這樣的社會又怎能說是美妙的呢?在高度興旺之后,人類當有所回歸,以免到達極致走向另一面,走到無法挽回的地步。
老子不愧是我國古代十分巨大的思想家,而且在如今,他在全世界的影響力遠遠超越孔子。老子的學說“玄之又玄”,但是我卻沒有能發(fā)現(xiàn)“眾妙之門”,自古以來研討老子的人太多太多,但我總以為體會到“物極必反”,“無為”之類的人生哲學,對個人來說更有意義。我以為他的許多觀念值得我們?nèi)ド钌畹厮妓鳌?/p>
老子道德經(jīng)心得體會 篇6
今天偶然讀《老子道德經(jīng)第八章》后有感頗深,便與之分享!
善為何物?難于言說,只得比方,像水一般,故有“上善若水”之說。
水乃平常之物,舉目所及,比比皆是。水雖平凡,卻蘊含非凡智慧和品性,遠非凡人所及,值得世人好好反省和仿效。
水,乃生命之源,宇宙之本。人,水所為也,地球,亦水所為也,萬物生長,皆賴于水。水有如此之功,然并不邀功,有如此之德,然不求回饋。水,恩澤萬物而不事張揚,惠及眾生而德行謙卑,總往低處流,總往底下鉆。
水,不與萬物爭,不與人計較,你進,她退,你擠,她溢,能屈能伸,看開,大氣,超脫,逍遙,故無詬病,少非議。
水,形易變而性難變。倒杯里而成杯之形狀,倒碗里而成碗之形狀,倒鍋里而成鍋之形狀,外形雖成了別人的外形,品性仍然是自己的'品性,放棄該放棄的,堅守該堅守的,外圓內(nèi)方,靈活自如。
水,看似無力,實則有力,表面軟弱,內(nèi)心堅強。堅硬易折,柔軟耐久。水滴石穿,繩鋸木斷,以柔克剛,以軟勝硬。
低調(diào),不爭,適應,柔韌,水之大智慧,水之高品性。
何謂道,水即是。
附老子《道德經(jīng)》第八章“易性第八”:“上善如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何謂道,水即是。
老子道德經(jīng)心得體會 篇7
通讀了老子81章的《道德經(jīng)》一個特別強烈的感受是老子思想所處的智慧高度和對自然的領悟及對人類社會關系的宏觀視角。對事物發(fā)展的辯證和轉(zhuǎn)化能給出融入自然規(guī)律的基本解剖。特別難能可貴的能夠脫離“從眾定勢思維”習慣而獨立地接近于自然。
老子《道德經(jīng)》另一個廣博在于任何人讀之可以感悟出個體自己領域內(nèi)的內(nèi)涵和外延。也就是每個人都可以讀出自己貼切的答案和個體標準。
老子對自然存在科學、宇宙守恒、人文、國家管理、戰(zhàn)爭、人性、生命、名利、權位甚至物理都有自己獨到精確和細致的認識。以上是從宏觀上對《道德經(jīng)》感受。而在微觀上。
下面對《道德經(jīng)》某些段落、重要的文句與自己的觀念給出個人的感受:
1、首句:道可道。非常名。1章)
自然的方面可以指自然規(guī)律,道”可以泛指。如:星系的運動軌道,物質(zhì)的自然混成及固有的運動軌道和方式;人文方面可以指人道、道德、人類發(fā)展的自然規(guī)律。
可道”指出宇宙自然規(guī)律的確定性和因果關系。也就是宇宙的自然規(guī)律的可以被人類認可和確定的現(xiàn)象。
非常道”又指出人類一旦用言語文字來表達就存在著不確定現(xiàn)象。用物理的觀念來分析就可以認為是一種動態(tài)的存在使一切都不確定。也可以認為是指出人類的有限性而難于道出自然界的全部或準確的自然動態(tài)。
名可名是老子認可了人類思想活動對自然的命名。另一方面,名可名”就是人類對一切現(xiàn)象的命名。又用“非常名”區(qū)分了人類的名”和“自然的不可名”。
非常道”就道出了人類不同參照系下的各種理論體系的存在一種自然存在現(xiàn)象。所以這樣的一對排比句道出了宇宙無常和人類有常的界限。前面簡單的6個字“道可道。
2、無為而無所不為”一膾炙人口的名句。
不是字面上的直解不做任何事情,而是不做不符合自然規(guī)律的事情。當你不做違反自然和違反社會規(guī)則的事件時,無為。所做的其它事件就是無所不為。當然,這里對“什么是違反自然和社會規(guī)律”無為”事件的判斷是必須具有各種層次的經(jīng)驗和高度智慧。
就不要只身跳入海里。不跳海就是一種“無為”這種不跳入水里就是一種經(jīng)驗的無為”而這種無為會給你生命存在帶來關于該問題的保障,舉一些在自然低層次且簡單的例子;例如:不會游泳。這種保障就是一種變相的無所不為”上面舉的例子是較為簡單而淺顯的例子,任何人都可以根據(jù)經(jīng)驗給出相應的各種參差不同層次的無為”和“無所不為”。
3、人法地。天法道,道法自然。25章)
特別是老子在那個時代能夠發(fā)現(xiàn)出了所看到天被“道”所包容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宇宙觀。更有對宇宙的存在給出了終極的自然存在觀,這是一句用大小來定性宇宙存在相互包容順序。而不是給出“神造”自我臆測,這也是當時時代難能可貴的自然客觀存在觀念。
還有一句話是人也大”這一句主要是對人類精神偉大的特指,這一章里。換句話,可以認為,人類的精神思維世界可以包容天地而存在。
4、戰(zhàn)勝以喪禮處之(31章)
以不戰(zhàn)而勝為上上,老子在強兵反戰(zhàn)與孫子的戰(zhàn)略思想同出一轍。而戰(zhàn)勝以喪禮處之。說明老子對生命的尊重和不得以而為之的戰(zhàn)爭策略。
5、道生一。二生三,三生萬物。42章)
很有趣和抽象的本解突出用現(xiàn)代物理的思路與之對應。為何老子認為三生萬物,這一句話里。說明老子認可這個宇宙是只有三樣較基本的東西嗎?那么,尋找這三樣事件與現(xiàn)代物理學對應的什么?就個人的分析就是運動”空間”自然力”這三樣;可以認為萬物都是這三個事件組織而成的事件,沒有更多于這三樣的東西存在這是對三生萬物的物理分析。
二生三的物理意義。二”就是動”力”這二個事件的存在產(chǎn)生物質(zhì)的三”三就是萬物。再往上推,從此可以推出。一生二”中的一”指的整體的宇宙,就是這一個宇宙,而宇宙是產(chǎn)生動、力這“二”個現(xiàn)象的根源,從物理學的角度分析,進一步可以認為動力互相轉(zhuǎn)換是自然存在因果關系。
老子認為,較后。道是宇宙存在基本源頭,也可以認定在自然角度上這個道是指特定的運動軌道。人們對老子的分析中,主要認為他道,因此把他稱為“道家”其實,對于德,老子不能忽略的另一個主要元素。德產(chǎn)生道和道產(chǎn)生德是互存的兩個基本元素,這也是81章用《道德經(jīng)》命名的一個主要內(nèi)涵。與之對應的物理學上的動力學》可以認為道是由德決定的對應于運動軌道是由力產(chǎn)生的物理現(xiàn)象。任何軌道如:導彈的運行軌道,物體的運動軌跡都脫離不了力的作用。也就是道是被力所決定的因果關系。反過來,力是由運動的道所產(chǎn)生的現(xiàn)象是人類難于直觀覺察到事件。關于這一點,將來的物理學定會給與正確的`認識。因此,宏觀地可以認為道德經(jīng)可以對應于動力學,這是從物理學方面給與抽象觀測的認定。由于當時動力學沒有得到普遍的認識和推廣,把“德”對應于“力”對于我分析老子的自然科學觀或許會有點牽強附會。
社會科學方面,然而。道德更多的指人類社會的基本規(guī)范。由于人類更注重于社會問題,因而在社會上指人類遵從的社會公德是一種道。人類道德方面,老子在社會公德提出了比孔子“以直報怨”更高層次的德”以德報怨”關于這一方面的分析范文有很多的解釋更好,就不在這里進行更多的瞎扯。
甚至對不確定性、悖論的數(shù)學物理關系都能給出抽象的合理分析,另外老子對于宇宙自然的相對性、物極必反、中庸之道、道無常、柔弱剛濟、處事處世、大小上下、重輕強弱等等相對、絕對的分析都能給出較大參照系的分析和包容。這種分析雖然不能給出方程的確定性,然而卻能指出方程的不確定性問題。也就是當時的思維可以直達物理學目前的較高境界“不確定性原理”。
《道德經(jīng)》哪個時期,總而言之。甚至在當代仍然不失為一部對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直至“天人合一”簡明而客觀的經(jīng)典著作。
6、"天地不仁。
不以任何參照系和任何道理來闡述“天地”不仁”這樣的思想是擺脫了人類局限思維和個人情感的10個字。這是一句較高自然觀的句子。
您發(fā)現(xiàn)的一切客觀現(xiàn)象就被固化了這一參照系的正確上面,因此,較大的自然現(xiàn)象不應該有參照系。然而有參照系的事實是實證性的結(jié)果,換句話說實證的真理必需有參照系。1以什么為參照物將產(chǎn)生不同的視角效果,這是物理幾何學淺顯的道理。當您選擇參照物或參照系時。
包括所有的數(shù)學、物理學、社會學范疇和方程式。因此,2人類對事物的理解一般都是建立在某個參照系下的結(jié)論?茖W發(fā)展的道路上我可以看到人類從地心說到日心說到對紅移的錯誤理解,都是參照系統(tǒng)不斷擴大的過程,因此,當人類以宇宙整體為參照系和建立了動力、力動學說時,必然產(chǎn)生宇宙中心的基本學說。
數(shù)學上是被稱為悖論的問題。而我宇宙中心依據(jù)是根據(jù)力來源于宇宙中心的相對運動。當然,3至于我宇宙以外是否存在其它事件是人類不能企及的事件。更多的數(shù)學、物理證明在數(shù)學與物理的統(tǒng)一之哲學原理》一書上有更詳細的實證性邏輯推導。
《道德經(jīng)》魅力之所在自然是簡單的所以《道德經(jīng)》本身也是簡單的僅僅是老子所包含的參照系是一個較大的參照系而已,甚至可以認為老子是具有無參照系的思想。也就沒有偏見,這正是《道德經(jīng)》較偉大之所在。無參照系,上面的分析僅僅是一家之言,著重用與當代物理學有一些必然聯(lián)系的視角來分析,使之有以更寬的視角和不同于專業(yè)道家的分析來充實<道德經(jīng)>內(nèi)涵。至于和各專家有南轅北轍的分析結(jié)論也正是。
老子道德經(jīng)心得體會 篇8
道德經(jīng)是一部言僅5000字的中國古代哲學巨著,它雖是老子所著,但也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jié)晶,它是由老子從勞動人民群眾的生活實踐中總結(jié)出來的。道是道理,德是品德。道德經(jīng)講的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道德經(jīng)既有社會科學,也有自然科學的道理。明白了道德經(jīng),個人、家庭、國家、世界都能夠少走一些彎路。保護地球,長治久安。
道德經(jīng)中的道與無為提到的比較多。道是宇宙間萬事萬物運行變化的發(fā)展規(guī)律。無為,就是事物在循著它的規(guī)律發(fā)展的時候,不要人為地干涉它。無為并不是什么也不做,什么也不管,無為就是把握規(guī)律,順勢而為。
對于個人來說,道德經(jīng)的內(nèi)涵就是帶著一顆愛的心,隨性而為。不刻意去追求什么,盡量懷著善良的心去做事。一個人學會做人了,有愛的心,而且能夠認清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認真去做事,想不成功都難。
人必須有信仰,才會不容易偏離方向。有信仰,懂科學,就不會偏離方向。關于做人,一個小孩長為一個大人,它應該秉著什么信念來成長,我從我同學的博客中找到了答案,我認為非常經(jīng)典。
小寶,媽媽相信隨著你的成長你會懂得很多待人處事的道理,你會接觸到這個紛繁的世界,你會有自己的.興趣和愛好,你會有自己對世事的判斷和鑒別能力,你也會有自己逐漸清晰的人生觀,媽媽不會過多地要求你和束縛你,何況媽媽至今也對很多事情感到迷茫和模糊,媽媽也在不斷的閱歷和成長,也還在逐漸修正自己的人生觀,但媽媽知道一點,人內(nèi)心要有自己的信仰,那就是做一個正直、善良、有愛心的人,媽媽也希望你如此,只有這樣你才能擁有內(nèi)心的堅強和力量,媽媽現(xiàn)在以及將來很長一段時間對你所做的一切也都是為了強大你內(nèi)心的力量,媽媽相信擁有了內(nèi)心的堅強和力量,你就可以是一個快樂的人,這也是媽媽唯一的訴求。雖然媽媽今天對你說這些還為時過早,但媽媽希望有一天你能讀懂的時候,別忘了媽媽的話。
對于一個家庭,那就是大家都懷著善心做事,而且不要把自己周圍的人往壞的想,你是一個好人,別人也沒你想的那么壞;ハ嗬斫猓ハ鄿贤,這樣就避免了很多矛盾和沖突。
對于一個國家來說,也是要懷著愛的心,把握規(guī)律,順勢而為。舉幾個例子,比如龍澤站很多擺地攤的,有賣吃的的,有賣小玩意的,搞得周邊環(huán)境是不太好,所以,過一段時間,城管會過來清理一下,過一段時間又出來了。那么這件事情城管要不要管?我認為不應該這樣來管,那些人也都是靠勞動吃飯,辛辛苦苦出來賺點錢不容易,有的年齡也比較大了,整天被城管驅(qū)逐,不能樂業(yè),他們也是要生存沒有辦法,如果有更好的環(huán)境又好又體面的工作,他們難道非要在那擺地攤?而且地攤擺在那是有它存在的價值,有人買啊。如果不讓他們擺地攤,難道讓他們?nèi)ネ担,去犯?那怎么解決這個問題呢?讓他們擺整齊點,別影響交通,完了讓環(huán)衛(wèi)工人打掃干凈。對了,最近好像龍澤站又有擺地攤的了,國家也許已經(jīng)不限制了。勞動人民都是光榮的,尊重每一位勞動人民。人沒有高低貴賤之分,每個人自己要尊重自己,人與人之間也要相互尊重。
關于淘寶網(wǎng),淘寶網(wǎng)有利有弊,淘寶網(wǎng)上有賣名牌假貨的,有買到假貨識別出來的,很生氣,恨淘寶啊,那這個假貨店應不應該關閉啊?不應該,因為有市場啊,很多人想少花點錢買名牌,那么買到了沒有識別出來他穿著用著很開心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淘寶里也有很多又便宜又好的東西,就看你會淘不會淘。淘寶門檻低,解決了很多人的就業(yè)問題,為維護社會和平與穩(wěn)定做出了貢獻。
動車這東西,它也是順勢而生的,也是事物發(fā)展的必然階段,為什么要修動車,村里掙不到錢啊,人都往城里擠,交通就擁擠了,就得修動車,動車架那么高,跑那么快,出事的幾率還是相對比較高的。現(xiàn)在動車不修了,國家開始發(fā)展中小城市了,保持平衡。
一個國家也是要懷著愛心,循著規(guī)律,順勢而為。
關于地球,科技發(fā)展與環(huán)境惡化似乎是一個不可調(diào)和的矛盾,難道隨著科技的發(fā)展,我們?nèi)祟悾厍蛏铮踔恋厍蚨家呦驕缤鰡?
其實地球這個星球上生物的存亡,關鍵就看地球上的現(xiàn)在食物鏈頂端的人類,人類中善人與惡人的博弈,善人多了,愛護這個地球,那還有救,否則平衡一旦被打破,地球不行了,大家一起玩完。(補充一點,善人惡人都是相對的,善人也有做錯事的時候,惡人也有好的一面,他們有時也會變化,惡人變好一點,善人又壞了一點,或者更壞更好。)
宗教這個東西是個好東西,它教人心向善,雖然被崇拜對象的樣子不同,精神內(nèi)涵都差不多。但是宗教有它的局限性,宗教把被崇拜對象物化了,其實那個佛也好,耶穌也好,都不客觀,其實就是地球和地球周圍的大氣層。土地,水,空氣養(yǎng)育了地球上的萬事萬物。
宇宙間的萬事萬物就像一張巨大的錯綜復雜的網(wǎng)。其實凡事都有因果,只不過果出現(xiàn)的早晚而已,有的我們一眼就看到了,有的只看到了果,要追蹤不止一個物(包括人動物等各種客觀存在),跨越很久的時間,才能找到那個因。
平天下,并不是誰來統(tǒng)治天下,其實就是大家都懂得道德經(jīng)的精髓,那就是愛,愛所有的人,所有的動物,所有的植物,愛東西,珍惜東西,懂得分享,不浪費。愛地球。物盡其用,人盡其材。大家都做一個有愛心懂道理講道理的世界好公民,安居樂業(yè),沒有戰(zhàn)爭,團結(jié)和諧,這樣天下就太平了。大家共同愛護這個地球,把握規(guī)律,順其自然,地球也就保住了。珍惜地球,別到火星上去了,別把地球破壞了就一拍屁股走了。火星上有合適的水和空氣嗎,它那小小的地心引力在上面站的住么。珍惜你所擁有的,愛護地球,感恩地球。
老子道德經(jīng)心得體會 篇9
公司組織學習了曾仕強教授講的《道德經(jīng)的奧秘》,通過這次學習我對與老子闡述的思想已有了大概的了解。根據(jù)我的所學所得,我有以下幾點體會:
一、修身——正確的處世態(tài)度
老子就講了正確的處世態(tài)度是功成身退。不要富貴而驕,持才傲物,鋒芒畢露。要淡泊名利和地位,才能功成身退。事物發(fā)展本來就是向著自己相反的一面,福禍相隨,因此在這里奉勸大家見好就收,不要貪圖名利,要收斂。第十章,也是講的修身,這一段用了六句疑問,其實疑問本身就是最好的答案,老子指出人們不管是形體還是精神,不管是主觀努力還是客觀實際,都不可能完全一致。這樣就必須做到心靜,洗清雜念,懂得規(guī)律,加深自己的道德修養(yǎng)。
這與我自己的生活聯(lián)系在一起,在面對生活中的困難時,我要怎么做?從一開始,我的生活就面臨很多選擇,在沒有考慮清楚的時候,就去胡亂選擇,導致事情的發(fā)展一步步到了自己無法控制的地步。如果在一開始,就能靜下心來仔細考慮,也許事情就不會到進退兩難的地步。
二、無為的思想
“無為”不是無所作為,而是不妄為,不去干擾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老子在第二章首次提出無為的`思想,并指出“是以圣人處無為只事,行不言之教”。這里老子指出圣人要能夠依照客觀規(guī)律,處理事情是要去違背事物發(fā)展的本質(zhì)。第三章進一步闡述無為,他既不講人性惡,也不講人性善,而說人本來是一張白紙,是純潔質(zhì)樸的。不要去貴難得之貨,不去尚賢,不見可欲,保持人們的本性。
從這里可以結(jié)合我們公司的發(fā)展情況,有很多時候,公司發(fā)展到一定的階段,遇到的困難是肯定有的,我們能怎么做呢?如果急功近利,反而會適得其反。
三、以無私來成就“自私”
老子在第七章提出了“以其無私,故能成其私”。我把這種無私精神理解為“不爭而善勝”。遇到事情退讓無爭,將自己置與度外,反而能保全身。這與第八章講水的特性又緊密的聯(lián)系在了一起。在第八章,老子用水來比喻人,來教導人。完善的人格要具備水的特性,要可以忍辱負重,任勞任怨,能盡力的貢獻自己的力量去幫助別人,而不會與別人爭奪名利,這就是老子的“善利萬物而不爭的思想”
聯(lián)系到我們公司的情況,在本來優(yōu)越的工作情況下,我們創(chuàng)造了這個公司。在公司處于危難之時,我們從來不去計較個人的得失,都想將公司做起來。我們正是不去計較個人的得失,所以我們信邦在一步步的發(fā)展,壯大。這也可以理解為一種團隊精神,正是團隊成員的無私精神,才能成就我們的公司,公司壯大了,我們個人的財富也會增加,這不正是“以其無私成其私”嗎?
老子道德經(jīng)心得體會 篇10
今年寒假,我校的老師利用放假的機會,集中充電,學習了《道德經(jīng)》的后半部。
我們知道《道德經(jīng)》分成上下兩部,上部《道經(jīng)》,下部《德經(jīng)》。下面我就自己學習的體會,談談認識。
上部主要講道,道就是天道,就是宇宙中的自然規(guī)律。下部則主要講人之道,也就是人如何將天道應用于人事。其實老子寫道德經(jīng)的側(cè)重點在下部德經(jīng)上。魯迅云:“不讀道德經(jīng)一書,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對待老子這部經(jīng)典里的思想我們要古為今用,批判繼承,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他的許多內(nèi)容對我們的`當政者的執(zhí)政,個人的修養(yǎng)乃至教育工作者的實際工作都有很高的指導及教育意義。
下面我就我們這三天來學的德經(jīng)談談自己的看法。第六十三章說:“天下之難,比作于易;天下之大作于細。是以圣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第六十四章中說道:“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作于累土,百仞之高,始于足下”。就是說要想完成一件事必須從容易的地方做起,從細小處開始。從基礎做起。就我們的日常教學工作來說,我們的備學生,備教材,備多媒體;關心學生的心里、生活、學習。對其噓寒向暖,萬事從小事做起,從細節(jié)做起,你看似無為,其實達到了無不為。比如這次家長會的成功,收學費的成功,無不是從做小事而最終做成了大事。(我們班43人,除一人免費外,其余全部繳齊)
第四十章中談到:“上士聞道,勤而創(chuàng)之;中士聞道,先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意思是說“上士聽了道,勤奮的實行;中士聽了道,半信半疑;下士聽了道,哈哈大笑。道由于其玄妙,不被一般人所理解,所以不被嘲笑,反而就不夠格稱為道。結(jié)合我們目前的教學情況:目前的道到就是課改。課改就是遵循教育教學規(guī)律,就是按客觀規(guī)律辦事!靶『⒁澹项^要請”就是這個道理。課改不就是想辦法哄著學生學習嗎?我們的課改,到__,__,__,__,推進改革。校長就是要讓我們知道,課改道路上并不是我們匯賢一家孤軍奮戰(zhàn),還有許多兄弟學;ハ嘀С,互相幫助,互相激勵,學習老子就是說兩千年前的老子早給我們按客觀規(guī)律辦事指明了道路,我們要見定課改信念。目前我們的班級學生自治,學生對子互學。教師的前置研究、學生展示、學生上課、給學生過生日,給學生出書。無不是遵循教學教育的道。按這個德辦事,事實我們走對了。這幾年我們匯賢人就做了一件事:課改、課改、還是課改。
當然,老子還有其他的思想,比如做人要謙卑、以德抱怨、反對暴政、人貴有自知之明、勤政愛民、不擾民、不爭名奪利、待人誠信、大國之間互相尊重,對我們處事都有借鑒之處,不過也存在一些糟粕,比如他的愚民思想,希望鄰邦相望,雞犬相聞至死不相往來,我們要拋棄。
總之我們做任何事都要處處看似無為,其實有為,按照自己的德去有為!盀橹跗湮从校沃跗湮磥y”。事情在沒有發(fā)生時處理它,要在形勢還沒有發(fā)生動亂時治理它。“未雨綢繆,把問題消滅在萌芽狀態(tài),時刻觀察學生思想動向,我們就好化被動為主動,把問題解決的更游刃有余。
由于時間關系,我到此為止,謝謝,如有不足之處,請原諒!
老子道德經(jīng)心得體會 篇11
這些年的爾虞我詐,陰謀算計,我的靈魂都已經(jīng)浮躁起來了。那些理想、抱負之類的高尚,似乎離自己越來越遠。
雖然知道這是奮斗路上的必經(jīng)過程,但我還是希望那些手段只是手段,不要讓自己迷失了本性。
《道德經(jīng)》我已讀過數(shù)遍,大多名句也都耳熟能詳,但以前太浮躁,總不能細品其中之韻味。這些天來終于靜下心來真正的`沉浸下去,才發(fā)現(xiàn)它像一汪永不枯竭的清泉。滿載寶藏,放下成見,唾手可得!但其廣博與深奧,卻讓你發(fā)現(xiàn)自己的淺薄與不足!
這是哲學的力量,它不能解決任何問題,卻高于一切之上!因為它能讓你的心靈真正的強大!不為光怪陸離的表象所迷惑!直達事物本質(zhì)!正如老子所云:“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北M力使心靈達到極度的放空,使生活清凈堅守不變,通過觀察萬物往復,透過其紛紛蕓蕓的表象,看到其本源所在。
“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看清事物的本質(zhì),心靈便會寧靜,這種寧靜不是靜止不是消極,更不是終止。而是在認識根本規(guī)律后的等待!等待萬物并做的時機,這樣的人無所不包,無所不包就能坦然公正!公正就能周全!周全才能符合自然的道!才能長久。
《道德經(jīng)》有如黃鐘大呂,一下下的將我心頭蒙塵震落。
老子道德經(jīng)心得體會 篇12
《道德經(jīng)》我認真讀了一年,每一段都是以前背過的,現(xiàn)在每一段具體的文字都忘了,只留下一點點體會,無法用準確的文字來描述。然而,在反思我的經(jīng)歷時,有幾點經(jīng)常出現(xiàn),記錄如下:
1.軟弱。年輕的時候,我常說某某真的很神奇,但是到了他這個年紀,我就覺得他很正常。每當你認為你可以做任何事情時,你總是面臨著最終的苦果。我有點明白《道德經(jīng)》里的弱點是個好東西,因為我自己真的做不了神一樣的事,知識、思維、技能都是有限的。正是因為明白了原來的自己在理解、思考、能力等方面確實有限,所以要認真對待每一個人、每一件事,因為要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處理好人和事。在每一次治療中,我都看到了一個從未謀面的人和事的閃光點。
2.謙虛和好奇。正是因為我們感受到了自我極限存在的確定性,我們才明白自我是軟弱的。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經(jīng)過我們的觀察、記錄、整理,用文字記錄下來的
書籍、數(shù)據(jù)等?墒俏覀兠總人都是有限度的,所以記錄的資料也會是片面的,隨后構(gòu)成的結(jié)論更加的可能是片面的。每當我看到一個記錄的時候,我就開始透過文字的表面嘗試去還原事實,當我回不到記錄的場景的時候,我會有疑問的,這個大概就是好奇吧。我透過書籍、生活中的人和事學習,可是因為我的限度存在,所以我看到東西可能是我想看到的,忽視了一些東西,結(jié)論也不必須正確。當我無所欲求,心思寧靜的時候,得到正確結(jié)論的概率越高;當我心境起伏,被貪嗔癡等雜念環(huán)繞的時候,必須會得到一個偏離結(jié)論,這個偏離的結(jié)論將我引向困境。每一個經(jīng)過我的結(jié)論,我總是審視多遍,唯恐得到一個偏離的結(jié)論。這個大概就是我認為的謙虛吧。
3.守中。中是陰陽中和的線,是陰陽河蟹的,是不走極端的.,可是我覺得應當是保證自我處于最多的可能性。因為守住了最多的可能性,所以面臨問題的時候我能有最多的幫忙,最多的解決辦法,最好的處理環(huán)境,最終我能獲得最好的效果。走極端就是不斷的減少自我獲得各種可能性,最極端僅有一條路“苦海無邊,回頭是岸”。
4.以無事取天下。我覺得它十分有意思,于是我在想以無事求學,以無事求發(fā)展。在那里有所得,可是無以言語可述。
5.外物必反求之。想要少出現(xiàn)問題,那么平時就要力求多出問題。想要更多的財,平時就要不以求財為目標。想要大的功績,那么就要平時就要將功績舍于自我的合作伙伴,自我不要一絲一毫的功績。這是從水近乎道的特性得出心得。此刻因為中國西化嚴重,變得越來越外物正求,所以求不得,心不平,偏頗走極端。中國的追求是不敗,是不停的修正自我處的環(huán)境中最低的下限;西方的追求是必須贏,是不斷拔高自我處的環(huán)境中最高的上限。這個真的是十分有意思。
6.守靜。每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動的越多,消耗越大。動的越頻繁,受到反彈的壓力越大。在追求強權制霸的過程中,真的是人在做,天在看。
老子道德經(jīng)心得體會 篇13
夫中華之才,博大淵源,唯老莊、孔孟為尊,老莊予人智慧,孔孟教人仁德。且智且仁者國之所需,民之所敬,可用之材也。是以有志之士當奮發(fā)向上,智仁兼修,從道儒兩家汲取養(yǎng)分,提升自我。
近日以來再讀《道德經(jīng)》,感觸頗多。也許是年齡的增長,亦或是閱歷的增多,較之十多年前中學時代的我讀《道德經(jīng)》,更加多了一份深刻的悟道。沒有往日青春年少的戾氣,更多的是祥和穩(wěn)重的心境去體會《道德經(jīng)》中“道”的智慧。道家之學智慧無窮,每句話都有很深刻的哲理,不是我們聊聊數(shù)語可以盡數(shù)表達清楚。我也只能是管中窺豹,就其一斑而妄談自己的感悟了。
《道德經(jīng)》的思想核心在于一個“道”字,被認為是萬物的根源,事理的本相!八钡奶卣魇亲钅苡脕肀扔鳌暗馈钡臇|西,所以為人處事最高的能耐應該就像水一樣——上善若水。水有“七善”的大智慧可以引領著我們找到處世的好方法。所謂“七善”乃是“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居善地”乃是水能避高趨下、未嘗有所逆,善地也。水總是往下流,從來不違背這樣的原則,并能擅長選擇到好的去處來堅持這樣的原則。做人也是應當像水一樣堅持原則不動搖,但是又不是一味的硬扛來堅持原則,而是擅長巧妙的選擇方法來達到堅持原則的目的,懂得剛?cè)岵⒂,巧妙的達到目的。
“心善淵”是指空虛寂寞,深不可測,善淵也。水的表面可以風平浪靜,里面卻可以深不可測。人的心境也應當像水的這一特性一樣,心若止水,不表露自己的意向和情感,不要把不良情緒和錯誤想法唐突的傳遞給別人。正是人們常說的喜怒哀樂不行于色。喜怒形于色的人容易被人看到更多缺點,被別人疏遠,不利于團結(jié)他人,所以人們應該懂得控制自己情緒,穩(wěn)重處事。
“與善仁”講究的是利澤萬物,施而不求報,善仁也。為人當如同水潤澤萬物,懂得愛護他人,恩澤他人,于人謙和相處。這樣的人才有親和力、向心力。行大道者需懂得利天下。
“言善信”意指圓必旋、方必折、塞必止,決必流,善信也。為人當隨和溫潤如水,在圓的地方能旋轉(zhuǎn),在方形的地方能轉(zhuǎn)折,這樣才能容易與人相處,容易被別人接納。棱角分明,不懂變通只會和周圍格格不入,不會得到別人的歡喜親信,也就會增加自己處理辦事的難度了。正所謂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正善治”是指能夠洗滌群穢,平準高下,善治也。水自己本身是很清澈的事物,也能洗滌各種污穢的東西。做人不能僅僅是自己品行端正就可以了,還要可以為他人去處污穢,作為他人的看清事物高低好壞的準則。懂得用自己的'清澈去容納污穢,再消除污穢,這才是大本事,才能把自己管理的范圍治理得很好。而自命清高,與污穢格格不入者只能是自己小范圍清高了,但是不能改變周圍的狀況。為人領導者更加要明白正善治的道理才是。
“事善能”要求遇物賦形,而不留于一,善能也。任何東西在水面上都能顯出形狀,水不會特意要求什么樣的形象。水不去選擇只是因為其適應能力很強,怎么變化都可以。為人也應該是適應能力很強才對,不能總是要求外部事物來符合自己要求。這樣的人處理事物的能力才能很強,能處理各種各樣的困難,處處適用,受人歡迎。
“動善時”為冬凝春冰,涸溢不失節(jié),善時也。水到冬天就凝固,春天就融化,該干涸的時候干涸,該洪水發(fā)泄的時候就洪水,懂得審時度勢。做人處事何處不需要能夠把握時機,善于等待合適時候呢。同樣的事情不同時候做,結(jié)果就是不一樣的。善用形勢著乃是真正懂得事物規(guī)律的人。
水的七善也就是無往而不利的境界。“夫唯不爭,故無尤”只有與萬物不相爭,才不會引來責怪和他人的敵對。與其說不爭,不如說”以不爭為爭”,表面上不與人爭,但是最后整個大勢依然往你意愿的方向發(fā)展,同時不會忤逆周圍的人和事。我們的祖先為我們留下了巨大的智慧寶庫,我們作為年青的一代應當積極去獲得祖先留下的智慧,把自己打造成有遠見,明大勢,懂人文素養(yǎng)的高端人才。只有這樣才能為國家、為社會、為企業(yè)貢獻更多、更有力的能量,才能行大道,為他人謀大福利。
老子道德經(jīng)心得體會 篇14
漫漫長夜漫漫長路。真的是一眨眼的功夫,就快踏入職場一年了。
在過去的一年里,為了彌補自己思維方式的不足,剛畢業(yè)就花了7萬多元學習財經(jīng)類課程、情感管理類課程、創(chuàng)業(yè)學徒類課程;年內(nèi),休息時間賣各種水果堅果;我做過項目合伙人,現(xiàn)在在努力做自己的老板,鍛煉自己做項目的能力。這一切都歸結(jié)為希望你用勤奮和時間改變命運。這是一條漫長的道路,也需要毅力、耐心和智慧。站在23歲的年紀,很慶幸自己有充足的時間和機會來彌補過去體制的漏洞。天氣好,地方好,人多,一切都會如期而至。
每次看《道德經(jīng)》,都會讓我理清腦子里的概念,也會讓我思考!皬娙酢薄昂脡摹弊兓缌魉;經(jīng)典說:“故強者亡,弱者生,兵強則木破,強者亡,弱者亡!惫湃嗽疲喝淌яR,焉知非福。其實這也是一種智慧。他教我專注于讓我快速成長的方面。他教我,剛畢業(yè)的時候有很多時間和機會。如果我能穩(wěn)步布局,勤勤懇懇地走下去,時間最終會回報我很多。
每次看《道德經(jīng)》都會讓我想到“無為而治”的境界。今天我才明白,“無為而治”不是無為而治,而是順應天道,與天、道、法、人的整個體系相結(jié)合,這才是真正與體系相合。他教會我從時間和空間兩個維度去思考自己的人生,而不是被自己的`情緒所支配。比如我剛畢業(yè),是職場菜鳥。在23歲的節(jié)點,我不太可能有所作為。所以我努力學習業(yè)務流程,努力學習,強化自己是王者,而不是
證明自己有多厲害。我所從事的企業(yè)是一家經(jīng)營相對成熟的500強國企,他在選擇員工的時候一般選擇985/211的大學生,因此自己在學習能力,理解能力,邏輯思考能力上是要比其他同事略遜一籌的,在這個平臺上自己是不出挑甚至是很不起眼的,這對生性要強和心性驕傲的我來說也是一種磨礪。
《道德經(jīng)》給了我很多精神上的支持,也滋養(yǎng)了我的心靈。有時候奮斗的累了,倦了,再去看看這本經(jīng)書,也會讓我抽離生活,工作上的煩惱!兜赖陆(jīng)》讓我感受到最本真的一股力量,他讓我覺得現(xiàn)在的日子過得還挺好的。
老子道德經(jīng)心得體會 篇15
《老子》的中心,是闡述自然無為的政治哲學。在政治方面,《老子》主張“虛靜無為”,即反對以人為的手段,包括種種文化禮儀來干涉社會生活,尊重生活的“自然”狀態(tài);關于人生態(tài)度,《老子》也主虛靜、退讓、柔弱,但這并不像后人所理解的那樣消極,因為《老子》所推重的“陰柔”,實是一種長久之道和致勝之道。
因為物極必反的規(guī)律,所以在社會政治制度上,如果太過于強調(diào)某一反面,會產(chǎn)生相反的效果!疤煜露嗉芍M而民彌貧。民多利器,國家滋昏。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所以老子所主張的政治哲學和行事方式的核心是“無為”。即注重于取消一切導致混亂的源泉。以無為為之,以不治治之!拔覠o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
在老子看來,“無為”是圣人“治天下”、“取天下”的基本原則。老子提倡“無為”,其形上依據(jù)是“道常無為而無不為”,其現(xiàn)實政治理由是“我無為而民自化”、“為無為,則無不治”。無為是針對有為而發(fā)的。老子認為,“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無為”也指感物而動,遇事而為,事先沒有設想要做什么事。
老子的“無為”,由于是針對“有為”而提出來的,所以容易被人理解成“無所作為”、“不為”,將無為視作政治上的無所作為、放任自流,這是從消極的方面去理解無為。“無為”,作為一種政治原則和行為方式,其基本特征就是“因其自然”。而“因其自然”,指的就是順應事物的自然發(fā)展趨勢而采取相應的措施。而自然就是事物不假外力而自我如此的狀態(tài)。“因其自然”的“因”,是因循、沿襲的意思。因循的前提是要承認和肯定事物的自然發(fā)展趨勢!耙蚱渥匀弧彼枷胍卜从沉斯糯r(nóng)民的普遍愿望。在政治上,“因其自然”的.主旨是期望帝王順應民心、不要剛愎自用!叭朔ǖ兀胤ㄌ,天法道,道法自然”,是老子對于人與自然的關系的論述。當然“因其自然”的思想也有消極的一面,如果太過因順自發(fā)的行為沒有很好的規(guī)范管理,社會也會變得很混亂,缺乏秩序。
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他的思想對后世的影響很大。他對“道”的論述體現(xiàn)了樸素的辯證法。在為人處世方面,“不盈”、“不爭”的思想,對激烈競爭的現(xiàn)代社會人們壓力緩解有必須的作用。
老子道德經(jīng)心得體會 篇16
《道德經(jīng)》是中國古代哲學著作。又稱《老子》,被道教作為重要經(jīng)典收入道藏。共81章,分上、下篇。此刻通行本上篇言道,下篇言德。其中有不少和生活有關的處世哲理,乍眼一看不覺什么,當真的去結(jié)合生活中那些或大或小的經(jīng)歷,才感到哪份如汪洋般的玄奧。
道德經(jīng)雖不長,卻也有很多的方面,哲學、政治、軍事及人生諸方面都有不少的論述,自我多少能理解的,能產(chǎn)生感悟的,其實并不多,道德經(jīng)給我最大得感悟,便是在它的一個“虛”字。就好像數(shù)學中的0一樣,講究的是處下,是低調(diào),是一無所有,其實卻意味著∞的.存在,有句話叫機會只留給那些有準備的人,“虛”便是這樣的一種準備狀態(tài),手上不固執(zhí)的占有什么,才能隨時拿起什么。
當0做為分母時,整個式子的結(jié)果便是∞。它告訴我們生活要留有空隙,以堅持靈動,就像畫畫留白一樣,一幅畫的成功,不在于它畫出了什么,而在于它沒畫出什么,在于它隱含了什么,同樣,一次人生的珍貴,不再于一個固定的形式,路線,而在于,再于那存在于未來不可琢磨變數(shù),那份能經(jīng)過自我不斷奮斗而產(chǎn)生的改變。
諸多經(jīng)典,若是每一天都翻來覆去的看,縱然熟悉,卻也會有枯燥,放下,再拿起,才是趣味無窮,小別勝新婚。對于道德經(jīng),猶有這種感覺。
老子道德經(jīng)心得體會 篇17
學習《道德經(jīng)》這門學科雖然不久,并且資料也不是簡單易懂,但在張劍偉教授的精彩授課中,卻大致了解了《道德經(jīng)》,和學習到了其中的一些人生哲理,這些知識都是我以前未曾接觸過的,所以這對于我來說的確是人生中寶貴的一課,使我受益匪淺。張教授在講課的過程中也是加入了許多自我獨特的見解,他還進取向我們提倡每個人對《道德經(jīng)》的理解和感受都不一樣,我們彼此之間應當多交流討論。在此,我就來說說學習了《道德經(jīng)》之后,自我的一些見解和討論成果吧!
《道德經(jīng)》的核心是“道”。它繼承了《周易》、《洪范》等著作的樸素辯證法思想,揭示了事物之間相互依存的關系。并提出“天道自然無為”的無神論思想!兜赖陆(jīng)》文約意豐,視角獨特,思想深邃,資料博大精深。今日,它仍然具有巨大的現(xiàn)實意義,大而言之,它在治國理政、運籌用兵、處理國際關系、現(xiàn)代企業(yè)經(jīng)營管理等方面具有很好的借鑒意義;小而言之,它是人們?yōu)閷W、修身、處理各種人際、社會關系的精神圭臬。
“道”是天地萬物的本源。在老子之前,人們以為宇宙間的萬物都有神在統(tǒng)治著,最高的神就是天,又稱天帝。這種觀念,到了社會大變革的春秋時期才開始了變化。老子就是較早的從哲學方面有意識地、明確地否認天帝的思想家。他在《周易》的基礎上,進一步闡明“道”是天地萬物的本源。老子“道論”的'中心思想是:“道即自然,自然即道”。他說,“道”是萬物之母:“道可道,十分道。名可名,十分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保ā兜谝徽隆罚┻@就是說,作為宇宙的本源就是道,它是永遠存在的。道的運行是自由的、必然的,即按其自身的規(guī)律而運行。天地萬物都是由它產(chǎn)生的,它是宇宙的母體。
“無為而治”。老子的“道論”,基本上可概括為“天道自然觀”。所以老子的人生哲學和政治哲學基本上是人當法道,順其自然。至于如何治理國家呢?他認為最好是采取“無為而治”的辦法,讓人民去過自由自在的生活,用無所作為聽其自然發(fā)展的辦法,來到達治理好國家的目的。在老子看來,無為正是有所作為,“無為而無不為”,就是這個意思。老子反對用刑、禮、智這些來治理國家,他反對加重人民稅收,反對擁有強大的兵力,他說過:“樂殺人者,則不能夠得志于天下!保ā兜谌徽隆罚┧瑫r也反對工商業(yè),反對知識和文化。在老子看來,人類社會不要“圣智”、“仁義”、“巧利”,國家就大治了。這三種東西不足以治國,最好的辦法是,使人們著意于“樸素”,少有“私欲”,不求知識,就能夠沒有憂患了。
老子所向往的夢想世界是小國寡民的原始社會。他說:“小國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jié)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保ā兜诎耸隆防献舆@一設想,在必須程度上反映了當時人民迫切要求休養(yǎng)生息和減輕剝削的愿望。老子說過,人民為什么過著饑寒的生活呢?是因為他們的君主取賦稅多的緣故!懊裰,以其上食稅之多”(《第七十五章》)。又說“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第七十四章》)這反映了老子政治思想中的提高因素?墒,小國寡民的夢想,卻是幻想,它是違反社會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的。但我們應當看到,老子的這一舉動是抨擊奴隸社會制度的不合理,它對后世的提高思想家、空想的社會改革家卻有著深遠的影響。
相反相成。老子學說的精髓,是他光輝的辯證法思想。老子觀察了自然界的變化,生與死、新與舊的相互關系,觀察了社會歷史與政治的成與敗、福與禍等對立的雙方的相互關系,發(fā)現(xiàn)了事物內(nèi)部所具有的一些辯證規(guī)律。《道德經(jīng)》一書中,還深刻地論證了相反相成和物極必反的道理。老子說過,有和無是彼此相生的,難和易是彼此相成的,長和短僅有彼此比較才能顯現(xiàn)出來,不一樣的聲音產(chǎn)生諧和,前后互相對立而有了順序。
總之,老子承認事物是在矛盾中發(fā)展的。物極必反,是說事物在變化中向它相反的方面過渡,到了必須的時候就完全成為相反的東西。所以,老子一再告誡統(tǒng)治的人,必須去掉那些極端的、過分的措施,否則,就會使事物走向另一個極端,結(jié)果就會喪失天下。他認為,高明的統(tǒng)治的人必須懂得以柔弱勝剛強的道理。為了證明以弱勝強,以柔勝剛的道理,他舉了許多的例子。他經(jīng)常用水來比喻自然力量的偉大,比喻人類高尚的品質(zhì)。他說:“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天下莫不知,莫能行。”(《第七十八章》)意思是說,天下萬物沒有比水更柔弱的了,而攻擊堅強的力量沒有能勝過水的,這個事實是無法改變的。柔的戰(zhàn)勝剛的,弱的戰(zhàn)勝強的,天下沒有人不懂的,可是沒有人能做到。老子認為在發(fā)展過程中柔弱的是不可戰(zhàn)勝的,這對于促使人們認識新生的力量是不可戰(zhàn)勝的道理是有著進取意義的。
當然,老子的自然辯證觀是直觀的、原始的、樸素的、缺乏科學的論證。同時,他的辯證觀還缺乏不可調(diào)和的斗爭精神,這是他受了時代和階級的限制。盡管如此,《道德經(jīng)》中光輝的思想火花,是很值得我們珍視的一份歷史遺產(chǎn)。
我們應當本著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態(tài)度去看待和學習《道德經(jīng)》,老子的思想不是全都是正確的和科學的,可是仍有很多哲學思想是值得我們借鑒的,對于我們此刻的生活仍有借鑒意義;蛟S,在日后的生活中,《道德經(jīng)》會助我邁向成功的彼岸。
老子道德經(jīng)心得體會 篇18
近期一直在讀《道德經(jīng)》,把它作為自己的枕邊書,每天兩三章,反復讀反復學,經(jīng)歷了一個從晦澀難懂到探知皮毛的過程。
《道德經(jīng)》是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是他對自然萬物、人生、社會等各個方面進行觀察后所做的哲學思考。全書分上下兩篇,上篇《道經(jīng)》37章,下篇《德經(jīng)》44章,內(nèi)容博大精深、包容萬物。
站在今天的價值立場回望《道德經(jīng)》,大致可以從兩條脈絡探究,或者說主要回答了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統(tǒng)治階級應該如何治國”,才能使百姓安居樂業(yè),國泰民安;另一個是“個人應該建立怎樣的人生態(tài)度和生活方式”,才能夠獲得心靈的從容安寧,獲得智慧和幸福。
兩條脈絡的思想原點,就是《道德經(jīng)》的核心思想——“道”。所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25章),“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第2章),進而達到“道常無為而無不為。”(第37章)的境界。
意思是說,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效法自然,圣人從來都是以順應自然的心態(tài)處理世事,讓事物按照自己的規(guī)律生長,任其自由發(fā)展而不強加干涉,生養(yǎng)了萬物卻不占有,培育了萬物卻不仗恃、炫耀自己的力量,成就了萬物但不自居有功,從而達到了無為而無所不為的境界,體現(xiàn)了順應自然、順道而為的思想。
沿著心中對“道”的疑惑,在原書中尋找到了多處對“道”本質(zhì)地闡釋和解讀,雖不全面,但也可以窺得一二。
道,究竟是什么?“道可道,非常道。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第1章)能用語言說出來的“道”,都不是永恒的、終極的“道”。它存在于天地萬物形成之前的“無”中,又主宰并化生天地萬物。它是宇宙天地萬物奧妙的總門,換句話說,道就是對天地萬物運行規(guī)律的認識,即自然大道。
世間萬物,都有自身運行的“道”,大到宇宙,小到微粒,無不如此。前段時間讀的一篇關于宇宙起源的學說,看到了如下一組有趣的數(shù)據(jù):在宇宙起源萬億分之一秒的時候,每10億對夸克和反夸克湮滅,會留下一個正夸克作為幸存者,幸存率是十億分之一;到達百萬分之一秒的時候,正物質(zhì)的質(zhì)子和中子的幸存率,也是十億分之一;到達一秒的時候,電子和反電子之間也在不停湮滅,最后剩下電子的幸存率也是十億分之一。而這3個十億分之一,不能夠有絲毫偏差,否則,如今的宇宙或許就不會存在了。如此精確,就像事前設定好了一樣,這也是宇宙運行的“道”。
還不止于此。有人說,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億分之一的幸存者,因為精子和卵子結(jié)合,最終,1億個精子中只有一個能夠最終進入卵子形成受精卵,在這場競爭中,每個人都打敗了99999999個精子。然而,每個人的身體、你周圍的每一個原子,每一個原子身上的每一個質(zhì)子、中子、電子,都是正反物質(zhì)湮滅中十億分之一的幸存者。
這樣算來,每個人存在的概率幾乎為“零”,或者說你我存在純屬巧合!疤斓夭蝗,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第5章)這就是自然萬物運行的“道”,一切都是偶然,一切都是客觀,一切都是順自然大道發(fā)展的結(jié)局,不會因一時一事的得失而發(fā)生改變。
我們作為幸存者活在世上,應當感到萬分的幸運,應當感恩,應當知足,應當活在當下,應當順應自然大道作為,或許只有這樣,才能保持不竭的生命激情和力量。
道,有何特征?“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見,名曰希;搏之不見,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于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第14章)道是看不見、聽不到、摸不著,而且不明起始,不知未來,綿延不絕,不斷變化,不可名狀,所以終歸為虛無之態(tài),于是叫它“惚恍”?梢,“道”無法用感官感知,必須用心去體悟,才能在虛無縹緲和若隱若現(xiàn)中發(fā)現(xiàn)“道”,最終捉摸到“道”。
“執(zhí)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第14章)遵循早已存在的“道”,來駕馭現(xiàn)實,探知遠古,這就是“道”所彰顯的規(guī)律。從古到今,聰明人和普通人在做事的過程中,區(qū)別究竟在哪?老子給出了答案,在于聰明人善于利用已經(jīng)存在的“道”,順勢而為,抓住了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辦事,所以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成效。
道,有何作用?“執(zhí)大象,天下往。樂與餌,過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第35章)“道”的作用外化,使得縱心歸附,國泰民安,一派祥和,悅耳的音樂和誘人的美食,讓路人不禁駐足。然而,“道”本身平淡無味、無形無聲,卻又作用無窮。
《資治通鑒》中,記載了李世民和他的叔父李神通之間的一段故事。
武德九年(626年),李世民通過玄武門之變奪取帝位。封賞有功之臣,房玄齡、杜如晦等人作為肱骨之臣都受到重用。李世民大封天下,深得人心,卻引起了他的舊部,特別是叔父李神通的不滿。
李神通說:“我在關西起兵,是最先擁戴高祖李淵的人,而房玄齡、杜如晦等人只是捉刀弄筆,功勞卻在我之上,我感到難以心服。況且,我還是李世明的長輩!彼脑捰绊懞艽,由于他的資歷和地位,很多原來李世明秦王府的舊部都與之應和,怨氣連天。
李世明得知后,心平氣和地對叔父說:“叔父雖然首先響應義旗舉兵,這也是自謀擺脫災禍。等到竇建德侵吞山東,叔父全軍覆沒;劉黑闥再次糾集余部,叔父丟兵棄甲,望風脫逃。房玄齡等人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使大唐江山得以安定,論功行賞,功勞自然在叔父之上。叔父您是皇族至親,朕對您確實毫不吝惜,但不可循私情濫與有功之臣同等封賞!
李神通聽后啞口無言,羞愧難當。大家紛紛表態(tài),“陛下如此大公無私,對至親的.叔父和都沒一點私心,我們還憂慮什么呢?此后唯有為國家效力,效忠陛下了。”
李世民順道而行,大公無私,所以能悅服群臣,上下齊心,百姓安居樂業(yè),國泰民安。
道,有何規(guī)律?“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后相隨。”(第2章)世間萬事萬物沒有絕對,只有相對。事物間總是相輔相成的,有美就有丑,有善就有惡,有生就有死,有樂就有悲,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一面走到盡頭,就轉(zhuǎn)化為另一面。
著名經(jīng)濟學家周其仁教授曾在一次演講中,舉過這樣一個例子,非洲很多國家的農(nóng)民吃不上飯,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西方國家大筆的糧食援助。為什么大批的援助卻成為農(nóng)民受苦的禍根?
原因在于,援助糧食要靠非洲當?shù)氐恼M行發(fā)放,不可能直接進入當?shù)厝说腻伬。在這過程中,援助的糧食就被當?shù)毓賳T層層瓜分,中飽私囊。
而后,他們轉(zhuǎn)手將糧食以極低的價格在市場上甩賣,套取現(xiàn)金。那些依靠辛勤勞作種植糧食、賣糧食為生的本地農(nóng)民,如何競爭得過那些白來的糧食。本來還能活下去的農(nóng)民,現(xiàn)在也活不下去了,淪為赤貧。
說白了,這些援助無法穿越社會管道直接到達窮人那里,援助的善行卻最終導致激增無數(shù)的赤貧農(nóng)民。你認為好的事,未見得真的好;你認為有意義的事,未見得真的有意義。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小到個人,大到國家,都是如此。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第9章)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且此兩面可以相互轉(zhuǎn)化,物極必反。太滿了,必然會流溢而出;太鋒利了,必然會傷人自傷。老子告訴我們,保持分寸和平衡很重要,萬事都不可過頭過火。這樣的處事原則,無疑對今天的你我,都有著重要的重要意義和價值。
國學大師南懷瑾曾這樣評價《道德經(jīng)》,“老子一書,原著不過五千言,可以說,幾乎是一字就涵蓋一個觀念的好文章,一句就涵蓋有三玄三要的妙義。它告訴了我們許多法則!边@樣的典籍,是需要我們擺在床頭、放在身邊,用一生去品味體悟的經(jīng)典。
老子道德經(jīng)心得體會 篇19
早時,尋找一種書味,我也不知道什么樣的句子能帶給我這種味道,企盼著??
一種機緣巧合,我接觸了瑜伽,于是又為其尋找理論指導,無意間看到這樣一句話:中華幾千年的文化瑰寶《道德經(jīng)》。有一種一睹為快的沖動,于是終于從網(wǎng)上初步接觸《道德經(jīng)》,至今看過四遍,才有一些初步感受。基本介紹:
《道德經(jīng)》,又稱《老子》、《老子五千文》,相傳是道教的創(chuàng)始人老子所著,所以《道德經(jīng)》就被奉為道教最高經(jīng)典。其實,該經(jīng)典還是中國古代重要的哲學著作之一,全面地體現(xiàn)了古代中國人的一種世界觀和人生觀,對中國人的生活產(chǎn)生了很大影響。
《道德經(jīng)》原文分上下兩篇,上篇《道經(jīng)》從第1章到第37章,下篇《德經(jīng)》從第38章至第81章!兜赖陆(jīng)》的全部內(nèi)容,主要是闡述“道”和“德”的深刻含義,它代表了老子的哲學思想。老子所描述的“道”,是從本體論的角度出發(fā),闡明他的宇宙觀,也包括人生哲學和修養(yǎng)方法的原理。他認為“道”是無形無象的,但卻是宇宙的本源,萬物化生都是出于它的運動和變化。“德”的基本內(nèi)涵,是本體的“道”具體到天地萬物所表現(xiàn)出來的一種特性,即具體體現(xiàn)。
老子對“道”與“德”的描述,是從立體面的多層次剖析了宇宙、萬物、人類以及人本身的種種內(nèi)涵!兜赖陆(jīng)》像一個包羅萬象永不枯竭的奇妙寶藏,不同的人讀道德經(jīng)理解的道理都是不同的。不僅對不同的人,同樣的人隨著時間的推移,都有不同的收獲。唐末杜光庭《道德真經(jīng)廣圣義·釋疏題明道德義》云:“《道德真經(jīng)》,包含眾義,指歸意趣,隨有君宗。”也就是說,《老子》一書,思想內(nèi)容極其廣博玄奧,不同歷史時期的'人們可以根據(jù)相應的時代條件和時代需要,對它作出各種主旨不同的解釋。在《老子》注釋史上,不同時代有不同時代的“老子”,每一個注解者和研究者也有他們各自所理解的“老子”,這是老學發(fā)展的一個顯著特點。這一特點啟發(fā)我們,研究歷史上不同時期的《老子》注,不僅可能發(fā)現(xiàn)作注者對《老子》原意的領會與掌握情況,還可能看出作注者本人的思想,進而考察一定歷史時期某些思想流派的內(nèi)涵及其衍變規(guī)律。老學,是中國古代整個思想文化發(fā)展的一面鏡子。
老子道德經(jīng)心得體會 篇20
開篇之前我認為就應先提一個成語——紫氣東來。傳說老子當年西游函谷關,關令尹喜望見有紫氣浮關,便出關相迎,果見一道骨仙風的老者駕青牛翩躚而來,尹喜見這老者長須如雪,有圣人之象。于是留老子于關內(nèi),并請他作一篇文章再行西游。老子不好推辭,便著《道德經(jīng)》以警后人。
《道德經(jīng)》只有五千余字,后人分其八十一章。雖然字數(shù)不多,卻是章章錦繡,字字珠璣?芍^曠世奇書。個中道理自然“玄之又玄”,故而讓很多人望“道”興嘆。這也不奇,畢竟此書森羅萬象,其中涵蓋宇宙觀、人生觀、價值觀的辯證方法,包括治國之道、處世哲學、人性修養(yǎng)、軍事哲學、養(yǎng)生之道的智慧。
中外許多人都曾給《道德經(jīng)》寫過書評,還有人曾為其寫書。例如魯迅,他曾說:“不讀《道德經(jīng)》一書,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痹俦热缯f日本的魯川芳郎,他認為此書有一種獨特的魅力,它給世俗世界壓迫下疲憊的人們一種神奇的力量。的確,《道德經(jīng)》一書告訴我們就應怎樣釋然的對待事物,怎樣體悟萬物的陰陽兩面,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以一個樂觀的人生觀、世界觀看待天下萬物。
我讀此書的第一感覺就是一個字——深!能夠說,此書中的每一個字都足以讓我們用一生去詮釋!《道德經(jīng)》一書只有五千余字,而“道”字卻出現(xiàn)了八十多次,那么究竟什么是道呢?老子在第一章曾提到:道可道,十分道。名可名,十分名。故道不可說,這便讓我更難以理解此書了,然而,他又在后幾章多次為道注解,即使如此,“道”在我腦海里還是很模糊的,畢竟老子是在多方面為道注解的。其中包括宇宙的'構(gòu)成,為人處世,軍事治國。老子的這些注解,反而讓我對“道”的理解更加不易了。也罷,古今中外,又有多少人能悟道呢?已悟道意的大抵是高僧大儒。而這樣就失了老子著書之意。書中多次提到水,第八章開章就是“上善若水”,我們在生活中也經(jīng)常接觸這個成語,而這個成語是什么意思呢?就我個人而言,水是至陰至柔的,而道也就是這樣的,善利萬物而不爭,孕育了我們卻不求回報,是故“居善地,心善淵,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天尤”。我們學習的就就應是象水一樣的品行道德——無為而無所不為,不爭而不所不得。處眾人之所惡,而得萬物之尊崇。所以那先悟得無為大道的高僧大儒才會被我們所尊崇!于是我便從水中悟得一些道性。
老子道德經(jīng)心得體會 篇21
自從上了小學以后,學校組織誦讀《道德經(jīng)》,在誦讀的過程中,我深刻的體會到《道德經(jīng)》是一部蘊藏著豐富人生哲理的經(jīng)典著作。
《道德經(jīng)》共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講的道是天地萬物的本質(zhì)和本原。表現(xiàn)了老子崇尚自然。第二部分講述了以德為中心的'人生觀。德構(gòu)成了人們的思想、言論、行為的準則,教我們?nèi)绾巫鲆粋有道德、講文明的好學生。
我最喜歡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這段話的意思是:最高境界的善應當像水一樣,滋潤萬物而不和萬物相爭。
自從誦讀《道德經(jīng)》以后,讓我懂得了很多道理。做為一名小學生,我要做一個有道德、懂文明、講禮儀的人。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長大后做一個對社會有貢獻的人。
老子道德經(jīng)心得體會 篇22
我最早接觸老子,是在中學歷史課本中,對老子的印象,可以說起初是很模糊的。近期,我局第六屆讀書會開始了,局領導向我們每一位干部推薦了《道德經(jīng)》等書,終于有機會認真拜讀老子的《道德經(jīng)》了,那洋洋五千言中的智慧身影,讓我如獲至寶。隨著一頁一頁的翻看閱讀,《道德經(jīng)》那智慧的靈光在我的眼前一道道地閃現(xiàn)。
想起林語堂曾說過這樣一句耐人尋味的話:我覺得任何一個翻閱《道德經(jīng)》的人最初一定會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會這樣笑,最后會覺得現(xiàn)在很需要這種學說。至少,這會是大多數(shù)人初讀老子的反應,我自己就是如此。的確如此,當我掩卷沉思,《道德經(jīng)》給于了我非常深刻的印象。
老子所著的《道德經(jīng)》是一部蘊藏著豐富人生哲理的經(jīng)典著作。千百年來,人們無不從這部人類文明史上的智慧寶典中汲取治國安民、修身養(yǎng)性、立人處世的精髓。當今時代,物質(zhì)第一的浪潮無情地沖擊著每一個人的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人們原有的價值觀念逐步失去了重心,大家普遍講求效率,追求成功,其衡量的尺度變得非常物質(zhì)化和金錢化。對于一名國家公務員來說,如何去面對物質(zhì)時代的各種誘惑,全心全意地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我個人以為,就是要按照《道德經(jīng)》一書中所倡導的獨特的人文精神,努力做到:守靜處世,清靜自省,消除貪念,寬以待人,快樂學習、快樂工作、快樂生活。
一、致虛守靜是安于本職工作的根本。
《道德經(jīng)》十六章云:致虛極,守靜篤。這句話強調(diào)
我一直認為,生活中應少一些浮躁喧囂,多一些筆墨書香!兜赖陆(jīng)》是人類文明的精華,它集中體現(xiàn)了真善美的最高標準,是文化史上一座座高聳入云的山峰。用心品讀《道德經(jīng)》是很美的,而恰恰是這些文字,在失望痛楚處給人以撫慰。讀書學習是我生命的'自覺,闡釋圣典《道德經(jīng)》,讓我能致虛守靜、凈化心靈,使自己在教育教學的領域內(nèi)盡心盡職,不斷實現(xiàn)自身的專業(yè)發(fā)展與成長。
二、讀《道德經(jīng)》后,讓我悟出了許多做人的道理。
如文中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就告訴我們,一個人不僅要了解別人能戰(zhàn)勝別人,更應該了解自己有勇氣戰(zhàn)勝自己。對待競爭,我們要敢于去迎接挑戰(zhàn),對待失敗和不平等我們要報以一種平常心,用合適的方法去改變或適應,而不去盲目的爭魚死網(wǎng)破。這樣有助于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終的成功,只有厚積才會勃發(fā)。同樣,無為用在當代待人處世上就是要對人寬容。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則剛。所以老子提出的無為,不是不做任何事情,而是不做不符合自然規(guī)律的事情。當你不做違反自然和社會規(guī)則的事情時,你所做的其它事情就是無所不為,所以無為是一種心境、一種修養(yǎng),是辯證的。上善若水就是這種無為而為的辯證極致。
除了無為、虛靜,《道德經(jīng)》里還有一個樸素的辯證思想,就是尊重宇宙和天地人的規(guī)律。在老子的眼里,規(guī)律是自然的,變化的,不為人控制的,他提出的唯知足,方可長久;唯寡欲,方能無咎,也具有現(xiàn)實意義。他認為過分追求聲色貨利必定會帶來禍害,只有充分地尊重規(guī)律,堅持按自然、無為、樸素的和諧發(fā)展規(guī)律辦事,才能夠利用規(guī)律來緩解、協(xié)調(diào)人類社會的諸多矛盾。在第三十九章里,他有一個很鮮明的闡述,就是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以此類推,天下萬物若違背了它的規(guī)律,必將受到懲罰。這種辯證法雖不很健全,卻具有非常強的科學前瞻性。當前,現(xiàn)代市場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和實用功利主義的過度膨脹,人們往往強調(diào)工具、手段的合理性,看重的是物質(zhì)利益的滿足,認為個體的意志高于生命和自然的真,不愿意相信自然的邏輯,而任意地改造自然,享受加工后的變質(zhì)生活,長遠利益受到忽視,結(jié)果被自然一次次地還之以顏色,就是一個佐證。
三、愛護好我們的地球家園,踐行低碳生活。
站在我們的角度來說,老子所處的時代是剛脫離茹毛飲血的時代,就能對宇宙之中的規(guī)律有著如此深刻的認識: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一個有無的論述,可說把世間萬物的從生到死,從出現(xiàn)到毀滅剖析得精辟明了。道法自然的見解可說令我們現(xiàn)代人汗顏,幾千年前的人就意識到要順應自然,回歸自然,不要去刻意破壞自然。而我們現(xiàn)在把自己賴以生存的地球搞得千瘡百后才猛地發(fā)現(xiàn)提出環(huán)保的概念,要去保護補救了,其實已起不了太大作用了,一些補救措施是不能有多大成效的。因為失去的東西很多是無可挽回的,滅絕了的物種也就永遠的消失了!
四、身為國家公務人員,定當竭力為國、為民效忠。
天長,地久①。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②,故能長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③,外其身而身存④,非以其無私邪⑤?故能成其私。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久存在,是因為它們不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運行著,所以能夠長久生存。因此,有道的圣人遇事謙退無爭,反而能在眾人之中領先;將自己置于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這不正是因為他無私嗎?所以能成就他的自身。
好的政府,之所以能夠長久不息,是因為這是個政府機構(gòu)運行程序符合民眾的利益,符合道。政府的公務員不是為了自己的貪欲,性欲,食欲,玩樂,口福,性福,眼福,耳福等享受而當官,不是他們沒有這些欲望,而是政府的機構(gòu)沒有這個機會,這些漏洞,讓他們?nèi)樗麨。因此好的政府為?yōu)秀的品德好的人提供發(fā)揮才能的平臺,讓愚蠢,丑惡,猥瑣的人卻步。這樣的政府往往使公務員將自己的利益甚至生命置之度外,不會出現(xiàn)讓領導先走的場面,這樣的政府才會生生不息。這不正是這個政府的公務員一絲不茍,無私無畏的行為,才能成就這樣的政府生生不息,受到人民的擁護。我覺得做人首先要逐步克服自己的貪念。貪念消失了,自然就不太注重得失和別人對自己的看法,自然也就能夠?qū)捯源恕?/p>
以上是我讀《道德經(jīng)》的點滴感悟,《道德經(jīng)》已儼然成為我的良師益友,它給我的心靈開啟了一道門,引導我如何清凈處世,做一個正直的人,一個不追求名利的人,一個健康向上的人。讀《道德經(jīng)》吧,它會使你精神不再貧乏,生活不再無聊,人格不再卑下,使人高尚,使人聰慧,使人豐富,使人幸福,使人成為真正的人。
老子道德經(jīng)心得體會 篇23
放假期間看了《老子》這本書,但談不上什么理解,只有一些感受和理解!独献印凡皇且黄獙iT講教育的文章,但是里面還是有很多關于教育的思想。寓意深刻,讓人深思,經(jīng)常閱讀更新。
把老子的思想轉(zhuǎn)化為教育,就是自然教育的思想。老子崇尚無為而治,與盧梭的自然教育思想相似。按照老子的理解,教育應該順其自然,但過分強調(diào)主觀意志。教師權威不應該被孩子感知,這是最好的師生關系。老師和學生都應該處于卑微的地位。這樣才能更好的進行教學。教師應該尊重學生的發(fā)展規(guī)律。尊重自然之道。這些思想應該在我們這個時代得到批判性的繼承。
在我們的教學中,如果孩子上課心不在焉,當然可以直接批評:“某某,注意!”老實膽小的可能會震驚,趕緊坐下,但過一段時間可能又復發(fā);如果你有逆反心理,你會看起來很糟糕,甚至嘴里喃喃自語。老師雖然用心良苦,卻成了學生心中不好的思想,教室里的氣氛會充滿火藥味。有時候?qū)W生上課跟老師頂嘴,大家僵持不下都下不了臺。學生肯定是錯的,但如果老師表揚旁邊的學生來提醒心不在焉的人,或者讓心不在焉的人回答一個問題,旁敲側(cè)擊的影射一下,也是批判性的.提醒,轉(zhuǎn)個彎,大家都很平靜,相安無事,不是更好嗎?
老子認為萬物是對立互補的,所以要辯證地看待問題。俗話說,幸福和不幸是相互依存的,所以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要抱著平常心,順其自然。再者,生活中的每一次相遇都應該被看作是人生成長的歷程,相遇中的精神和能量都應該轉(zhuǎn)化為自己的人生體驗。以良好的心態(tài)對待生活,不要太在意榮辱得失。這樣,我們什么都不做也能有所成就,沒有人可以通過爭論來與之爭論。
低頭靜靜思考。學生要按照我的思路和問題回答,按照我的指揮棒解決問題。他們還會感受到求知的樂趣嗎?
教育要有法可依,就像《道德經(jīng)》里說的:“男女各歸本。歸根結(jié)底,安靜就是復職。當我回到我的生活,我知道我總是清晰的。”任何事物都有它的根源,所以安靜平和地跟隨它,等待它,順應它。說到教育,我覺得,不急,是在盡力,順其自然。
成長是一個緩慢的過程,教育也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就像老子說的“道是沖的時候用的,或者說不賺錢”。書中有很多地方從自然現(xiàn)象到社會原因。在這篇論文中,你主要生活在普通人之下,因為大海生活在所有的河流之下,容納了所有的河流。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我們逐漸失去了這種敏感性。我們?nèi)狈募毠?jié)中看到真相的能力。這是一種洞察,一種理解,一種解釋力,需要在日常生活中鍛煉。
老子道德經(jīng)心得體會 篇24
老子《道德經(jīng)》是灰色的,好的中華瑰寶,蘊含著豐富的人生哲學。我還記得小時跟著他們“道可道,非常道;很出名,但是很出名!碑敃r不知道從哪里來的,更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過了幾年,我又不能完全理解道家的這部杰作,但至少我有了一些感觸。
《道德經(jīng)》主張無為而治。幾千年來,從帝王將相到黎巴嫩人民,都從這本人類文化史上的智慧寶典中吸取了治國安民、修身養(yǎng)性、立人立命的精髓。如今,社會科學蓬勃發(fā)展,社會經(jīng)濟高速發(fā)展。人的物質(zhì)財富越來越豐富,而物質(zhì)財富越來越貧乏,道德淪喪的現(xiàn)象越來越嚴重。我覺得應該從老子的《道德經(jīng)》中找出我的人生原則,不要和世俗齊頭并進,靜心是安心的基礎。當人的心境達到一種空寂的狀態(tài)時,就會一直堅持傲慢自大的作風,在社會、生活、工作中有所作為,有所作為,有所作為,有所務實。
人們常說,閱讀歷史并從中學習是明智的。老子在《道德經(jīng)》第17章說:“道總是無為而無不為!崩献拥臒o為思想并不是說消極無為。這是對老子《道德經(jīng)》的誤解。老子的`本意是教人遵循道,不為所欲為,為所欲為。只要你不莽撞,你就能取得巨大的成就,也就是說,“不莽撞”是做某事的保證。什么是“有前途”?盡自己最大努力在社會上發(fā)揮好作用,做好本職工作,承擔起家庭義務就是“做點事”。沒錯,在人類欲望備受爭議的當今社會,如果他能全心全意的照顧好自己的工作,他的心態(tài)一定是一直處于一種禪定清心的狀態(tài),不進入禪定清心的狀態(tài)就無法克制自己躁動的心。也就是說,神不走極端,但他的心不思考。所以,是全心全意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前提。
《道德經(jīng)》可謂凝練、珍貴、淡泊、發(fā)人深省,顯示了老子扎實的文筆和得心應手的文筆,以及他的創(chuàng)新能力。就是有說服力有說服力!再加上一些經(jīng)典的例子,點睛之筆,妙筆生花,意境深邃,前一篇的呼應,主題的升華,把作者自己想表達的感情表達的淋漓盡致,給人無限的印象和傷感,又有一種自然感,這其實是文章中最好的,也是古代漢語中最好的!
老子道德經(jīng)心得體會 篇25
寒假到了,學校要求教師都要讀一點書。讀什么書?學校要求讀教育理論。而且還發(fā)了幾本所謂“教育理論”。我翻了翻,沒什么意思。但書還是要讀的,其實,就是學校不要求,我也會在寒假期間讀點書,豐富自己的精神生活,何樂而不為呢?
讀什么書呢?我想到了讀《道德經(jīng)》。去年的寒假,我重新學了一遍《論語》,寫了幾千字的心得體會,還寫了約2000字的文章,在我們教育系統(tǒng)的報紙上發(fā)表了。讀經(jīng)典,豐富知識,增長才干,獲益匪淺,指導教學工作,成果顯著。所以,我的體會是,讀書一定要讀好書,讀經(jīng)典書。人生有限,不可能“讀盡天下書”,但盡量讀一些名著,可以盡快地使自己成熟起來。
《道德經(jīng)》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如同《論語》一樣,是中國人的精神,是我們智慧的力量。從某種意義上說,《道德經(jīng)》要比《論語》還有更高的境界。在《道德經(jīng)》里充滿了辯證法的思想,描繪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的內(nèi)心世界的和諧。老子的智慧跨越了時空,在今天仍然閃爍著啟迪人們思想的光芒!
《道德經(jīng)》博大精深,涉獵了自然、社會、人的精神等各方面的內(nèi)容,雖然短短5000余字,八十一章,但每一個字都閃爍著智慧的光芒。不同身份,不同職業(yè),不同地位的人讀了《道德經(jīng)》以后都能受到教益,感悟人生的真諦。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讀《道德經(jīng)》同樣有啟迪和教益。
首先,《道德經(jīng)》第一章就指出了客觀世界的規(guī)律性,“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這段文字的大概意思是說:可以說出來的道,就不是永恒不變的道了;可以說出來的名稱,就不是永恒不變的名稱了。沒有名稱,是天地的開始;有了名稱,那就成了萬物的本源了。所以,要常常進入虛無的境界,來觀察體會道的奧妙;還要常常來到現(xiàn)實中,來觀察和分析道的運行。虛無和現(xiàn)實雖然名稱不同,但都是從道中生出來的,都是很玄妙的。玄妙阿玄妙,它是認識所有事物的門徑。老子的思想充滿了古代樸素的辯證法思想,他認為,任何事物都有其自身的規(guī)律,我們做事情就必須依據(jù)這些規(guī)律。但是,這些規(guī)律不可能完全為我們所認識,因為事物都是在發(fā)展的,人們對事物發(fā)展規(guī)律的探索也是在不斷進行的。所以說,我們所認識的這些規(guī)律,有不正確的地方,不過我們還沒有認識到他的不正確而已,也有還沒有認識到的地方。對于研究問題來說,老子第一章主要說明,一是萬物都有規(guī)律,萬物都在按自身規(guī)律運行。二是萬物的規(guī)律是我們必須永遠進行研究的。三是研究事物的方法,就是從現(xiàn)實中走出來,去探索事物規(guī)律的本源,然后到現(xiàn)實中研究事物的發(fā)展是否按規(guī)律運行!兜赖陆(jīng)。的這個觀點也符合我們現(xiàn)在新課程的教育改革,新課程教育改革的目的,就是培養(yǎng)高素質(zhì)的人才,但是什么是素質(zhì)教育?如何進行素質(zhì)教育?盡管人們進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了一定的經(jīng)驗,但是人們的對于素質(zhì)教育規(guī)律性的東西還沒有掌握。雖然全國各地有自己的模式,但并不具有普遍意義。如“洋思模式”等,我想,素質(zhì)教育的規(guī)律還是應該結(jié)合自己的實際,探索出自己的規(guī)律來。
其次,《道德經(jīng)》第二章指出了教育的哲學——“行不言教”。老子說:“是以圣人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面對朝氣蓬勃的中學生,很多教師都把說教作為教育的主要方式,從知識傳播中課堂上的大量講述,到思想政治教育空洞說教,教師的職業(yè)變成了以語言為主的工作。而老子卻在2000多年前提出了“不言而教”的教育哲學。“不言”怎樣去“教”?我以為老子的不言的高深境界不是不說話,而是反對的空洞說教,拒絕廢話,或者說身教重于言教,啟發(fā)式教學。記得孔子見老子,老子讓孔子看看牙又看看舌頭,孔子說:“我明白了”,孔子的弟子不解其意,請教孔子,孔子說,老子的意思是,雖然我的牙很堅固,但快掉光了,舌頭雖然柔弱,但還在。這就是告訴我們,堅固和柔弱可以相互轉(zhuǎn)化啊。所以,老子把人看成是有思想的,通過啟發(fā),暗示等自己領悟知識。圣人培育萬物卻不自恃其能,更何況教師教育的.是有思想、有個性的學生。教師雖然肩負著教育的職責,卻不該將學生占為己有,以自己的意志為轉(zhuǎn)移,一味地去提出各種要求,每日以喋喋不休的狀態(tài)出現(xiàn)在學生中間。
其三,《道德經(jīng)》第十七章指出了管理方式——“無為”。老子說:“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也,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老子講政府不應該管的過多,盡量少管的政府才是好政府,他還說過:“治大國若烹小鮮”就是這個道理,推崇的是無為而治。這是管理的智慧,管在于不管,不管,不是亂套,各行其道,而是人們在一定的制度范圍內(nèi),人們自覺地遵守制度,充分發(fā)揮人的個性,發(fā)揮聰明才智,使人自由地發(fā)展。學生管理也是這樣,看到有些教師整天圍著學生轉(zhuǎn),整天訓斥學生,但學生仍然管理不好,就是沒有找到管理學生的好辦法,管理學生的最高境界是,老師在不在班級都一個樣,感受不到老師來還是沒來,這樣的班級才是好班級啊。
德國哲學家尼采說過:“老子的《道德經(jīng)》是一個永不枯竭的井泉,放下汲桶,唾手可得”!兜赖陆(jīng)》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微型百科全書,它的深沉的大智慧,永遠是我們汲取營養(yǎng)的源泉。
老子道德經(jīng)心得體會 篇26
寒假之前學校組織大家學習了道德經(jīng)的前兩講道法自然、無為而治,學完后當時心靈很是觸動,于是利用寒假時間又繼續(xù)學了道德經(jīng)的其它幾講,當然觸動還是挺多的。
我覺得《道德經(jīng)》潛藏的一個主題是,老子提出的道,是他哲學思想的核心。道的含義博大精深,需要我們從各個方面來理解。事實上,宇宙萬物之運行,是存在一定的客觀規(guī)律,這個客觀規(guī)律,需要我們有聯(lián)系的、全面的來認識,來理解。但人類限于時間和空間,能全面系統(tǒng)地認識宇宙萬物,看來是虛渺而不可能的。但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我們自己走過的路,要不斷總結(jié),不斷思考,找出規(guī)律,逐步認識世界,理解世界,掌握未來世界的運行規(guī)律。所以對待老子的思想,要批判的繼承,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他的許多內(nèi)容在今天看來也是十分具有指導和教育意義的。例如功成身退寵辱不驚等為人處事的原則是中華民族的精髓,更是安身立命,為人處事的基礎。在物欲橫流的今天,老子提出的.致虛守靜,少私寡欲等處事的哲學是拯救人們心靈的一劑靈藥,讓我們正確的看待得失,可以凈化人的心靈。
以上是我對道經(jīng)總的認識,下面就具體談談我對其中的一些觀點的感悟認識。
每個人都有私有欲,面對私欲,必須先自反自省,然后自清自虛,若能做到自知、自勝、知足,那么就可以算是得道。當社會需要用禮智維系的時候,虛偽巧詐也就慢慢的產(chǎn)生了,禍亂也跟著來了,自以為聰明的人,以智取巧,實在是愚昧的根源,因此我們應守質(zhì)樸的大道,不要虛偽的巧智,取用道的精神,舍棄禮智的浮華。一切需自然而行,道的作用是柔弱謙下,天下萬物是從有而產(chǎn)生的,而有卻是從無產(chǎn)生而來的,無是道之體,有是道之用,人應無為、無事、無智、無知、無欲、無我、無私才能達到道德最高境界。隨著科技的日益發(fā)達、經(jīng)濟的高速發(fā)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物質(zhì)生活豐富了,但是精神世界卻越來越空虛,人類的道德觀念面臨著嚴峻的考驗,其中不乏有些人沖破道德的底線,追求權力,物質(zhì),金錢,榮譽。物欲橫流的現(xiàn)實生活中,如何去應對這些問題,我們同樣可以在《道德經(jīng)》這部圣典中找出答案,那就是要求我們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家庭中注重為人謙虛、心態(tài)平和、淡泊名利、時刻反省,盡職盡責!。
人生短暫,笑對人生也是過,心情煩躁也是過,我們何不在工作學習中端正心態(tài)呢?謙虛是一種美德,更是一個人的修養(yǎng),并不是象人們所說的謙虛就是虛偽,我覺得謙虛有兩層意思,謙是謙卑,是一種處事的修養(yǎng),也是對別人的一種尊重;虛就是虛心學習,使之更加完善,做得更好。當別人夸獎你時,你完全可以說聲謝謝,因為這是別人對你工作的肯定,你完全受得起,但并不是說你就此停滯不前了,還需要虛心求教,找出不足,讓自己有更大的進步。心態(tài)平和是安心工作之本,只有心境達到虛靜的狀態(tài),才會時刻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才會在社會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實招、辦實事、求實效。不僅如此,平和的心態(tài)還可以幫助處理好朋友和同事之間的關系,使之變得融洽。觀看《道德經(jīng)》后,我覺得接受老子的思想是一種愉悅,是一種洗禮,是一種靈魂的滋養(yǎng)。
現(xiàn)代社會的道德問題似乎已被人們淡忘了。中國以禮儀之邦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傳統(tǒng)道德自應繼承光大。而我們呢?我們應做些什么呢?
做一個有道德的人,無為而治,任何時候做到寬容(設身處地從對方角度考慮問題)、向善(對善良的人善待他,對不善良的人也能善待他)、謙卑(要能如水的品質(zhì))、知足常樂(凡事適可而止,知足者富,安貧樂道,放下名利、放下虛榮、放下固執(zhí),多一些知足、寬容和快樂)
老子道德經(jīng)心得體會 篇27
老子,春秋末期人,又叫李耳。在神話里面,人稱太上老君。老子名下有一本書,以前叫《周書》,后來叫《道德經(jīng)》,這本書從產(chǎn)生出來,就被視為奇書。然而人們一直弄不清里面都說了些什么,到后來就眾說紛紜,基本上是千人千面了。到現(xiàn)在,各種譯文已經(jīng)稱不上是老子的原意了,叫做讀后感也許更恰當。
我接受到的那些觀點,有許多非議《道德經(jīng)》的地方,把老先生評議的很不地道。就感到很困惑,也想去親自體會一下老先生的話。以下是我通讀經(jīng)-文后的一點感悟。
老子說:道理都是可以遵循的,但我的道理和以前的那些理論不一樣。
我這些理論叫個啥名呢?也確實有個名字,但不是一般的名字。
我用‘無’這個詞,來解釋天地萬物的開始,我用‘有’這個詞,來解釋天地萬物的來源。
所以,我經(jīng)常提到‘無’,那是想觀察萬物生成的奧妙,本來沒有,為啥卻又產(chǎn)生?
我經(jīng)常提起‘有’,那是想觀察萬物為啥這么不一樣,本來存在的東西,為啥卻又消失?
‘有’和‘無’,這兩種現(xiàn)象,有一個共同根源,只是名字不一樣。這個共同的根源就是‘變化’,變化又變化,這是事物產(chǎn)生和消亡的原因。在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什么是美,就去弄得美一點,雖然也好看了,但不是真美。都知道善能得人心,就去做幾件善事,雖然也是善行,卻不是真善。自然界的事物,有和無互相生成,難和易互相轉(zhuǎn)換。長和短互相呈現(xiàn),高和低有比較才顯明。音和聲互相配合,前與后總是相隨。
圣人治理天下,采取的政策,都是不和民爭利益政策。
從來不口口聲聲的強調(diào)仁義,閉絕空談,只是實實在在把最仁義的事做出來給天下人。
萬物剛剛興起的時候,不會表示占有的意圖’,萬物產(chǎn)生出來了,也不認為有自己的一份。為老百姓做了許多好事,勤勤懇懇地輔助萬物的生長,認為是自己應盡的義務,不求回報。收獲的時候,更不據(jù)為己有。
他不據(jù)為己有,但誰能把他的功勞給忘了呢?在人民的心中,他的功勞最大,因此他的收獲也最多
君王不貪戀錢財,百姓也不用為錢財犯愁,就不去爭奪財產(chǎn)。君王不愛珍寶物,就不會去搜刮民財,民眾就不必去偷竊。君王不為所欲為,天下民心就不會大亂。
所以,圣人治理的天下,民眾都沒有什么負擔,一心一意的務農(nóng)做工,每天都能吃飽喝好,沒有其他的閑心雜念,只希望把身體養(yǎng)好,多活幾年。
因為經(jīng)常都是讓民眾沒有其他的閑心雜念,也沒有更高的欲望,即使有幾個狡詐的人想作亂,也不敢輕舉妄動。
所以,采用不擾民的政策,天下沒有不太平的.。
不爭的表現(xiàn),無處不在,但使用的時候并不顯得多余。它蘊藏深厚呀,好像是是萬物產(chǎn)生的根源。它十分隱蔽,沒有
鋒芒,沒有糾紛,沒有光輝,如同微塵。但很明顯,在各個領域都存在。我可不明白它從哪里來,應該是比天帝產(chǎn)生的更早。
如果天地不仁義,就把萬物當作草編的狗,隨便折騰,天下一片蕭條。
如果圣人如果不仁義,就把民眾當作草編的狗,任意奴役,折騰的死去活來,天下一片衰敗。
天地之間的事,是不是有點象風箱呢?雖然空虛,卻永遠沒有窮盡的時候,越是合理的使用,產(chǎn)出的效益也越多。采取了那么多的建議,國家還是這么窮,為什么不采取修養(yǎng)生息的政策,讓民眾好好生產(chǎn)呢?天地之間,養(yǎng)育五谷的元氣是不會滅的,元氣是變化產(chǎn)糧的源泉。元氣產(chǎn)生的地方,是天地的根源地,那里能連續(xù)不斷的產(chǎn)生,好像儲存了許多許多,永遠也用不完。
只要用來生產(chǎn)糧食,糧食那里會能用完呢。糧多則國富。
天長地久。天地為什么能存在這么長久?因為它不是為了自己而生存,所以能長生。
所以,圣人總是先想著別人,收獲反而比別人多,總是不顧自己,反而身無損傷。不是因為他無私嗎,反而成就了他自己。
最上等的善行好像水一樣:水能讓萬物都得到好處,卻啥也不爭,反而處在大家都不喜歡的地方,這樣的品行和‘道’很接近。
住處,選在大家都不爭的地方;心胸,象深淵一樣有涵養(yǎng);和人來往,處處友愛寬厚;說過的話,必定保持信譽;品行端正,善于治理;做事情,能發(fā)揮大家的長處;
準備行動時,能看準時機。
只因為從來不和誰爭,所以沒有怨恨。
想把財物聚斂到十足有余的程度,不如適可而止。
財物太多了,掩藏不住,竟然露了出來,就不可以長久保持著。金玉堆滿屋子,沒有誰能守祝富貴了又驕傲奢侈,就給自己種下災禍。
一件功業(yè)成功了,趕快從功名里面脫身,默默做下一件事,這是符合自然界的規(guī)律的。
讓迷惑的本性回歸到真理上來,能不再離開真理嗎?一身正氣,能達到嬰兒那樣的至柔程度嗎?清除內(nèi)心的雜念,能做到一塵不染嗎?愛民治國,能不和民眾爭利益嗎?制定的各項措施,能溫和一點嗎?明白許多道理,能不用來欺詐民眾嗎?
有所生就要有所養(yǎng),生出來的東西不去占有,做的事情也不求回報,長成了也不去參與分配。這是具備了明白事物變化奧秘的品行。
老子道德經(jīng)心得體會 篇28
《道德經(jīng)》主要論述了兩個問題:“道”與“德”,“道”不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個體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
中國當代著名學者、文學家、語言學家林語堂是這樣評價《道德經(jīng)》:我覺得任何一個翻閱《道德經(jīng)》的人最初一定會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會這樣笑;最后會覺得現(xiàn)在很需要這種學說。魯迅先生對《道德經(jīng)》評價道:不讀《道德經(jīng)》一書,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
我看完《道德經(jīng)》,觸動最大的是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意思就是,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樣。水樂意使萬物滋長而不與它們競爭,它甘心居于眾人不愿處的下位,所以最接近于道。
我喜歡水的團隊精神。小小的水滴凝聚成水流,在廣袤的大地上流淌,沐浴眾生,滋潤萬物。水滴石穿,持之以恒。水滴憑借團隊的.力量,持之以恒的精神,用看似渺小的力量戰(zhàn)勝了強大的頑石,一改給人的柔弱表象,讓人肅然起敬。
我喜歡水以柔克剛的精神。水在遇到石頭打擊的時候,從來不做過多的抵抗,但它的“軟弱”卻是一種無比深奧的智慧,因為這種“軟弱”有時候正是化解矛盾的神奇力量!人生,其實也需要這種智慧。遇到事情找簡單的方法去解決,做到以小勝大、避實擊虛、曲線靈活,放棄硬碰硬的做法,不要針鋒相對,不要以死相拼,懂得這些,我們的生活便會靈活和簡單。
我喜歡水包容的精神。水無形,卻虛懷若谷,包容天地;火剛烈,卻鋒芒盡露,過早夭折。生活中,具有水一般性格的是能屈能伸、不計較一時得失者;具有火一般的是只認死理、不撞南墻不回頭之人。因此,當前方遇到艱難險阻時,水一般性格的人能分流而過,火一般性格的人卻往往撞得頭破血流。
水與人類更是有著極深的淵源。有水是星球有生命的基礎。水是萬物之源,是萬物的供養(yǎng)者。而做人,更應該像水那樣清清白白,處世要像水那樣安心低下,辦事要像水那樣靈活變通。
老子道德經(jīng)心得體會 篇29
一、《道德經(jīng)》本體論是人類本體論思想的高峰
本體論指哲學中研究世界的本原或本質(zhì)問題,狹義形而上學專指本體論。我概括的哲學定義:哲學是研究和闡釋宇宙絕對本體及其與人類關系的學科。
哲學是人類思想的制高點,本體論是哲學的制高點,而現(xiàn)在世界主流哲學距離本體越來越遠,這意味著基本環(huán)節(jié)或方法論上存在重大缺陷,這缺陷是理性本身、亦即意識本身[理性思維是意識活動]。哲學中的理性思維只該用于制作指向本體的“路牌”,而那路牌應標明:實證本體須泯滅意識狀態(tài)的理性思維,以及以理性思維為基礎的科學手段。
二、《道德經(jīng)》本體論思想
《道德經(jīng)》文句偏政治哲學,歷代學者也只能將研究與注釋的重點偏向政治哲學,這妨礙了對本體論思想的展開和探究,甚至使《道德經(jīng)》卓絕的本體論思想被權術、權謀的敘述所遮掩。因此,本文標題的“現(xiàn)代闡釋”首先要做的是只關注其本體論思想而忽略其他。
2-1、《道德經(jīng)》明確的本體論意識
《道德經(jīng)》第一章就告訴人們離開素常意識才能實證本體、哲學上最在意最希望捕獲的本體:“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德經(jīng)》第一章)可以言說的道,就不是恒常的本體。開篇就清楚地指向本體論,同時也隱約提示出意識[語言是意識思維所依憑的符號]與本體相排斥。后句句式與前句同,義既凡是可以命名、可稱謂的便不是恒常本體!懊笔呛苤匾母拍,名意味著對事物的感知、區(qū)別、把握和命名,名即人類智慧的標志。名的心理機制基礎是意識與潛意識的分離,這一分離使得人類能夠?qū)⑺惺挛锒蛯ο蠡,當然也是屏蔽人們認知本體之障。老子注意到本體不可言說的特質(zhì),表明由俗常對二元對象思考,改換為對“知性[知的能力]”進行考查。
2-2、本體與人和人類智慧的關系
哲學史主流意見說老子的“道”屬于客觀唯心主義,這表明老子的本體論是“心物同一”[至少與心無隔]的命題!兜赖陆(jīng)》說本體除了使用“道”,還出現(xiàn)“一”、“玄”等字詞。請讀下邊章節(jié)的“一”既指代本體:“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道德經(jīng)》三十九章)本體融徹一切時一切域,往昔曾得到過道的:天得到道而清明;地得到道而寧靜;神(人的精神世界)與道同而具知性[知的能力、非具體知識]。再次突出摘引本章主要是注意到最后一句,“神得一以靈”,這里老子指出人類知性本體為根據(jù)、或說來源于本體,也是《道德經(jīng)》本體論的形而上領域的定位。寂靜本體不僅直接吸引人類集體潛意識去求索自己的,似乎還要求自身形而下、形而上兩個方向?qū)崿F(xiàn)閉合。既要求自然創(chuàng)造力的極至作品:人類,以本體為根據(jù)的智慧,親證本體之境。就地球而言,惟有人類有資格完成本體的閉合運動。本體與人類關系可以簡單概括為“內(nèi)同外通”。
哲學基本問題有二,一個是本體論,一個是認識論,這章看作是《道德經(jīng)》認識論思想:本體是人類知性的根據(jù)和來源。知性來源是個謎,比較重要的看法是說知性來自以勞動和進化。但這看法忽略了人類對感知的物象都具有描繪、描摹能力,原始人或兒童也能用樹枝,刻畫日月花鳥;而猴子等別的動物怎樣進化甚至專門訓練也做不到。人類與其他動物最核心的區(qū)別只能在于一點:人類大腦與本體同一、同構(gòu)、為相同密碼系統(tǒng)。而本體融徹一切物象,所以人類觀察任何物象,本質(zhì)上應看作是本體從觀察者人與被觀察對象兩端自映自。所以從本體意義說,人類知識為先驗,本體意義先驗、內(nèi)核同構(gòu),非指具體門類知識先驗。人無論面對面對任何物象,也無論需要探索三、五年、千百年最終能夠建立對該對象的系統(tǒng)知識,蓋因內(nèi)質(zhì)都被本體融徹、內(nèi)質(zhì)同構(gòu)。
2-3、本體與原始物質(zhì)的分界[形而上與形而下的界線]
“道生一,以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德經(jīng)》第四十二章)一為本體,二為陰陽兩儀,三為原始物質(zhì)[基本粒子],此既老子的本體論形而下作用方向的模型、宇宙生成模型。我想按照老子本章論述,借助伏曦八卦的符號系統(tǒng)直觀描繪本題模型,并將上節(jié)說到的本體與人類知性的關系也反映在卦圖當中。試將“三”實數(shù)化,因陰陽兩儀不對稱的最小排列組合必須是三個要素[對等中和],共得八組三爻卦象,但因純陰純陽不成物,將乾坤兩卦看作與兩儀同而取消。所余為六卦,故《道德經(jīng)》本體論的原始物質(zhì)[基本粒子]為六種,這是可驗證的模型,原始物質(zhì)[基本粒子]多于或少于六種,這模型都被證偽;同時若理性及以理性為基礎的科學手段若超越原始物質(zhì)[基本粒子]級層實證形而上之本體,這個本體論模型也被證偽。這驗證條件足夠苛刻。
重復:以陰陽兩儀全排列、去掉純陰陽卦象余得六組卦象,視原始物質(zhì)[基本粒子]為六種。既無論取一粒沙、一片葉、一根毛發(fā)或金屬元素一路分解,最終得到的都是六種原始物質(zhì)[基本粒子],這也是形而上與形而下的分界處。
2-4、具體自然人證悟本體的路徑
本體的基本特征是排斥意識狀態(tài)的理性思維,那么人們怎樣去實證本體?“不窺牖,見天道!(《道德經(jīng)》第四十七章)古代沒有意識與潛意識理論,老子這里朦朧地指示要離開素常意識、進入特殊的超意識態(tài)去證悟本體。再看:“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鑒,能無疵乎?”(《道德經(jīng)》第十章)精神和形體合一,能不分離嗎?聚結(jié)精氣以致柔和溫順,能像嬰兒的無欲狀態(tài)嗎?清除雜念使心靈成為沒有瑕疵的玄鏡。那“玄鏡”態(tài)能映射本體與心體同一之境。我們以現(xiàn)代心理學提供的新知見去領會和補充老子的思想,既人類原本統(tǒng)一、與本體直接同一的心體在降生分裂為為意識與潛意識兩截,屏蔽了本體之境,需要經(jīng)過必要的訓練和修行消弭意識與潛意識的分離,才能回歸本體與心體同一的境界。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道德經(jīng)》四十八章)求學的人,其情欲文飾一天比一天增加;求道的人,其情欲文飾則一天比一天減少。減少又減少,到最后以至于“無為”的境地。這里也理解為本體對意識及意識狀態(tài)的理性思維所依憑的語言符號系統(tǒng)的排斥。意思是試圖以思維去琢磨本體便不可得。在探究本體的努力中不可能廢棄文字和理性,但它們是用來制作“路牌”,路牌上寫著:本體不在東西南北中,去意識思維歸附統(tǒng)一心體即顯現(xiàn)。
2-5、本體之德
老子《道德經(jīng)》的修身指教,后來成為道教修身修命為要旨的依據(jù),可惜丟大得小,敬奉老子卻遮蓋了他最有價值的本體論思想。這樣說并非否定修行的`意義,人類自身與宇宙有呼應,伏羲作八卦也是近取諸身。所以修行有積極意義,對健康也有利,但最該體會和實踐的是本體示現(xiàn)之德。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道德經(jīng)》第三十八章)具備“上德”的人不表現(xiàn)為外在的有德,因此實際上是有“德”;具備“下德”的人表現(xiàn)為外在的不離失“道”,因此實際是沒有“德”的!吧系隆敝隧槕匀粺o心作為,“下德”之人順應自然而有心作為。應該對道與德關系的表述不是很清晰,但《道德經(jīng)》考察道與德本身就表明老子感知到兩者內(nèi)在聯(lián)系:道[本體]為宇宙根,也為德之根,但這里的“德”指人類社會倫理基本規(guī)則。老子的稱為“上德”、“玄德”以區(qū)別以一般道德規(guī)范。寂靜無為的本體無礙萬物萬象衍生,所以無為本體示現(xiàn)之德為生、為仁、為善。與本體直接對應的“上德”、“常德”、“玄德”就是這層面的道德律。
三、結(jié)語
本體至簡,沒人能列舉出比本體更為簡單的東西,哪怕是一粒沙或者一片葉也要比本體復雜千萬倍。各主要哲學流派和宗教多承認本體的存在,只是稱謂不同,道、理、真如、自性、實相、上帝、絕對理念、絕對真理等等都是表述同一個東西:宇宙絕對本體。本體非物質(zhì)也非精神,似混沌態(tài)、氤氳態(tài)、信息態(tài)、邏輯態(tài)、規(guī)則態(tài)的純存在,是顯示為“空”的“在”。本體質(zhì)為“中和”,不對任何粒子或引力形成滯礙,也不與任何元素發(fā)生化合,更象是一種“語句”或“指令”,這語句的基本含義是靜極而動,其形而上心體應稱“無極”,其形而下作用起點稱“太極”,兩者完全同一。
心物同一是指本體意義同一,無條件直接重合。意識雖然屏蔽了那同一狀態(tài),但僅是屏蔽,潛意識與本體秒秒契合,這性態(tài)通過人類集體潛意識吸引人類向同一態(tài)回歸,圖騰、巫術、宗教、哲學、科學都包含這努力?上В髁髡軐W以理性為尺度,將宗教等統(tǒng)統(tǒng)視為迷信而排斥。人類有文字文明史僅僅幾千年,人類對理性如此執(zhí)著和信賴本身才是迷信,將理性樹立為唯一尺度等于將盲目信賴提升為信仰堵塞了通往終極真理的唯一路徑。
從《道德經(jīng)》看,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更該闡釋為“心物同一”,古人之“天”從使用時起就是天帝、自然的總稱,而“人”的含義則是人用以感知的心體、精神。所以“天人合一”的當代闡釋即為“心物同一”,“天人合一”之“合”字消減了命題的真理含量,是《道德經(jīng)》本體論思想的倒退,“合”的前提是二元,意味著需要做出“合”的動作和努力才可以“同”;而“同一”的命題則確指兩者原本一如。事實上“天人合一”的提法也是來自莊子對老子思想的體悟,莊子:“天與人一也”(《山水》),“一”是明確的同一,“天人合一”是宋儒的提法,是質(zhì)的倒退。今人應通過對《道德經(jīng)》的現(xiàn)代闡釋,由“天人合一”朦朧本體觀到“心物同一”本體論模型的回歸。
老子道德經(jīng)心得體會 篇30
老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他所撰述的《道德經(jīng)》是一部思想深奧、內(nèi)涵豐富的哲學著作,貫穿歷史數(shù)千年,流傳至今,對我國思想文化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是中華民族珍貴的精神文化遺產(chǎn)。今日,我抽空讀了老子《道德經(jīng)》一書,受益匪淺!兜赖陆(jīng)》第二章,“有無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音聲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隨,恒也!崩献油ㄟ^日常的社會現(xiàn)象與自然現(xiàn)象,闡述了世間萬物存在,都具有相互依存、相互聯(lián)系、相互作用的關系,論說了對立統(tǒng)一的規(guī)律,確認了對立統(tǒng)一的永恒的、普遍的法則。處于矛盾對立的客觀世界,人們應當如何對待呢?老人提出了“無為”的觀點!笆且允ト司訜o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也,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贝颂幩v的“無為”不是無所作為,隨心所欲,而是不妄為,不去干擾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要以辯證法的原則指導人們的社會生活,幫助人們尋找順應自然、遵循事物客觀發(fā)展的規(guī)律。圣人用“無為”的自然法則來對待世事,警戒自己,他不是用空洞的語言來教訓別人。這就像天地一樣讓萬物按照自然發(fā)展而生長,他滋養(yǎng)了萬物并且不橫加干涉,撫育了萬物而不自夸自傲,萬物靠它生長但它并不據(jù)為己有它為世間萬物立下顯著功勛卻不自局其功。正因為他不居功自傲,所以他的功績就不會失去。世間一切事物都有其對立面,由此引申出“無為”的重要,它能使人獲得永久的成功,刻意的追求和占有,結(jié)果只能是失去。
樸素的辯證法,是老子哲學中最有價值的部份。老子認為,事物的發(fā)展和變化,都是在矛盾對立的狀態(tài)中產(chǎn)生的。對立著的雙方互相依存,互相聯(lián)結(jié),并能向其相反的方向轉(zhuǎn)化。而這種變化,他把它認為是自然的根本性質(zhì)。
《道德經(jīng)》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能善時。夫唯不爭,故無憂”。這段話的意思大致是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樣。水善于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停留在眾人都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最善的人,居處最善于選擇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靜而深不可測,待人善于真誠、友愛和無私,說話善于格守信用,為政善于精簡處理,能把國家治理好,處事能夠善于發(fā)揮所長,行動善于把握時機。最善的人所作所為正因為有不爭的美德,所以沒有過失,也就沒有怨咎。老子以自然界的水來喻人、教人。首先用水性來比喻有高尚品德者的人格,認為他們的品格像水那樣,一是柔,二是停留在卑下的地方,三是滋潤萬物而不與爭。最完善的人格也應該具有這種心態(tài)與行為,不但做有利于眾人的.事情而不與爭,而且還愿意去眾人不愿去的卑下的地方,愿意做別人不愿做的事情。他可以忍辱負重,任勞任怨,能盡其所能地貢獻自己的力量去幫助別人,而不會與別人爭功爭名爭利,這就是老子“善利萬物而不爭”的著名思想。老子認為,唯有做到不爭名、不爭功、不爭利,才不會有任何過失和過錯,也不會有任何憂患。水的特性近于道的特性,而圣人的特性就是水的特性,圣人與世無爭不主觀妄為,其結(jié)果是能獲得別人
得不到的東西,這是不爭的好處。要做到不爭,就要順應自然法則,只有效法自然,按客觀規(guī)律辦事,才不會有過適和憂患。老子用水性來比喻上德者的人格,有道德的人,就應當效法水的柔性,溫良謙讓,無私奉獻。
那么,作為一名白衣天使,我覺得確應如此!吧仙迫羲眴⒌衔覀冏鋈艘饷骼诼,襟懷坦蕩,謙虛謹慎。不但要樂于助人,不要求回報,還要保持謙虛謹慎的態(tài)度。恪盡職守,不盲從、不盲爭、不爭名、不爭利,將個人的價值體現(xiàn)在全新全意為病人服務當中去。老子教誨我們不爭,不是讓我們消極避世,聽天由命,他是在教導我們不要去爭權奪利,要團結(jié)友愛,和睦相處,從而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昂<{百川,有容乃大”。水最有愛心,最具包容性、滲透力、親和力,它通達而廣濟天下,奉獻而不圖回報。它養(yǎng)山山青,哺花花俏,育禾禾壯,從不挑三揀四、嫌貧愛富。它映襯“荷塘月色”,構(gòu)造洞庭勝景,度帆檣舟楫,飼青鰣鰱鯉,任勞任怨,殫精竭慮。它與土地結(jié)合便是土地的一部分,與生命結(jié)合便是生命的一部分,但從不彰顯自己。作為一名合格的醫(yī)生,就應該如水般甘于清貧,樂于奉獻,用最謙卑的姿態(tài)去呈現(xiàn)水的柔韌與謙和,去呈現(xiàn)救死扶傷的神圣職責。厚德才能載物,我們只有用涓涓細流般無聲無息的關愛去滋潤每一個需要關懷的病人,我們才能完成一名醫(yī)務工作者最完美的篇章。
總之,做一個有道德的人,無為而治,任何時候做到寬容(設身處地從對方角度考慮問題)、向善(對善良的人善待他,對不善良
的人也能善待他)、謙卑(要能如水的品質(zhì))、知足常樂(凡事適可而止,知足者富,安貧樂道,放下名利、放下虛榮、放下固執(zhí),多一些知足、寬容和快樂)。
老子道德經(jīng)心得體會 篇31
老子的《道德經(jīng)》,自古以來被視為一部奇書;奇就奇在:沒有人真正讀懂了它,但每一個讀它的人,莊子讀它,將它變成一雙承載大夢的翅膀,游戲于江海;為什么這么多人讀這本書,理解的方向、運用的方式、;答案只有一個:這本書太超前了!;它不僅遠遠超越了古人的理解程度,即使到了今天,它;這種現(xiàn)象,不禁使我想起了一個老印第安人的故事:;這位走運的老先生讀書報告之《道德經(jīng)》。
老子的《道德經(jīng)》,自古以來被視為一部奇書。它奇在哪里呢?
奇就奇在:沒有人真正讀懂了它,但每一個讀它的人,都會受到某種影響,都能從中有所收獲。
莊子讀它,將它變成一雙承載大夢的翅膀,游戲于江海,看空前生后世,"不知蝴蝶夢我,還是我夢蝴蝶"?漢文帝讀它,將它變成一件政治工具,推動大漢朝,開一代盛世。董仲舒讀它,將它變成一種構(gòu)架學術大廈的建筑材料--他的"新儒學",以儒學為磚,以道學為漿,才得以穩(wěn)立于世,取"罷黜百家"的獨尊地位。東方朔讀它,將它變成一個混跡官場的護身符,"大隱隱于市"。現(xiàn)代人也讀它,到底讀懂了什么?派上了什么用途?從中得到了多少好處?這些問題恐怕要等若干年后才能回答。外國人也讀它,居然滿嘴胡話:假如中國所有的書都要燒掉,只留下一本最有價值的書,這本書將是《道德經(jīng)》。據(jù)西方學者統(tǒng)計,從1816年至今,各種西文版的《道德經(jīng)》已有250多種,其中德文有64種,英文有83種,法文有33種,如今幾乎每年都有一到兩種新的譯本問世。據(jù)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統(tǒng)計,它在世界上的發(fā)行量僅次于《圣經(jīng)》。
為什么這么多人讀這本書,理解的方向、運用的方式、得到的結(jié)果卻千差萬別,甚至截然不同?
答案只有一個:這本書太超前了!
它不僅遠遠超越了古人的理解程度,即使到了今天,它至少還超前一百年。每個人都只能按照自己的理解程度從中取其所需,卻沒有人能完全得其精華。
這種現(xiàn)象,不禁使我想起了一個老印第安人的'故事:
這位走運的老先生,因為發(fā)現(xiàn)了大量石油礦藏,一夜暴富。錢多得花不完的他,買了一輛當時最昂貴、最豪華的福特牌轎車。不論天氣如何,他每天都要坐著這輛車去鎮(zhèn)上閑逛一圈。一路上,他或者熱情地跟熟人打招呼,或者靠在后座上閉目養(yǎng)神。奇怪的是,他并沒有雇用司機,當他打盹時車也沒有停下來,但他的車從沒有出過車禍。
這是什么原因呢?因為他是用兩匹識途老馬來拉他的車。
這位老印第安人從未想過學習駕駛技術!
《道德經(jīng)》也是這樣一輛老印第安人的豪華小車。它能用來干什么呢?能用來做一輛馬車;能用來做臨時臥室;能用來做遮陽傘或雨傘;還能用來向人炫耀……千古以來,人們把它所有額外的用途都嘗試過了,就是沒有人把它當成一輛豪華小車來使用。因為它太超前了,誰也不知道它是一輛豪華小車,誰也不懂駕駛技術。
時代到了今天,這輛"豪華小車"已經(jīng)不算太超前了,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懂一點"駕駛技術",那么,何不嘗試著來駕駛這輛"豪華小車"呢?這就是筆者想寫這部書的原因。
雖然筆者水平有限,不能將《道德經(jīng)》的精華完全發(fā)掘出來,"駕駛技術"也很生疏,但至少可以提醒各位:原來老子的《道德經(jīng)》還有這樣的用途!讀者可用自己的智慧,摸索駕駛技術,并熟練掌握它,以實現(xiàn)人生提速!
《道德經(jīng)》被譽為“萬經(jīng)之王”、“百科全書”。有說它是言哲思的,有說它是言智術的,有說它是言兵事的。但它總的是說如何“得道”的大道理,故《道德經(jīng)》或可稱《得道經(jīng)》!兜赖陆(jīng)》文約義豐,全書5千余言,81章,分上下兩篇,上篇稱《道經(jīng)》,下篇稱《德經(jīng)》。《道經(jīng)》講述了宇宙的根本,道出了天地萬物變化的玄機,表達了宇宙和自然的總規(guī)律,《德經(jīng)》說的是處世的方略,道出了人事進退之術,表達了人類的人生觀和道德觀!暗馈笔恰暗隆钡母荆暗隆笔恰暗馈钡妮d體,是“道”的體現(xiàn)!兜赖陆(jīng)》的智慧源于老子對世情的洞察和精微的思索,內(nèi)容涉及人性修養(yǎng),處世哲學,治國之道、軍事哲學,等等,老子思想根本上是經(jīng)世致用之學。
老子道德經(jīng)心得體會 篇32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闭f起我國著名文化經(jīng)典《道德經(jīng)》里的句子,相信不少人都耳熟能詳,但你可知道這些句子背后的含義?由中共開封市委黨校講師苑志鋼帶來的題為“《道德經(jīng)》中的人生智慧”專題文化講座在開封市圖書館舉辦,為市民詮釋了如何解讀《道德經(jīng)》,并與在場的市民朋友進行了交流。
“很多人認為《道德經(jīng)》代表著一種消極的思想,其實這是因為他們對《道德經(jīng)》缺乏了解。”講座剛剛開始,苑老師就指出大眾對《道德經(jīng)》的誤解。在他看來,作為反映老子道家思想的重要著作,道德經(jīng)不僅不消極,其中的很多觀點對后世都有著積極的影響。
在《道德經(jīng)》里,道指的就是規(guī)律。而道家思想對規(guī)律的最根本的見解就是“規(guī)律是自然的,變化的,不為人所控制的!睂Υ(guī)律的根本態(tài)度是“充分尊重規(guī)律,然后才是利用規(guī)律”。這是一種非常樸素的辯證思想。全面體現(xiàn)了我國古代人民對大自然的探索與思考,而這種探索與思考不是盲目的,是非常有計劃、有科學根據(jù)的,它不僅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思想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其影響也遠遠超出了中國的范圍。由此可見,道家學派對規(guī)律是十分尊重的,這在幾千年前的中國是很難能可貴的,這種辯證法雖然很不健全,但卻具有非常強的科學性。從小了說,對我們的生活、工作、學習具有指導意義;從大了說,對自然、對社會、對國家的整體建設,具有非常久遠的指導性,F(xiàn)在全球環(huán)境災難的普遍,就是人們不注重自然規(guī)律的發(fā)展,人為地破壞環(huán)境所造成的。
苑老師還講到,人生是由陰陽組成的.,而我們大多數(shù)人都注重“陽”,即總是選好的、大的,喜歡榮譽,討厭恥辱等,這是人的本性。而從道家的理論來講,我們要注重“陰”,因為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蔽覀儜、健康、運動地看待事物。這也是道對我們?nèi)松膯l(fā)。我們一生都在矛盾中度過,要面對各種各樣的選擇,有無、得失、強弱、榮辱……我們經(jīng)常都太過重視我們所謂的“好”的一方面,而忽略了“無”、“無用”的東西,其實,雖然是“無”,但是其大有用處。就像常被認為無用的人體部分闌尾、智齒、毛發(fā)豎立肌、尾骨等一樣,既然其存在,就有存在的理由,這就是道之所在。
接著,苑老師又從道家理論出發(fā),講了人生中“茍得”與“應得”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啟示我們對財富不要茍得,應得的部分不用刻意不惜一切地去追求,付出太多,肉體上會招來疼痛,得到太多,生活中會招來嫉恨。因此應像《道德經(jīng)》第44章講的那樣,“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這次主題講座,雖然只持續(xù)了一個半小時,但帶給現(xiàn)場讀者的感悟卻很深遠。品讀道德經(jīng)典,學習人生智慧,通過苑老師的講解,讀者們得以進一步了解得失、強弱、有無、進退之道,有利于領悟人生處事之道。
【老子道德經(jīng)心得體會】相關文章:
老子道德經(jīng)心得體會10-09
老子道德經(jīng)心得體會7篇10-09
老子道德經(jīng)心得體會匯編7篇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