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集錦15篇
作為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教學能力,借助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那么教學反思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1
陰雨連綿的春雨已經持續(xù)了半個多月,濕滑的地面困住了好動孩子們的腳步。教室、走廊兩點一線的學習生活,漸漸沖擊了他們求知的激情,在這種狀態(tài)下我們該如何激發(fā)孩子們主動學習的欲望和興趣呢?課前的思考讓我對自己的教案進行了二次修改和預設,那就從尋找學生興趣的支點出發(fā)吧!
這是一篇讓學生知道健康重要性的品德課教學,看看明天我要上的班級課表,我發(fā)現(xiàn)學生上午的前三節(jié)課都是在教室里坐著上的主課內容,基本沒有什么活動內容,我何不現(xiàn)場就以進行游戲的形式作為導入呢?
帶著這樣的想法,我從容地走上了講臺,面帶微笑的對學生說:“你們想做游戲嗎?”盡管已是五年級的學生,但孩子畢竟是孩子,對于做游戲他們仍然樂此不疲,剛剛還略顯沉悶的課堂馬上熱鬧起來,紛紛猜測著老師會要和他們玩什么游戲呢?我吊足了他們的口味,讓游戲要求和規(guī)則自然而然地滲透到學生滿懷期待的心情里:“想做游戲就必須認真聽,仔細跟著老師做,而且腳步要輕,(因為樓下有學生在上課),可以笑,但不能交頭接耳,動作做錯了的同學馬上要蹲下(這個游戲是站著做)!甭犕暌螅瑢W生立即專注起來。我開始示范動作:第一個游戲是有節(jié)奏地拍手。學生和我一起做,隨著節(jié)奏越來越快,沒有集中注意力的學生還是出現(xiàn)了錯誤,于是同桌之間相互“揭發(fā)”,弄得做錯的同學很不好意思地蹲了下去,而繼續(xù)游戲的孩子則拿出了比剛才更認真的態(tài)度參加活動;第二個游戲的內容是:跑步變節(jié)奏變動作。這不但是訓練學生的運動技能,也是考驗他們的反應力。這一個活動更是讓他們洋相百出,大家笑得前俯后仰。
游戲在笑聲中結束了,看著還在氣喘吁吁的學生,我馬上問他們剛才的活動有什么感受?因為有了親身的體驗,發(fā)言的積極性非常高,有的說:“我覺得這樣的學習方式既鍛煉了身體,又讓我們感到了學習的'快樂!庇械恼f:“我覺得剛才還冷颼颼的身體一下子就變熱和了!边有的同學興奮地講道:“我在活動中感受到了健康的身體在于運動,現(xiàn)在不冷了,我想接下來上課也不會分神了。”正當我準備總結時,還有一只小手高舉著,生怕老師不給他這個發(fā)言的機會,索性自己站起來補充說:“我認為今天的游戲還告訴我們只有集中注意力、反應靈敏,才能把事情做好。”
聽了他們的話語,我知道此刻孩子們學習的積極性已被調動起來,這種將知識的內容融入游戲中的教學方式,既避免了空洞的說教,又讓學生在體驗中明理,真是一箭雙雕。有了這樣好的開始,我對學生接下來的學習狀況已不再擔心,因為我知道他們一定會演繹得非常精彩!
下課鈴聲響起,我重新陷入了課堂教學新的思索中:要讓學生快樂的學習新知,就要求我們的備課必須從著重于教師的“教”走向學生的“學”,更多地為學生的“學”而預設,如:預設學生會提出什么問題、
喜歡什么樣的學習方式、需要穿插怎樣的體驗,從而發(fā)現(xiàn)學生感興趣的支點,然后再在此基礎上教師進行肯定、鼓勵、引導和矯正等等。只有重視學生樂于學習的因素,那么才能激發(fā)他們對知識主動探究的愿望,我們的課堂教學也才會閃耀出語言、思想和精神的光輝!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2
本課是人教版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生產與生活”的第三課。通過教學反思如下:
一、做到了在理念上努力接近“以生為本”。盡量讓課堂貼近學生生活,努力尋找學生易于接受的方法,運用談話法、討論法、探究法,引導學生從自己的生活實際中熟悉了解各行各業(yè)。感受各行各業(yè)的勞動者給自己生活帶來的方便,懂得我們的生活離不開各行各業(yè)的勞動者,尊重他們的人格,感謝他們的勞動成果。
二、教學過程每一環(huán)節(jié)比較流暢,先讓學生了解了各行各業(yè),然后給各行各業(yè)分類,最后了解社會各行各業(yè)分工合作而又相互聯(lián)系的`關系。上課如流水般嘩嘩嘩下來了但自己沒留下印象,總感覺好像有什么東西沒落到實處,比較膚淺。從備課到上課感覺沒有找到任何一個閃光點。更沒有從學生角度出發(fā)給學生切身體會。最后一個“創(chuàng)建工廠”環(huán)節(jié)比較亂,準備好的小組躍躍欲試,都在準備自己的發(fā)言,沒有認真聽匯報交流?傮w上講沒有起到好的教學效果。
三、每一教學環(huán)節(jié)進行的很倉促,沒有解決明確的教學重點和難點,平均用力導致課堂沒有閃光點,沒有突破重難點。
四、學生的課前預習不夠,對生活中各行各業(yè)的了解并不多,所以老師總在牽著孩子走。
雖然設計了幾個活動,比如:讓孩子聯(lián)系自己一天到晚的生活說說各行各業(yè)和自己生活的關系;在了解各行各業(yè)之間關系的時候,了解方便面的生產過程和怎樣收看電視節(jié)目。整個過程中牽著孩子走的痕跡特別重,沒有在孩子的調查、了解、探究之后進行教學,然后在課堂引導孩子梳理知識。品德與社會課就是一門以生活為出發(fā)點的學科,盡量讓孩子從自己身邊找到各行各業(yè),可以提前布置作業(yè),讓孩子聯(lián)系生活實際自己去調查研究,把“球”拋給學生,比如讓學生采訪爸爸媽媽和周圍的人們,他們都在從事什么行業(yè)的工作,他們怎樣努力干好自己的工作的?哪些行業(yè)和自己的生活緊密聯(lián)系,如果沒有他們我們的生活會怎樣等?
了解方便面的生產過程以及怎樣收看電視節(jié)目的環(huán)節(jié),直接出示圖片讓學生看,有點塞給學生的感覺,最好讓學生自己事先了解方便面的生產過程,收看電視節(jié)目單,需要哪些工作人員付出怎樣的辛苦?孩子事先查資料,引導孩子自己交流發(fā)現(xiàn)知識。更有利于培養(yǎng)孩子好奇心、探究性趣,更能體現(xiàn)以生為本。
在給各行各業(yè)分類時,在了解社會上有哪些不同行業(yè)之后給孩子留下時間自己分類,不要強加給學生。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3
品德與社會課的教材是一種開放的、期待著使用者自己去完成的教材!段业募亦l(xiāng)在哪里》這一課以"家鄉(xiāng)"為例,給我們提供一些話題和范例,也給我們留下了很大的創(chuàng)造的空間。因此,我在組織這課教學時,注重了以下幾個環(huán)節(jié):
1、以"家鄉(xiāng)"作為本課教學的主要對象,是遵循了客觀實際,因為在六小學就讀的學生絕大部分是本地人。但也有小部分來自外鄉(xiāng),讓他們說說自己的家鄉(xiāng)在哪,是尊重了他們的家鄉(xiāng)意識。讓他們把家鄉(xiāng)當作自己第二個家是激發(fā)他們愛家鄉(xiāng)的情感,促進全班同學團結一致,一心愛家鄉(xiāng),為整節(jié)課奠定感情基礎,便于開展教學。
2、會看地圖是學好這課的關鍵,教師要指導學生通過觀察、活動來找到吉林的.位置。在學生交流的過程中,要求學生學會多方位地思考,用不同的表達方式來說清楚吉林在哪里,既培養(yǎng)了學生思維的敏捷性、擴散性,又讓學生心中牢記吉林在中國地圖上的位置。
3、在找完吉林并說清它的地理位置后,學生個體就獲得了經驗,能夠根據(jù)比較正確的方法在吉林地圖上找到吉林市,并表述吉林市的地理位置。這部分活動是在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的基礎上進行的。通過這樣的活動訓練,不僅使學生更清楚家鄉(xiāng)在哪里,也培養(yǎng)了他們對問題的判斷、解決能力。
4、課前讓學生收集有關家鄉(xiāng)風景名勝的資料,一是充實教學內容,在認識吉林省地區(qū)圖的基礎上,稍稍了解各縣、市、區(qū)代表性的景點;二是豐富學生的活動體驗,培養(yǎng)他們收集、整理、分析信息的能力。學生通過各種學習途徑找到相關資料,有的介紹自己在風景區(qū)游玩時的情景,有的介紹該風景區(qū)的特點……讓學生在交流活動中燃起作為吉林人的自豪感。既而再讓學生通過不同的方式來表達自己對家鄉(xiāng)的愛,使整堂課的氣氛達到高潮,也著實激起了學生和老師心中那份情,那份愛--我是吉林人我驕傲。課后作業(yè)的布置為了下課《我來做個小導游》做準備的,了解了家鄉(xiāng)的地理位置、風景名勝后,就要學會以一個小主人的身份來介紹吉林。]
《我的家鄉(xiāng)在哪里》是本單元"愛鄉(xiāng)"教育的首篇,它的定位應該是"常熟到底在哪里",有了這個基礎才會有接下來的《我來做個小導游》、《家鄉(xiāng)特產知多少》和《了不起的家鄉(xiāng)人》,愛鄉(xiāng)的情感并非在這節(jié)課中就要燃盡,而是慢慢滲透在這單元中的教學中。而這課的地理教學是十分重要的,《品德與社會》課在強調品德教育的同時,也要培養(yǎng)學生對其他學科知識學習和掌握。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和學生都應該準確地把握其中各門學科的知識要點,發(fā)展能力。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4
讓學生了解祖國的概況,明白我國是一個地域遼闊的國家,培養(yǎng)學生對祖國的自豪感和熱愛之情是《品德與社會》的教學目標之一。“我們共同的家”這一教學活動的設置正是在兒童日常生活經驗的基礎上,對祖國遼闊國土有個初步的了解,激發(fā)學生愛國的自豪感和親切感。
“教育即生活”,兒童認知的發(fā)展和品德的構成源于他們對生活的體驗、認識和感悟。將靜態(tài)的教學資料與豐富多彩的現(xiàn)實生活結合起來,豐富和發(fā)展了學生的體驗,從中獲得知識,受到教育。教學中,我將現(xiàn)實生活中的真實事件,即汶川大地震與本課的教學目標,即認識祖國面積大結合起來,以學生熟悉的生活事件使學生獲得認識,受到教育。不僅僅認識到祖國面積大,同時感受到祖國大家庭的互相關愛,互相幫忙,從而對偉大的祖國產生親切感和熱愛之情,落實了本課的情感目標。在“鎮(zhèn)江面積與全國面積比較”的環(huán)節(jié)中,同樣貼近了學生的生活,以學生熟悉的家鄉(xiāng)為對照,極大調動了學生的興趣,獲得了十分直觀的認識。
在具體教學過程中還存在著很多不足:
1、對學生的學情不夠充分了解。
教學實施過程中,“計算路途遙遠”這一個環(huán)節(jié),涉及到兩位數(shù)相乘的數(shù)學計算。由于沒有充分思考到使用的是下冊教材,學生還沒有掌握這方面的計算潛力,課堂上出現(xiàn)了學生不會計算,胡亂猜測的現(xiàn)象。
2、學生對數(shù)據(jù)的認識不夠具體。
三年級的小學生,思維水平主要還停留在具體可感的事物上,對抽象的.數(shù)據(jù)還沒有構成清晰的認識。在計算路途的教學環(huán)節(jié),雖然學生算出了兩省之間的實際距離,但很難從多少千米的數(shù)字中認知和體驗“遠”和“大”。如果教師及時將這些數(shù)據(jù)與學生可感的事物進行比較,如:一個人每一天能夠走約30千米,從哈爾濱走到海南島約需要137天,從臺灣走到烏魯木齊大約需要150天,將近半年啊。這樣學生對“遠”和“大”的概念就會更加具體。
總而言之,上好一節(jié)課真的很難,課前雖然思考了很多,但是還有思考不全的地方。如何提高品社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將是我以后不斷探索的目標。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5
六年級學生們認為《品德與社會》學科是一門副課,沒必要認真學習,再說課文中的許多知識他們也不感興趣,還不如騰出時光學語文數(shù)學呢。聽了學生們的話,我連續(xù)幾天陷入沉思,《品德與社會》是一門很好的學科,為什么會陷入如此困境?怎樣才能使學生喜歡這門課程?經過思考與查閱資料,我認為《品德與社會》學科陷入困境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品德與社會》學科不受重視。
素質教育已經提出了多年,但在應試教育模式沒有真正改變的狀況下,社會、學校受應試教育的影響不重視這門課程而使它微乎其微。農村小學的《品德與社會》課程流于形式,成為所謂的副科,學生認為是可上可不上,可有可無的課程。
二、學生的作業(yè)多,負擔重。
教師們?yōu)榱俗寣W生考出好成績,加班加點加作業(yè),學生的作業(yè)不按時交會受到批評,他們課余時光寫不完,只能在所謂的副科上偷著寫,而比起音樂、美術、體育課來說《品德與社會》課又是他們最不感興趣的課程,于是《品德與社會》課堂成為他們偷寫語數(shù)作業(yè)的最佳選取。
三、學生對所學資料不感興趣。
有些資料與學生的生活緊密聯(lián)系,他們認為太簡單,他們在生活中就已經會了。而有些資料比如有關抗戰(zhàn)歷史、祖國建設歷史、科技發(fā)展等,農村學生們平日閱讀量小,聽的少,見得更少,這些知識離他們又太遙遠。因此,他們對《品德與社會》學科不感興趣。
四、教師的身教作用發(fā)揮不好。
有的教師對學生缺乏愛心,不尊重學生人格,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的現(xiàn)象仍有發(fā)生,降低了思品教育的'效果;小學生不能得到良好的身心輔導,其生理、心理健康不能得到應有的重視。
讓學生喜歡這門課程,我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提高認識,思想上重視《品德與社會》課《品德與社會》學科是對學生進行德育的重要工具。因此,對《品德與社會》課要提高認識,就要從思想上重視,加強《品德與社會》的教學工作,教師要時刻注意自我的言談舉止,做到“學高為師,身正為范”讓品德與社會觸及兒童的內心世界,影響他們的心靈。
二、結合實際,讓道德教育工作有特點農村的小學《品德與社會》教育應面向農村,緊密結合農村實際,突出農村特色。要利用《品德與社會》課加強愛農村、愛勞動的教育。與家長緊密配合,做到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教育。對學生的思想教育僅僅停留在說教上顯然是不行的。還需要我們教師在實際教學中,結合實際采取多種方法來教育學生樹立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
三、課堂教學,要多方位多角度地展開農村小學在《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過程中,往往均采用了單一的、古老的說教式教學模式。這種以說教為主的思想品德教育在現(xiàn)實社會面前顯得是那么的蒼白無力。要改變思想品德教育的現(xiàn)狀就要改變過去的以說教為主的教學方法?刹捎米灾魈骄糠,問題討論法,合作表演法等。
四、減輕學生的作業(yè)負擔。學生背著沉重的作業(yè)包袱怎樣能快樂健康的學習?把玩耍的時光留給學生,把學習的空間留給學生,讓學生在簡單愉快的氛圍中理解思想品德良性意識,讓學生學會做人、學會自律、學會學習、學會思考、學會樂群、學會審美、學會創(chuàng)造、學會健身、學會生活、學會勞動,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健全人格,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6
本節(jié)課我教學的內容是未來出版社《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六課《家鄉(xiāng)的方言》第一課時內容。我國由于地域遼闊,各地的方言更是豐富,它與人們的生活緊密相連。因此讓學生充分了解方言是十分重要的。本課就是從家鄉(xiāng)的方言入手,了解祖國各地的方言,了解方言在人們生活中的作用,認識方言與家鄉(xiāng)人生活的關系。
根據(jù)本教材的結構和內容分析,結合四年級學生的認知結構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情感:通過學習活動,使學生了解方言在人們生活中的應用,體味家鄉(xiāng)人對方言的情感,明確方言與家鄉(xiāng)人生活的關系。
能力:學會小組合作、調查和訪問的基本方法,并在實踐過程中學會將自己的感受用文字或其他方法表達出來。
知識:知道、了解家鄉(xiāng)方言的地域特色
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難點是:在活動中體味家鄉(xiāng)人對方言的情感,正確認識方言,學會正確的應用普通話。學會小組合作、調查的基本方法,并在實踐過程中學會將自己的感受用文字或其他方法表達出來。
本節(jié)課我能積極地與學生民主、平等對話,使學生敞開心扉,快樂學習。在小組活動時下到了每個學習小組,參與到他們的學習當中,認真了解每組的學習情況,在第一時間掌握了每組的學習進程與狀況,做到了心中有數(shù)。我這樣做,不僅能掌握第一手材料,及時處理預設之外的生成,同時也讓學生感受到:這個老師不高高在上,能夠與我們共同學習,從而能夠讓學生敢于敞開心扉說話,使他們的身心處于最佳狀態(tài),這樣就激發(fā)了他們學習這堂課內容的興趣與積極性,能夠讓他們快快樂樂學習。
不足之處:
1、最主要的是備學生不夠。教師的課前不僅要被備教材、
更重要的是備學生,了解學情。
2、本節(jié)課的主導思想是研究工作站的課題《家鄉(xiāng)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但是,在上課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有很多資源利用的不是很恰當。
比如:開課時,我使用的是我國著名小品演員郭達的.小品《換大米》進行導入、激趣。課后同工作站的老師交流,其實在這里還有更好、更貼近學生的資源,如《貓和老鼠》陜西話版,這個動畫片就深受孩子的喜愛。如果用它來導入,效果會更好。
其次,在第三個板塊“方言的應用”教學環(huán)節(jié),我采用視頻播放陜西的快板,其實這時候完全可以由學生或者教師帶領著學生現(xiàn)場來表演,學一段陜西方言,從而加深孩子的印象。
總之,關于資源的如何利用、如何處理,這一問題,我仍處于摸索階段,并不是所有的資源都能為我所用。如何讓資源最大化發(fā)揮它的作用,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7
這學期我們使用了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材《品德與社會》,通過參加聽課和評課一系列活動,使自己的教育理念發(fā)生了很大的轉變,傳統(tǒng)的課程中,課堂是教師表演的舞臺,只有教師講學生聽,沒有學生的天地,而如今課程的改革也推動了課堂教學的改革,這種一個在上,多人端坐的滿堂灌已不復存在,讓學生走進課堂,成為課堂主人,在活動中體驗,在動手操作的環(huán)境中做到師生交融,生生互動,教學活動應是一種相互交往,在教學過程中,強調師生間的動態(tài)信息。使學生在觀察,活動中得到情感的體驗,正好符合新課程中的探究思想——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體驗、探究和領悟。
課堂中的活動應是教師在指導或參與下的學生的自主活動,在活動中激發(fā)學生的情感,指導其行為,給學生更多的思考和自我感悟的空間,教師真正地成為引導者,學生成為教學過程的主體。如《自主選舉班干》這一課,我選擇了真真正正地進行一次學生自己選舉班委會的活動,教師只對選舉程序做說明和解釋,然后放手讓學生去做,讓學生懂得自己應有的權利,并學會全面、客觀地認識自己和他人。
課程改革后教學不僅僅局限于課堂內的教與學,而是體現(xiàn)在課前任務、課堂的活動、課后的延續(xù)和知識的連續(xù)這樣一個完整過程。強調學生從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入手,從班集體中的小事入手,緊抓集體中常見的不良現(xiàn)象,如在《在集體中成長》一課中,我們召開了“我的心里話”發(fā)布會,事先要求學生搜集各自的'心里話,以便于活動的順利進行,目的在于提升學生在集體中與人交流、合作的意識和能力。
《品德與社會》作為人們綜合性的學科,主要將學生置身于社會生活中,認識社會了解社會,同時形成良好的習慣品質,激發(fā)學生熱愛生活的情感。它更是讓學生走進歷史,在認識祖國輝煌歷史的基礎上,了解祖國遭受屈辱和人民頑強抗爭,進一不增進愛國主義情感。
但有的時候我還在以我的想法代替學生的思考,自己的教學思路還不夠開闊,沒有多渠道收集資料、信息,課堂上貼近學生的生活不夠。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將不斷學習,加強理論修養(yǎng),積極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真正讓學生學會生活,學會做人。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8
人教版小學品德與社會教材的最后一課是《生活在世界各地的華人》在備課環(huán)境我就在想:世界各地的華人距離學生現(xiàn)實生活實在很遠,如何讓學生通過本課學習真切地感受到海外華人對祖國母親濃烈的思鄉(xiāng)情結和真摯的愛國之心。幫助學生了解海外華人華僑身在他鄉(xiāng),在為所在國家作貢獻的同時卻有著割不斷的祖國情結,與華人華僑體會同是炎黃子孫濃濃的愛國情懷,感受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和巨大影響。這是本節(jié)課的重難點,如何來突破呢?
我首先想到的是以一首張明敏的《我的中國心》來突破,教師先創(chuàng)設一個輕松和協(xié)的氣氛,在此環(huán)境下,引導學生傾聽海外華人的心聲播放張明敏的心聲,從而使學生盡快進入情境,產生情感共鳴。然后我又想到通過讓學生搜集一些表達海外赤子濃濃愛國情的具體事例和一些感人的圖片使學生感受到海外華人那種強烈的愛國之情,從中使學生受到愛國主義教育。
于是我讓孩子們以小組為單位,搜集事例并合作研究自己的匯報形式,然后在課堂上展示。這樣設計的目的.,是為了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真正參與教學,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過程中體會感悟愛國情懷。
在課結束前,讓學生與海外華人真心對話,延伸愛國情感,并以我們的《大中國》結束教學,使學生意猶未盡,回味無窮。就在這個檔口我給學生留了一個以“龍的傳人”主題延伸活動,讓孩子們在課下通過展示海外華人對世界的貢獻,展示學生課外收集大量的資料加以說明、評選的結果,意在既深入完成了本節(jié)課的學習,又拓展了社會課堂空間,延伸到課外,鍛煉了學生收集資料、獲取和整理信息的能力,真正達到了開設品德與社會課的目的。
這節(jié)課的教學,很好地給孩子們進行了愛國主義教育,相信在他們有效的心里,會留下“愛國”的印記,雖然課下的活動不是很盡如人意,我也要堅持去做。我想,引導孩子們參與的過程很重要,只要參與,只要經歷,孩子們就會有收獲。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9
各位領導和老師:
大家好!剛才我執(zhí)教《馬路不是游戲場》一課。
教學目標是:
1、認識交通標識,了解基本的交通法規(guī)和常識,養(yǎng)成自覺遵守交通規(guī)則的好習慣,并且懂得自我保護。
2、通過學生結合生活實際,交流探討本地交通現(xiàn)狀,知道有關交通法規(guī)和常識,初步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通過交流、分析研究及原因,初步懂得交通法規(guī)對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教育學生珍愛生命,熱愛生活。
為了較好地完成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我充分利用多媒體、卡片、規(guī)范的板書等多種物質化教學手段,以及較為恰當?shù)慕虒W策略與方法,形象生動的教學語言、肢體語言、情感語言等非物質化教學手段,把生澀懵懂的交通知識融入到一個個相互關聯(lián)的學習情景之中。例如,為了讓學生從思想上認識到遵守交通規(guī)則的重要性,我設計了觀看錄象片,談來自身邊的,并出示了一組數(shù)據(jù)調查表,通過這樣幾個環(huán)節(jié),讓學生深刻了解到給我們的家庭和社會都帶來了巨大的危害。為了讓學生認識交通標識,了解基本的交通法規(guī)和常識,我設計了行為情景圖片辨析,說交通標志,認交通標志等一系列活動。各活動之間環(huán)環(huán)相扣,層層遞進我覺得基本上完成了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
不足之處:
由于本人教齡短,教學經驗不豐富,駕馭課堂能力還有待提高。另外,因為有些環(huán)節(jié)之間不夠緊湊,在時間分配上不夠均衡,最后延時了,耽誤了大家的寶貴時間,敬請原諒。
課堂上肯定還有很多不足,請各位^領`導和同行批評指正。謝謝!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10
《品德與社會》這門課程非常貼近小學生的生活,是培養(yǎng)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生活、學會生存能力的課程,生活性是《品德與社會》課程的顯著特點之一。因此我們品德課教師要面向學生的生活世界和社會實踐,教學活動必須尊重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在我們的課堂中,可以把生活中的知識有意識的滲透其中,讓學生感受生活與學科知識的有效結合,課堂上,我讓學生們充分利用教材,在自讀自悟的基礎上了解了通信的方式和分類以后,我在“聯(lián)系生活、選擇通信”中安排了一個交流活動:
1、在虎年元旦和春節(jié)之時,你和你的爸爸媽媽用什么方式給誰表達了自己的新年祝福呢?
2、舉例說一說,你或你的家人曾經用過哪一種通信方式,給你們的生活帶來了哪些方便?學生在小組交流的基礎上,選派代表在全班同學面前交流了事先調查的內容。因為有課前的調查活動鋪墊,介紹的.是自己和家人生活中真事,學生介紹起來能娓娓道來,如數(shù)家珍。這樣的教學活動設計與選擇來源于學生的真實生活,看得見、摸得著、學得到,觸及學生的真情實感,有利于引導學生不斷深入地觀察和體驗真實的生活,積極、主動地參與各種活動,在實際活動中體驗、發(fā)現(xiàn),并綜合運用各種知識去解釋。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11
本課程是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設置的一門新課程。它的設置反映了加強和改革德育課程的時代要求,也順應了課程綜合化的時代潮流。這門新課從內容到方法都不同于以往的《思想品德》課或《社會》課。為了上好這門課,我認真學習了《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并遵照課標的指引切切實實把每個目標落到實處,F(xiàn)就對這學期《品德與社會》的教學工作進行總結。
一、明確課程性質,全面把握課程目標
本課程將“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fā)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定為總目標,實現(xiàn)情感、態(tài)度、行為習慣、知識技能培養(yǎng)的內在統(tǒng)一,尤其關注正確態(tài)度、價值觀的形成和行為規(guī)范的養(yǎng)成,使學生既學會做事,更學會做人,在做事中學做人,在做人的指導下學做事。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能全面把握目標,通過多種教學活動,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形成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適應和參與社會的能力,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從而整體地實現(xiàn)課程目標: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會做人。
二、讓品德教育回歸生活,突出課程的經驗性。
道德不是抽象的概念,它存在于生活之中,由于社會生活中處理人們相互關系的需要才產生道德。同時,社會常識和參與社會、適應社會的能力也只有在社會生活中獲得。兒童的現(xiàn)實生活對其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fā)展具有特殊的價值,兒時的生活經驗會給人的一生帶來深遠的影響。因此,我們在上課時都特別關注兒童的現(xiàn)實生活,教育的內容和形式都以貼近兒童生活,反映兒童需要為根本。讓兒童從自己的世界出發(fā),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感受社會生活的美好,懂得社會生活的.規(guī)范,掌握參與社會生活的知識和能力。
三、追求教學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礎
新的教學目標觀告訴我們,培養(yǎng)一個人的品德不在于告訴他遵守多少道德規(guī)范、規(guī)則,最根本的是要讓學生通過這些社會知識、規(guī)范和準則形成一定的、基本的待人做事的觀念和態(tài)度,以及思考問題的取向,如換位觀(假如我是你,假如你是我)、雙贏觀(大家好,才是真的好)、依存觀(我離不開你,你也離不開我)、分享觀(有福同享福更增,有難同當難減少)等等。這些都是一個具有共生性特點的現(xiàn)代人必須具有的基本觀點、基本態(tài)度,是他能夠融入社會,立足社會,并能在社會生活中不斷獲得發(fā)展的必要條件。因此,我們在教學中有機地結合校本教材《理解與寬容》《感激與欣賞》,對學生進行教育,使學生帶著問題走出課堂,走進社會,真正學會生活、感悟生活。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12
《我們的班級》是第三單元《我是班級的主人》的第一課。本課教學總目標為讓學生知道班級與個人的關系,懂得班集體離不開個人,一個集體是由每一個個體所組成,正是由于個體的貢獻,才使得集體光彩奪目;同時,個體也離不開班集體,我們每一個人都從班集體中獲得了知識和快樂。培養(yǎng)學生的主人翁意識,讓學生知道自己是班級的一員,熱愛班集體,積極參加班集體活動,愿意為班集體做貢獻。本課共有我們長在同一顆樹上,咱們這顆樹長得怎樣,我在班級中的“特殊貢獻”三個版塊構成,共分三個課時完成。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第一版塊“我們長在同一棵樹上”。
1.科學整合重組教材,提高教育的針對性。
品德與社會課程教科書為教師結合教學實際,創(chuàng)造和開發(fā)課程留有一定的空間,是教師設計、組織活動,引導兒童通過自己的活動去獲得知識的一種資源。在進行教學活動中,根據(jù)實際情況,根據(jù)教學需要,對教材進行補充,進行再創(chuàng)造,從而提高教育的針對性。
2.創(chuàng)設情境,重視情感的陶冶。
本節(jié)課注重培養(yǎng)兒童積極健康的生活態(tài)度和生活情感,重視實際生活中現(xiàn)實性的、情景性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通過多種教學手段創(chuàng)設情境,加深學生對班級的了解和對班級深深的愛。
3.體現(xiàn)參與性,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品德與社會》教材作為一門思想教育意義的綜合性課程,其教育效果如何,學生的參與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本節(jié)課通過詩朗誦、音樂、游戲、共貼“班級樹”等活動,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在這種積極參與有意義的、真實的活動過程加深對班級的了解,認識個人和集體的關系。
根據(jù)新課程標準和本課總體教學目標,特設定第一課時目標如下:
4.通過詩朗誦、音樂、游戲、共貼“班級樹”等活動,讓學生認識同學,了解班集體的含義,并認識到個人和集體的關系。在學習和活動中,激發(fā)學生熱愛班集體的熱情,加深個人與集體的感情。
讓在活動中認識同學,了解班集體的含義,認識集體和個人的關系。
5.合作交流,領悟深化。
第一步:讓學生觀看小品《散學之后》內容放學后,學生紛紛背著書包離開教室。但是教室是一.片狼藉。學生的課桌上抽屜中書桌下,一片片的紙屑雜物,凌亂不堪。有的學生還振振有詞:“不是有值日生嗎?又不是我丟的?”(這一內容是根據(jù)學生實際補的。)第二步:出示孫小皖同學的一段話,引導學生辨析對錯,并說出理由。第三步:接著引導學生思考:班級是什么?我是什么?(用一個形象的`比喻形容。)然后讓學生分小組展示對班級與個人的形象比喻。第四步:引導學生以自己的手掌形狀制作“名字樹葉”(上面寫清姓名、年齡、愛好、特長等),然后讓學生把“名字樹葉”貼到“集體大樹”上。同時播放背景音樂《同桌的你》。第五步:引導學生課堂朗誦表演:《我是——》
6.主題拓展,延伸導行。
首先讓學生聽詩朗誦《我們的班集體》,接著播放電視采訪《班級給予了我什么》,然后引導學生回顧自己的班集體,想想自己從班集體中得到什么。(思考:我從集體生活中得到了——;我從集體生活中懂得了——;我從集體生活中——。)再集體交流自己在班集體中的收獲。最后讓每個學生對班集體說一舉自己最想說的話,同時播放背景音樂《相親相愛的一家人》
7.課堂總結,布置作業(yè)。
總結:教師提煉學生對班集體說的一句話作為整節(jié)課的結束語。思考:我們的班集體哪些做法值得繼續(xù)保留,哪些做法做法需要改進?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13
《糧食是個寶》這一課的教學目的是讓學生們了解糧食,知道糧食來之不易,知道糧食與生活密切相關、缺其不可,從而讓孩子們懂得珍惜糧食的道理,并能從自我做起。
所以我在設計本課時,把本課分成了四大部分進行:
一、在上課伊始我用介紹好朋友的形式向學生們展示了四個糧食的圖片,并展開提問使學生們充分認識他們。此環(huán)節(jié)孩子們積極性很高,但說得不太全面,而我對其牽引不夠,有很多常見食品沒有說出來。
二、我用小童話的形式引出了第二個環(huán)節(jié)“饅頭的誕生”,并用饅頭的口氣采用請小朋友作旅行的方式配合課件圖片向學生們介紹了饅頭的誕生過程。此環(huán)節(jié)形象生動有趣很受學生的歡迎,但課后經過其他老師的點評和自己的'反思覺得此處處理得過于簡單,孩子們沒能很深刻的體會到糧食的來之不易,F(xiàn)在我想如果在介紹饅頭誕生的某一個環(huán)節(jié)是讓孩子們說一說自己的父母是怎么做的,因我我們是農村小學,對于種麥子并不陌生,孩子們可以說出父母的勞動過程,能更深刻的體會到糧食的來之不易。
三、在第三環(huán)節(jié)感受糧食的重要的環(huán)節(jié),我是以課件圖片的形式向同學們展示了世界各地區(qū)人們受災的情形。但是并沒有達到我預期的目的,對于糧食不可缺少之一主題口的不緊密。我想如果創(chuàng)設一個假設的情境,逐天深入的讓孩子們想象沒有糧食會怎樣,效果也許會更好一些。
四、在以上三個環(huán)節(jié)之后我安排了“議一議”,出示了課本上的練習圖片,讓孩子們自由表達自己的見解“他們在干什么?他們做得對不對?你是怎樣想的?”。在此環(huán)節(jié)積極性很高,回答問題很積極踴躍。但是,孩子們的表達能力很差,普通話也不太好。另外,對學生的回答作為教師的我指導和牽引得不夠,另外,此環(huán)節(jié)用時太長,當然這主要是前兩個環(huán)節(jié)設計的不太完美,很快就結束,所以我在最后環(huán)節(jié)多拖延了一些時間。
從上課的總體說我感覺我的優(yōu)點是創(chuàng)新性強,利用二年級孩子的童心特點設計了童話的表達方式一下子就吸引住了學生,激發(fā)了他們課堂的積極性。而主要的不足就是在整體設計上重點突出的不夠,致使學生最后思想的生成不深刻;另外我在課堂上的掌控能力不太好,對學生回答問題的反饋解決的不及時準確。
通過自己的多次備課,課堂教學,及課后老師們的點評,我發(fā)現(xiàn)了自己的很多不足,也學到了很多東西,我想一節(jié)不太成功的課也許更能促使我們走向成功,它就是我成長的階梯。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14
這節(jié)課通過介紹祖國--些不同區(qū)域人們住房的特點,讓學生了解不同的人們住房與當?shù)刈匀画h(huán)境、自然條件的關系。感受我國勞動人民的智慧與才能,培養(yǎng)熱愛祖國的情感。我在教學時,首先從學生的生活入手,讓學生通過觀察和對比,體會與自己家鄉(xiāng)自然環(huán)境的異同。既引導學生回顧前面的學習內容,又為后面的學習做好鋪墊。接著我從教材圖片導入,介紹住房的起源。在通過圖文對照、學生介紹等形式,讓學生結合自己的體驗,說說某種住房的建筑特色及地域等。一方面是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因起他們的情感共鳴,另一方面是把區(qū)域的`差異具體化、形象化,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親身體驗,積極參與到學習中來。效果不錯。這節(jié)課的不足之處是有的學生參與不夠積極。對少數(shù)學生要降低學習難度。加強教師的引導。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15
《品德與社會》的教科書內容的設計不局限于課堂內的教學活動,而是體現(xiàn)課前、課中、課后,校內外連續(xù)、完整的活動過程,教學反思之十一。研討問題的提出,不追求固定的、統(tǒng)一的結論,而是為學生留有更多的選擇和創(chuàng)造空間。教學內容的選取,在完整、準確體現(xiàn)課程標準要求的前提下,適當拓展,以使學生在某一主題學習中,能多角度地獲得更深刻的生活和情感體驗,或者在現(xiàn)有生活范圍內,能有一個更開闊的視野。所以在“聯(lián)合國”一課教學中,我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靈活處理教材,聯(lián)系學生已有經驗和學習經歷,充分發(fā)揮學生的積極性,引導學生深入探究問題,廣泛整理各方面的資源,合理運用在教學活動中,重視將教學延伸到課堂之外的學生生活中,學生對聯(lián)合國這個國際組織產生深刻的印象,對中國的維和部隊取得了成就有了更深的認識,對和平與安全產生強烈的念想。以下幾點是教學本課的反思:
一、讓《品德與生活》與社會生活聯(lián)系起來
在德育課程形態(tài)回歸生活,促進學生道德主體性的發(fā)展是小學德育課程改革與創(chuàng)新的一個具體體現(xiàn)。所以,在教學中要與生活實踐相結合顯得尤為重要,以兒童原有生活經驗為生長點,以實踐活動為依托,以回歸生活為最終目的,讓我們的教育面向全體學生,面向學生的終生發(fā)展。在課前我讓學生通過搜查有關戰(zhàn)爭和聯(lián)合國的資料,在課堂上我讓學生談談社會上不安全的現(xiàn)象,也讓學生寫寫今后面對不安全的現(xiàn)象怎么辦,這樣吧課文與社會生活上聯(lián)系起來,讓學生明白《品德與生活》與社會生活是緊密相連的,《品德與生活》就是在記載在我們身邊的.事,把學到的知識也運用到生活當中。
二、潛序漸進,清晰、完整的教學思路
本課教學主題是關于“和平與安全”,為了突顯主題,讓學生對和平與安全產生強烈的念想,我從戰(zhàn)爭的話題入手,談談戰(zhàn)爭對人類帶來的災難,無形中讓學生在情感上產生對戰(zhàn)爭的痛恨,對和平的向往。接著從聯(lián)合國說起,讓學生通過搜索有關聯(lián)合國的資料,體會聯(lián)合國組織的規(guī)模之大,跨越國家之多,跨越地域之廣,影響力之遠;了解聯(lián)合國的宗旨和原則是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讓學生了解《聯(lián)合國憲,章》的內容,明確聯(lián)合國的權力和義務,教學反思《教學反思之十一》。再談談聯(lián)合國的維和部隊莊嚴肅穆和發(fā)揮的作用,在此之上了解中國參加國際維和部隊的杰出成就,讓學生對維和部隊有了更深的認識,對維和部隊的光榮使命和至上榮譽產生敬畏之情。最后,談談身邊不安全的現(xiàn)象,明確雖然生活在沒有戰(zhàn)爭的社會但也受到不安全的威脅,如食品衛(wèi)生安全、交通安全、疾病健康的安全等等,從而讓學生產生消除安全隱患的意識,從自己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給學生思想行為上得熏陶。整個教學環(huán)節(jié)潛序漸進,層層遞進,突破教學重點難點,突顯教學主題達到教學目的。
三、利用多媒體資源,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基于六年級的學生對于社會生活尤其是世界大事的了解很少,盡管在上個學期已經學習了聯(lián)合國的相關內容,但是經歷了一個寒假,很多已經淡忘。如果在課堂僅僅靠口頭的語言描述,學生很難集中注意力。所以,在課前我讓學生們搜查有關聯(lián)合國、維和部隊的資料,在課堂上播放有關維和部隊的視頻,讓學生充分了解聯(lián)合國,了解維和部隊的資料,對和平產生新的共鳴,讓課堂更富表現(xiàn)力和感染力,達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四、課堂上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fā)揮小組合作學習的作用。
1.在課堂上,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學生看教材,并用鉛筆進行勾畫,這樣給予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整理課前收集的資料,為小組交流做準備。
2.小組合作形式能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表現(xiàn)自我的機會,促使學生的思維向更高的層次延伸。因此在教學本課是我多次采用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首先在課前以小組的形式搜查有關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資料,搜查有關聯(lián)合國的資料。在課堂上也采用小組合作的精神,讓他們小組交流搜集的資料,小組交流學習課文內容后的收獲等。如此給每個學生表現(xiàn)的機會,可以讓學生們充分的展示自我,做到人人都發(fā)言,人人都參與,增強學習自信心,提高學習的興趣、積極性。
五、關注學生的活動,熏陶學生的思想行為。
在教學前對文本我進行深入研究和學習,在教學中圍繞教學目標做有意義的拓展,善于啟發(fā)學生提出自己的問題并且解決問題。例如:開課學生首先交流自己已經了解的關于聯(lián)合國的知識,接著就提出了自己的問題“聯(lián)合國的原則是什么?”“聯(lián)合國是有哪些國家組成的?”“聯(lián)合國有哪些維護人類和平的行動?”等。學生帶著問題看書自學教材和收集到的資料,探討并解決問題。我還根據(jù)學生提出的問題,適時引導講解。
隨著教學環(huán)節(jié)的推動,從了解聯(lián)合國的宗旨原則到了解維和部隊發(fā)揮的作用,產生對和平的向往,再談談社會的不安全現(xiàn)象,讓學生產生對安全的渴望,在此基礎上面對不安全的現(xiàn)象,讓學生寫寫希望身邊的人怎么做,自己又決定怎么做?無形中在熏陶學生的思想,也規(guī)范今后的行為,這也是《品德與生活》課程與其它課程不同的之處。最后,全班起立攜手呼喊:攜起手來,為了和平與安全!為了和平與安全,攜起手來!讓學生為和平與安全邁出第一步,給學生行為行動的鼓勵,又突顯本課教學主題。
課堂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在教學處理也有一些不足之處,真因為遺憾才讓自己一次次進步,因為遺憾才能更完善自我,因為遺憾在教學之路上才能走得更高更遠!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02-02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02-02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14篇02-04
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04-05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15篇02-02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15篇)02-02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14篇02-04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精選15篇)02-09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合集15篇02-02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匯編15篇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