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的朋友在线观看,美国毛片免费看,337p日本在线,亚洲女人日B

杠桿的科學教學反思

時間:2023-06-21 18:21:35 教學反思 我要投稿

杠桿的科學教學反思14篇

  作為一位優(yōu)秀的老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教學,通過教學反思能很快的發(fā)現(xiàn)自己的講課缺點,教學反思我們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杠桿的科學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杠桿的科學教學反思14篇

杠桿的科學教學反思1

  今天下午的自習課,決定在六(2)班上新課《杠桿的科學》。由于昨天在六(1)班上課比較成功,所以對今天的課信心滿滿,讓學生拿走實驗器材就去上了。

  第一步,認識杠桿和杠桿上的三個點,抽了不愛發(fā)言的學生到大屏幕前,就上面的蹺蹺板、天平、鉗子、剪刀找三點,完成不錯。對于正常使用情況下不是杠桿的搟面杖和錐子也進行了分析——找不到支點,所以不是杠桿,大家學得也不錯。

  第二步,研究杠桿的秘密。為了讓同學們收集數(shù)據(jù)的時候能有規(guī)律,我先進行了示范,選定左邊第二格,作為固定的阻力點,分別在上面掛一個、兩個鉤碼,看右邊第幾格掛幾個時杠桿平衡,根據(jù)學生的回答,我們進行了嘗試,成功后列出數(shù)據(jù),讓大家看我記錄的方法。接下來就是學生動手的時候了。我在教室里巡視,這個組看看,那個組看看,發(fā)現(xiàn)沒有章法的就指導一下。可是這一看不得了,二十分鐘過去了,有的組只列出三四組數(shù)據(jù),稍一仔細看,發(fā)現(xiàn)有的數(shù)據(jù)根本就不對。一共十五行呢,這要到什么時候才能測完?放學鈴響了,我等不及了,就讓大家看著我在黑板上寫的數(shù)據(jù)進行指導,得出左邊鉤碼數(shù)乘以格數(shù)等于右邊鉤碼數(shù)乘以格數(shù),然后讓大家加快速度繼續(xù)測。我繼續(xù)巡視,發(fā)現(xiàn)有的組把原來的數(shù)據(jù)全擦了,有的組組長和組員爭執(zhí),有的組里一部分人在測,一部分人在打鬧或者趴在那不動。這哪是科學實驗課?于是,我叫停了測試,讓大家就我在黑板上寫的數(shù)據(jù)分析,生拉硬拽著總結(jié)了杠桿省力或不省力的規(guī)律,讓大家放了學。

  放學后,我的心情沮喪到了極點,費了這么大的勁,用了這么多的時間,連想要的基本效果也沒達到,原因到底在哪呢?我在懊惱中反思著。

  首先,天時不對,上這節(jié)課時已經(jīng)是自習了,而且學生二節(jié)課后沒下課休息,直接上的自習課,還學的'是新課。

  其次,地利不利,窗外面有一個辦喪事的,鞭炮聲、音樂聲,念詞的聲音那么響,直接傳到了教室里,學生難免分心?茖W探究課,分了心怎么行?

  第三,人和不和。作為教師,我沒有考慮到以上具體情況,只認為自己準備好了,就能去上課了;在1班上好了,就能在2班上好。作為學生……算了,他們畢竟是學生,還處在可塑階段,如果說學習習慣有待養(yǎng)成,或者合作狀態(tài)有待磨合,那也首先是我這個教師該考慮的問題。也許,這個班就是鍛煉我的一個班呢!抱怨沒用!

  接下來,想想補救措施。下節(jié)課上,

  1、復習杠桿有三個點。

  2、說說杠桿處在平衡狀態(tài)時的意義(可以清楚地看到哪邊力大)。

  3、掛鉤碼,讓學生嘗試利用乘法口訣使杠桿平衡。

  4、觀察杠桿省力時用力點到支點的距離和阻力點到支點的距離,進行作比較,看能發(fā)現(xiàn)什么共同點;依次找出費力和不省力也不費力時的共同點。完成這四步,學生難道還不會?那就得讓會的去教不會的了。

杠桿的科學教學反思2

  本課教學,是在上節(jié)課通過杠桿尺的研究得出杠桿如何省力、費力、不省力也不費力的前提下,探究生活中的各類杠桿類工具。對于此課教學,簡單枯燥的說教起不了多大效果,我盡可能多的通過實物,通過學生的動手操作激發(fā)學習興趣,在游戲玩樂中體會科學的奧秘,掌握相應的科學知識。

  如何區(qū)分杠桿是省力、費力、不省力也不費力,我先告訴學生兩步驟,1、先找到杠桿類工具的支點、用力點、阻力點;2、分析三個點之間的位置關系,依據(jù)杠桿尺實驗的結(jié)論來區(qū)分。對于小撬棍撬開油漆桶蓋、長夾子夾遠處文具袋、開瓶器開啤酒瓶三個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進行分析,前兩項較易掌握,但是用開瓶器開酒瓶蓋不少學生找不準阻力點和支點,我這里用大量時間加以引導分析,強調(diào)支點的位置和重要性。

  生活中更多的杠桿類工具的分析,我準備了大量的實物,當學生不甚明了時,通過我的操作使用演示,親眼看到了工作過程,學生就較易發(fā)現(xiàn)三個點,分析三個點的關系,從而能方便的區(qū)分是何種杠桿的應用。對于剪刀,我進行了補充,一是不同用處的剪刀,其阻力臂和用力臂的長短是不同的,如理發(fā)剪、縫紉剪、園林剪、手工剪等;二是對于同一把剪刀,使用方法不同,其省力或費力情況也是不同的。對于費力的鑷子和筷子這兩種杠桿類工具,利用生活中在面包店買面包的親身經(jīng)歷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要設計成費力的?”讓學生明白費力杠桿也有好處,節(jié)約距離、衛(wèi)生、方便。

  在課中我采用了合作學習的方式,合作學習是新課程倡導的學習方式,而小組合作學習是課堂教學中一種常見的形式。在本課教學,我要求學生以積極的.態(tài)度去合作完成教材中要求的兩組實驗。學生對實驗內(nèi)容興趣濃厚,探究過程中也非常的積極與配合。

  本課我還采用了畫圖表示的方法,自己感覺還不錯,用圖示直觀,可以讓學生可以一目了然,容易讓學生在雜亂的實驗數(shù)據(jù)中進行歸類,從而找到規(guī)律認識到杠桿在什么情況下可以省力。

  對于“小桿秤的研究”,我另外專設了一節(jié)課來開展相應活動。因為如果在同一堂課內(nèi)完成,時間很緊,頂多就布置學生課后去制作,而學生在課外制作,沒有鉤碼類合適的稱量工具,對于刻度的劃分,有一定困難,也不便開展評價。因此,我先先通知準備相應的材料和工具,然后安排一節(jié)課時間用于制作、交流、評比,并能較好地探討“提繩的位置對秤的使用有什么影響?”“秤砣的輕重對秤的使用有什么影響?”兩個問題,作為對杠桿類工具探究的一個小結(jié)。

杠桿的科學教學反思3

  本節(jié)課的設計主要是圍繞著科學探究進行的。由于日常生活中的杠桿現(xiàn)象學生都非常熟悉,因此,我在本節(jié)課教學中并沒有花大量時間進行詳細分析杠桿的基本概念,尤其是對力臂的畫法并未加強訓練,而是將重點放在學生進行科學探究,得出杠桿的平衡條件上。在整個教學過程當中,我始終是把學生放在一個學習的主體地位,而教師只是引領著學生進行研究的一個主導地位。

  現(xiàn)在的教學,不能像傳授知識一樣直接“教”給學生,而是要更多的創(chuàng)設機會,通過參與活動,讓學生親身體會到一個完整的探究過程——從提出疑問到自主討論再到作出猜想然后實驗驗證以至最后的得出結(jié)論。并在教學中鼓勵學生大膽猜想,對一個問題的結(jié)果作多種假設和預測。不再拘泥于某個特定的結(jié)論,要給學生充分的空間來發(fā)揮自己的才能。我在教學中充當?shù)氖墙M織者、共同討論者的角色,在實驗中充分體現(xiàn)了學生主體地位,發(fā)揮了學生積極主動性,有效地利用了學生的'探究能力,使實驗得到了較為滿意的結(jié)果與正確的結(jié)論。不過在對平衡架進行研究的時候,還可以大膽的突破教材原有的框框。讓他們嘗試在多個(兩個以上)的掛鉤上掛鉤碼,能否使杠桿平衡,結(jié)果又會如何?滿足什么關系?另外,在教學中也存在一些不足,由于受時間限制,實驗探究2,沒辦法讓每一組都能進行探究,需在下一課時,讓學生繼續(xù)探究。在對杠桿的力臂理解和作圖上花的時間較少,還得以加強練習的方式來鞏固和理解。

  總之,本節(jié)課我是充分運用生活中的事例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體現(xiàn)從生活走向物理新課程的理念,使物理貼近學生生活。同時又通過列舉利用杠桿知識解決生活問題的實例,使學生認識到生活中處處有物理,使課堂與社會融為一體,充分體現(xiàn)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理念,F(xiàn)再則就是通過學生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的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實踐能力,創(chuàng)新意識,體現(xiàn)了注重科學探究的課程理念。

杠桿的科學教學反思4

  第一單元

  1、《杠桿的科學》

  本學期新接手的這5個班級,由于上學期測評成績很不理想,所以在經(jīng)過了兩堂課的課前交流后,決定從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及觀察習慣入手安排教學,例如在本課的教學中,首先,因為杠桿的發(fā)明者是阿基米德,有必要在課堂上簡單提一提阿基米德這個人物和他的故事,利用他要撬動地球的“大話”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這一課教學的重點在于杠桿上的三個位置的教學,分析這三個點的位置關系,結(jié)合平時學生自己的感受和體驗,讓孩子先自我分析一下,分別將用力點放在杠桿前后不同的幾個位置,那我們的用力情況會費力一點還是省力一點。如此讓學生有一個初步的力的體驗過程,在這同時也分析一下用力點離支點的距離關系是近了還是遠了。這樣的分析有助于學生理解省力杠桿和費力杠桿的那些距離關系。

  等弄清楚這些關系之后再讓學生在杠桿尺上掛一個省力杠桿和一個費力杠桿。把全班同學的省力杠桿拿出來分析一下是不是這樣的情況,再把全班同學掛的費力杠桿拿出來分析一下是不是費力杠桿。最后總結(jié)科學概念。這一環(huán)節(jié)讓全班同學共同完成表格,相當于把每位同學自己掛的鉤碼平衡狀態(tài)的情況讓大家一起來記錄,并分析,然后讓學生自己再體驗掛不同省力情況的鉤碼。這樣的操作時間上會比較節(jié)約,匯報的時候大家都能看到同類型的情況,有助學生仔細分辨。

  嘗試的發(fā)現(xiàn):第一個班是讓學生隨意掛一個平衡杠桿,然后分析自己的杠桿是屬于費力的還是省力的,這樣的教學有阻礙教學概念的混淆,難以達成教學目標,所以,從第二個班起我改為讓學生先分析省力杠桿的情況和費力杠桿的情況,然后再來掛杠桿尺上的鉤碼。

  2、《杠桿》教學反思

  本節(jié)課的主要知識目標是讓學生認識杠桿,了解杠桿的作用及其在生產(chǎn)生活中的確應用。

  在杠桿應用的探索這部分,教學參考中有兩種方案:一是通過實驗,不改變重點到支點距離和物重,只改變力點到支點的距離,判斷拉力的大小,從而判斷是否省力,學生也能很容易看出兩個距離的大小關系,但是這樣學生參與的很少;二是像課本那樣不給任何數(shù)據(jù),學生自己填,又感覺太難,學生會無從下手。所以我選擇了第二種情況,出示多種數(shù)據(jù),讓學生歸納總結(jié),通過課堂實踐,發(fā)現(xiàn)還是沒有找準學生的位置,致使這個環(huán)節(jié)實驗速度緩慢,時間被耽誤了,草草結(jié)束,學生還不是很理解。通過本節(jié)課的教學給我的最大的感觸是上課時教師一定要有時間觀念,要隨時根據(jù)課堂的實際情況改變教學方案,使課堂變的靈活,本節(jié)課最大的缺陷就在于我沒有根據(jù)實際情況做適當?shù)恼{(diào)整,在應用的探索部分可以通過一個小游戲讓學生用直尺撬本子先感受一下何為省力何為費力,再進行實驗探索,效果會更好,考慮的也不夠全面。還有就是在教學過程中還忽略了學具的使用,這就是我對本節(jié)課的自我評價與反思。

  3、《杠桿類工具的研究》

  本課教學的難點在于不規(guī)則的杠桿工具研究,關鍵要讓學生體驗典型幾種杠桿的情況。經(jīng)過我的課堂教學感受除了讓學生動手體驗,更要用視頻播放來分析

  杠桿的三個點會更好,原因:第一,學生自己在操作的時候,自己雖有體驗,但有時自己不太容易找到在做這些動作的時候直觀的一種感受。第二,其余同學在做這個動作的時候,學生一般不去注意。所以,我覺得不僅要讓學生感受,還要讓學生看視頻,這個視頻當然是重復做開瓶或者撬開奶粉罐的動作。

  杠桿類的工具的尋找在書本上有10個例子,這些例子有些比較簡單,有些比較難,對于像切紙刀、筷子、核桃夾、訂書機這些要做具體的分析。

  本課的拓展知識點就是費力杠桿作用,生活中有省力杠桿,為什么還要造一些費力杠桿呢?這一點的分析對于學生深入杠桿概念很有好處,有效提高學生的知識范疇。

  4、《輪軸的秘密》

  本課教學“輪軸”的秘密,對學生而言,輪軸雖是一個新的簡單機械知識,但生活中的應用卻相當廣泛,在教學中,要努力喚起學生的潛意識,當他學完這課后,他會恍然大悟:“哦,原來是這個道理啊!”,并會去關注生活中更多蘊含著科學道理的事物和現(xiàn)象。

  為了讓學生能有切身體會,我為每個小組準備了一個水龍頭和一把螺絲刀。水龍頭是去五金店里借的,學校可沒有,最好找那種“輪”可以卸下的水龍頭,這樣可以讓學生體會一下,在軸上用力扭水龍頭那費力的感覺,就對“輪上用力可以省力”有更深的印象了。

  最后,讓學生例舉生活中應用了輪軸的現(xiàn)象,學生能說出很多很多,除了書中五種,還提到了:自行車的龍頭、鑰匙、電扇開關等等,開紅酒的開瓶器等等。充分體會到了生活中的機械應用無處不在,機械的應用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

  本課教學,也更使我感覺到科學課的材料準備很重要,課前教師自己的操作體會很重要。如果沒有這些準備,上課時就要事倍功半,就要出洋相。

  5、《定滑輪和動滑輪》

  這一課的教學目標相對比較簡單,課堂中著重讓學生理解了定滑輪和動滑輪的概念,這是上好這節(jié)課的關鍵,否則學生會把定滑輪和動滑輪相互混淆。

  通過實驗學生很容易得出相關的結(jié)論,定滑輪和動滑輪的省力情況學生能從實驗數(shù)據(jù)中很快就發(fā)現(xiàn),只是這里教師要提醒孩子去分析用力的方向與物體移動的方向之間的關系,從而更明了改變力的方向問題。學生在寫結(jié)論的過程中有一小部分學生喜歡把“改變用力的方向”簡寫成“改變方向”雖然只相差幾個字,但這幾個字在這句話里的含量還是很高的,教師在上課的過程中最后要強調(diào)這點。

  從課的深度來看,本課挖深一層就可以從杠桿的原理來分析定滑輪和動滑輪的省力情況,這讓學生在理解滑輪的概念的時候又增加印象了。

  6、《滑輪組》

  滑輪組一課的教學我在課堂上還是有所欠缺,唯一的遺憾是實驗材料不夠,沒能做多組滑輪組提升重物的實驗。

  如果放棄了多組滑輪組的實驗操作,那勢必有更多的時間來進行一組滑輪組提升重物的實驗操作。根據(jù)實驗盒內(nèi)的材料要裝一個滑輪組是能完成,但是跟書本上的裝置略有一點不一樣,為了看看檢測學生的能力,我讓學生自己看著書本

  上的裝置,然后從實驗盒內(nèi)選取相應的材料來進行操作,通過課堂實踐有一半的學生能完成這個裝置,這一過程花費的時間稍長一些,近10分鐘,但我覺得培養(yǎng)孩子的動手能力還是有所提高的。

  7、《斜面的作用》

  斜面的作用一課的實驗不難,根據(jù)六年級孩子的水平應該可以很輕松通過自己設計實驗計劃并完成實驗。

  我在選擇材料上得到集體備課時大家的建議,最后選擇用塑料盒加鉤碼當做重物來進行實驗,斜面則采用《光學實驗盒》的盒蓋當做斜面。選擇材料的意圖:第一,選擇斜面與重物之間的摩擦力要盡量縮小。第二,重物方便直接提升和加鉤碼。第三,大小要適宜。材料的選擇跟實驗的成功以及上課時的效率有很大的關系,通過實踐,這樣的材料有助于課堂效率的提高。

  對于這一課的教學目標的制定,我有自己的想法:除了研究斜面的作用和坡度大小與拉力之間的關系外,我還重點設定讓學生理解到達同一高度,選擇不同斜面坡度的方法,分析選擇不同坡度的理由是什么,從而進一步學習坡度大與坡度小的利弊關系,這跟生活實際是緊密相關的。

  通過課堂教學25分鐘時間完成斜面的作用和斜面坡度與拉力大小之間的'關系,剩下的15分鐘探討斜面的作用,生活中利用斜面的例子,以及分析斜面坡度大小的利弊關系。這樣的課堂結(jié)構(gòu)安排時間緊密,效率提高,內(nèi)容落實到位。

  8、《自行車上的簡單機械》

  對于這一課的教學自然要把自行車搬到教室里了。

  通過教學發(fā)現(xiàn)這一課的教學目標有些難度。難度一:學生尋找自行車上的簡單機械的部件只能找到幾處地方;難度二:這些部件利用的簡單機械比較難把握。這樣的兩個難點讓學生來發(fā)現(xiàn),有些勉為其難了,經(jīng)過調(diào)整,我將自行車上的部件告訴學生,讓學生來分析這些部件利用了什么簡單機械來工作,這樣就降低了難度,學生學習起來會更加有信心。

  以后的教學建議:1、這一課中有幾個部件比較難判斷它屬于什么簡單機械的類型,我們可以采用視頻播放的形式,讓學生再次分析他們的類型,有:手剎、制動架、后座夾,視頻的效果應該會很不錯。2、踏腳用力帶動后輪轉(zhuǎn)動的整個過程是由鏈條和齒輪來完成的。建議拆卸擋板,把齒輪和鏈條全部露出來,這樣會更加清楚觀察到里面的結(jié)構(gòu)。

  第二單元

  1、《抵抗彎曲》

  本節(jié)課,我主要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認識柱子和橫梁;第二部分也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即探究橫梁的寬度與厚度和抗彎曲能力的關系;第三部分則是綜合運用研究橫梁平放與豎放。課后,經(jīng)過自己的思考,我發(fā)現(xiàn)了很多的問題,進行了認真的反思。

  上好這節(jié)課,我認為在實驗中要使學生很好地把握控制變量法。因此,在實驗之前,我讓學生討論為使實驗公平的開展,我們應該怎么做呢?經(jīng)過學生的討論,有的學生說“墊紙橋的高度都要統(tǒng)一即橋的高度相同”,有的也提出“橋架空的長度要保持一致”,有的學生補充“墊圈要放在中間,并且要輕放”。在我的引導之下,又得到了統(tǒng)一的彎曲標準——紙梁中間接觸桌面。這些回答,很好地

  解決了如何控制變量法。為了使學生更清楚明白這幾點,我綜合概括后以課件的形式放映。但是,由于我的倉促,學生看的時間過于短。經(jīng)過這次實驗,我發(fā)現(xiàn)在今后實驗素材的準備上,我要更加地仔細,清楚講明要求。

  2、《形狀與抗彎曲能力》

  本課是在上一課研究了“寬度、厚度與抗彎曲能力”的關系基礎上,進一步研究改變形狀對增強抗彎曲能力的作用。本課的實驗操作仍比較簡單,教學重點還是應該放在對實驗數(shù)據(jù)的分析上。在教學安排上,從生活現(xiàn)象入手,通過實驗,應用結(jié)論再分析解決生活中的事物。

  上課初,讓學生看看生活中將各種鋼材、鋁材加工成各種形狀的圖片,最好是生活場景圖,如屋頂雨篷、鐵路鐵軌等,這樣學生更能明白這些形狀的材料應用在哪里,而書本中的插圖是堆放著的材料比較抽象。如果能找些這樣的材料給學生看看,就更好了。我找了些塑鋼窗的邊角料、角鐵等,豐富學生的認識。由此引入思考:為何要加工成各種形狀?解決這個問題,開展驗證性實驗。實驗的操作很簡單,實驗過程中,要發(fā)揮學生的想象,讓他們設計出各種形狀,不要僅局限于書本中的幾種形狀。這個實驗,只能改變紙的形狀,其他各項條件均不能變化,所以給學生提供數(shù)張大小、材質(zhì)一樣的紙,同時,考慮到某些形狀上面無法擺放墊圈測試承重力,我給學生提供回形針,可以將回形針折好掛在紙橋上掛墊圈測試。對于實驗數(shù)據(jù)的分析,讓學生意識到,同樣的紙,改變形狀就能大大增加它的抗彎曲能力就可以了,不要引導學生去思考分析哪種形狀的抗彎曲能力會更大,這并不是本課所追求的,如果有學生提出,可以讓他們課后再開展這方面的探究,不應再課堂上深究。為何改變形狀就能大大提高紙的抗彎曲能力?引導學生結(jié)合上一課的研究結(jié)論進行分析,還是比較容易能夠解決的,改變形狀后,雖然因為減少了寬度而損失了一些抗彎曲能力,但增加了厚度,所以大大提高了紙的抗彎曲能力。

  3、《拱形的力量》

  拱形這一形狀,學生還是認識和熟悉的,但拱形有多大的力量,學生卻沒有太多太深入的了解。通過本課的學習,學生不但要認識到拱形承重的力量,還需要知道拱形為何能承受較大壓力的原因,這也是本課教學的難點,這個難點的突破,必須借助于實驗,通過實驗現(xiàn)象,通過實驗數(shù)據(jù),使學生有一個清楚的認識和了解。

  本課實驗在操作上并沒有什么難度,重在引導學生觀察實驗現(xiàn)象,進行思考分析,從而推理得出結(jié)論,解決問題。搭一個西瓜拱的活動,有必要稍作改動。第一,這個季節(jié),西瓜是挺貴的,教學成本太高;第二,西瓜拱的效果也不見的最好;第三,課堂上操作存在一定難度。我的處理是:1、教師用冬瓜演示搭一個冬瓜拱,然后壓重物,如鉤碼盒,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促使其也去嘗試一下。之所以選用冬瓜,是因為其即便宜易得,而且操作也方便。教師演示指導時,要特別說明冬瓜塊的切法:刀口指向圓心。2、課外要求學生回家用冬瓜也搭個冬瓜拱試試,做完后冬瓜仍可燒菜吃不會浪費。

杠桿的科學教學反思5

  這是第一課時,在設計上以探究實驗為基礎,通過實驗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體現(xiàn)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提倡學習方式的多樣化,努力構(gòu)建一種自主、合作、探究的課程文化,讓研究性學習走進物理課堂,走進物理教學。教學過程中體現(xiàn)了小組互助合作,并在物理教學中體現(xiàn)物理的藝術性、語言的激勵性。坊子區(qū)教研室王局長對本節(jié)課評價中提到備課、講課、學生互動常態(tài)高效、老師學生主動思考,教師環(huán)衛(wèi)思想為了學生去指導,教師把學生思維過程中遇到的障礙當作自己解決問題的重點。在學生的活動方面小組的'活動不夠大膽,學生的心聲未能充分、大膽、積極的表達出來。對杠桿的平衡條件的結(jié)論未能充分的落實。通過全區(qū)物理教師同仁們幫助和指點我對本節(jié)課中存在的問題逐一思考并進行縝密的思考特提出以下改進建議:

  1、關注與高中課堂知識的連貫如力臂的概念理解,支點的理解與高中的軸聯(lián)系。

  2、在對杠桿的概念進行總結(jié)使用“模型法概念”時,多給學生準備點可以動手操作的器械工具,如鐵絲、釘子板、剪紙、細線等可以用杠桿器具操作時用到的一些材料。

  3、在強化力臂的畫法時結(jié)合中考,讓學生對照實物進行練習。

  4、杠桿的平衡條件探究實驗過程中要充分引導學生討論,引導學生充分對結(jié)論的分析進行討論,對于結(jié)論中出現(xiàn)的問題如力與力臂相加的情況可以讓學生去分析它的巧合性不要教師代辦。(如果學生沒有得到這樣的數(shù)據(jù)教師可以舉例動力等于阻力時的特殊情況)

杠桿的科學教學反思6

  《杠桿的科學》一課主要有兩個內(nèi)容,分別是“認識杠桿”和“研究杠桿的秘密”。這節(jié)課上下來,給我的感覺是不順暢,很糾結(jié)!問題出在哪呢?作為教師,我認真鉆研教材,精心制作課件,安排探究活動,已經(jīng)做得夠到位了。反復斟酌,我覺得應該是這一課的教材存在問題,那就讓我來給教材挑挑刺吧。

  第一根刺:從撬棍引到杠桿,太急!

  本課開頭如下:在一根棍子下面放一個支撐的物體,就可以用它撬起重物了。人們把這樣的棍子叫撬棍。(右邊是一幅卡通插圖,畫的就是一個人在用撬棍撬木箱的情景)然后馬上就引出來:像撬棍這樣的簡單機械叫作杠桿,并馬上介紹杠桿的三個重要位置。

  對學生來說,“撬棍”是個新概念,它有什么特點,它的工具原理是什么,在學生對這些知識還沒有明晰的前提下,就輕率引出杠桿,還說“像撬棍這樣的簡單機械叫作杠桿”,學生能知道哪些是像撬棍這樣的機械呢?

  我覺得,這個內(nèi)容完全可以作為一個教學點,標題為“撬棍的`秘密”。讓學生看圖或者實踐,充分討論撬棍的工作原理,知道它能省力以及省力的原因,再類推出螺絲刀撬東西、開瓶器開啤酒蓋,都是和撬棍相似,它們共同點就是有個支點,另外還有用力點和阻力點。這個時候,再提出“杠桿”的標準,就比較恰當了。

  撬棍和類似撬棍的機械是由一根桿組成,那剪刀、鉗子、筷子這些工具和撬棍形狀明顯不同,那它們是杠桿嗎?學生肯定有爭議,那就讓他們繼續(xù)深入討論吧!當他們在這些工具上也找到了支點、用力點和阻力點,我們就可以

  總結(jié):這些工具也是杠桿。

  第二根刺:概念名詞不合理,煩瑣!

  中學科學老師抱怨,小學科學常常把錯誤的概念教給學生。這個問題出在哪?除了是因為許多科學老師的專業(yè)知識素養(yǎng)不高之后,還有就是教材編寫中的問題,在教材中有些編者生造的概念名詞,和通用的科學術語不一致。

  比如本課中的“用力點”,在初中科學上描述為“動力點”,雖然意思差不多,但是名稱不統(tǒng)一肯定會制造麻煩。還有在分析杠桿的時候,有一種情況是不省力也不費力,因為字多,學生常略寫成不省力,導致表達不準確,我就納悶了,為什么這里不用初中的“等臂杠桿”來描述呢?

  第三根刺:問題描述不嚴謹,有歧義!

  書本第4面有這樣的一個問題:“下面的工具是不是杠桿呢?說說我們的理由”。下面出示了6幅圖,分別是:羊角錘拔釘、老虎鉗、剪刀、天平、螺絲刀、搟面棍搟面。

  粗粗看,好象沒問題。仔細分析,有4幅圖僅僅出示工具的名稱,容易產(chǎn)生歧義。比如螺絲刀,如果用來擰螺絲,那它就是輪軸而不是杠桿,可如果是用來撬蓋子呢,那就要歸類到杠桿了。再比如老虎鉗,用來剪鐵絲是杠桿,用來釘鐵釘也是杠桿,用來夾擰螺帽就是輪軸。

杠桿的科學教學反思7

  《杠桿的科學》是六年級科學上冊第一單元的第一課時,在這一課時中,主要指導學生利用杠桿尺。鉤碼、記錄表來研究杠桿省力費力的規(guī)律。通過實驗,使學生養(yǎng)成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科學學習習慣,并且意識到相互合作的重要性。但是在上這一課時,卻出現(xiàn)了這幾種不同的現(xiàn)象:

  在上實驗課時,我也注意到了在一組數(shù)據(jù)中有六個和七個鉤碼,小組之間肯定不夠用。于是我就特意強調(diào):老師今天只分給每個小組10個鉤碼,但是不夠用,小組之間想想辦法,看看那個小組最先做完實驗?說完之后,學生開始做實驗。學生們到底會怎樣的?我懷著好奇的心情在觀察著。不一會兒,我發(fā)現(xiàn)第2小組的同學開始下位到別的小組借鉤碼。當走到9組拿起鉤碼的時候,這個小組的同學立馬把鉤碼搶回來了,這個同學沒有辦法,只好又到別的小組去借鉤碼了。不一會兒,2組的同學把實驗做完了。緊接著,我看到很多小組的同學都到8組那兒去借鉤碼用。這時九組的同學也做到這一組實驗數(shù)據(jù)了,抬頭看看其他小組都到8組那兒去借鉤碼用,也只好去借鉤碼了?吹饺嗤瑢W都做完實驗,于是我問八組的同學:“為什么你們小組的同學做的這么快呢?你們不是也只有10個鉤碼嗎?”八組的李海星說:“我們是先做的這一組數(shù)據(jù),先跟五組借了三個鉤碼,然后他們組用的時候再跟我們借的。”聽到這個,我說了一句:“俗話說的好,眾人捧火火焰高,既然我們做實驗,要求小組之間合作,其實也是要求組與組之間進行合作。還有一句是:與人方便與己方便,在你幫助別人的同時也就幫助了自己,為什么不去幫助別人呢?看看五組和八組他們不是合作得很好嗎?”。聽到這兒,剛才幾個不借鉤碼的小組的同學的臉刷的紅了起來,低下頭不再說話。

  通過學生實驗,我發(fā)現(xiàn)學生用的時間很多,應該怎樣改進呢?帶著這個問題走進了下一節(jié)課。在給六年級一班上實驗課時,我特意也強調(diào)了一組數(shù)據(jù)中有六個和七個鉤碼,同時為了節(jié)約實驗時間,我特意提醒學生可以小組之間進行合作,例如一組和二組、三組和六組、四組和七組、五組和八組、九組和十組、十一組的同學可以自己想辦法。這樣一個小組從前往后做,另一個小組從后往前做,最后兩個小組可以把實驗結(jié)果合起來,我們看看哪個組做得快?

  通過觀察學生做實驗,我發(fā)現(xiàn)有的小組做得很快,而有的小組卻遲遲沒有做完。通過詢問,我得知:四組和七組、五組和八組的同學通過協(xié)商進行了合作,而其他小組的同學還是小組之間自己做自己的',根本沒有進行合作,所以耽誤的時間還是很長。針對這樣的結(jié)果,我對全體同學說了這樣一句話:“磨刀不誤砍柴工,在做實驗之前,老師已經(jīng)做了提醒,小組之間可以互相商量一下,是可以提高學習效率的,為什么我們做不到呢?”聽到這個,沒有合作的小組低下頭。我想他們一定是在為他們的做法做反思吧!但愿他們能從這節(jié)課中能悟出點道理來。

  給兩個班上完這節(jié)課,我也想了很多:

  第一:在上科學課尤其是在做實驗時特別要求學生進行合作,這樣才能做好每一個實驗,學到更多的知識。有的小組內(nèi)能做到分工明確,各負其責,把實驗做好,而有的小組內(nèi)卻只有個別同學唱“獨角戲”,其他同學在看熱鬧,坐享其成實驗結(jié)果。小組之間都合作不成,何談組與組之間的合作呢?這恐怕是在今后教學中需要注意的一個問題。

  第二:不同的班級學生情況不同,應如何做到根據(jù)學生的實際進行引導、教育,這給我在今后的教學中又提出了一個難題。

  學無止境,教無定法,這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學中,應根據(jù)學生的實際,不斷的調(diào)整自己的教學方法,爭取讓自己的課堂效率得到更大的提高。

杠桿的科學教學反思8

  教材分析

  本課是工具和機械單元第2課,在前一課,學生在使用工具解決問題的實踐中已經(jīng)初步認識了什么是簡單機械。從課本開始,學生將通過一系列的探究活動,認識杠桿、輪軸、滑輪及斜面等幾類簡單機械。本課專門引導學生認識杠桿,并通過實驗研究發(fā)現(xiàn)杠桿省力與費力的規(guī)律。

  本課教學內(nèi)容主要分為兩部分。 第一部分:認識杠桿。從生活中的撬棍引入杠桿,與今天的課堂對接起來,學生容易理解,也容易進入學習狀態(tài)。通過分析生活中常見的杠桿,如壓水井的壓桿、蹺蹺板上的用力點、支點和阻力點,分析出杠桿的特征,從而讓學生能夠那么右邊又應該在什么位置掛幾個鉤碼才能使杠桿尺平衡呢?

  認識一些生活生產(chǎn)中的杠桿。

  第二部分:研究杠桿的秘密。

  這部分內(nèi)容是本科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所在,通過杠桿尺開展實驗研究活動。讓學生初步認識到杠桿是省力還是費力與它的三個點之間的距離有關,如果支點到阻力點的距離小于支點到用力點的距離,則杠桿是省力的; 如果支點到阻力點的距離大于支點到用力點的距離,則杠桿是費力的;并讓學生在探究中認識到收集數(shù)據(jù)的重要性,發(fā)展利用數(shù)據(jù)來說明問題的能力。

  學情分析

  杠桿現(xiàn)象對六年級的學生來說是屢見不鮮了,但孩子很少對其進行理性分析。有些孩子可能在其他書籍或電視上對杠桿有所理解,但是孩子的這種理解并不清晰,他們所建立的更多的是感性的生活經(jīng)驗而不是科學認識。本課的教學結(jié)合學生的生活經(jīng)歷,分析使用撬棍的過程,觀察撬棍工作的特點,從而認識杠桿類工具。并通過讓學生親自設計實驗進行科學探究,認識杠桿這類簡單機械可按省力情況分成三類:省力的杠桿、費力的杠桿、不省力也不費力的杠桿。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杠桿有三個主要位置:用力點、支點和阻力點。

  2.杠桿有省力、費力和不省力也不費力三種。

  過程與方法

  1.利用杠桿尺的模型做實驗,研究杠桿的省力、費力和既不省力也不費力的情況。

  2.學會正確收集實驗數(shù)據(jù),通過正確收集實驗數(shù)據(jù)和結(jié)果的分析與分類,得出科學結(jié)論。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體會到科學實驗中收集數(shù)據(jù)的重要意義。

  2.養(yǎng)成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科學學習習慣,并且意識到相互合作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

  認識杠桿的作用,通過對杠桿尺的研究,發(fā)展記錄、分析、處理實驗數(shù)據(jù)的能力。

  教學難點

  了解杠桿的簡單原理,利用得到的實驗數(shù)據(jù)解釋生活中的杠桿問題。

  教學突破

  科學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賴于學生的學習和探究活動,通過讓學生動手動腦、親自感知,在感知、體驗的基礎上內(nèi)化形成,而不是通過簡單的說教和講授給學生。本著以科學課標的精神指導科學教學的原則,遵循課標中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的基本理論,在尊重教材的基礎上,可以對教材內(nèi)容做適當處理。在學生探究時,教師有扶有放,在教學活動中將講解與指導相結(jié)合。在學生分組實驗之前,老師先和一名同學合作完成實驗,目的是讓學生看清實驗步驟,明白實驗的注意點。在師生合作完成示范實驗之后,引領學生分組合作,經(jīng)歷這么一個科學探究過程——多次實驗、收集數(shù)據(jù)、初步結(jié)論、實驗驗證、得出結(jié)論。 教學準備

  教師:木棍、大石塊、撬棍撬石頭圖片等。

  學生:簡單機械盒、支架、杠桿尺、鉤碼盒、杠桿尺的記錄表。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復習機械和簡單機械。

  2.活動:請問我們班有沒有“大力士”,誰能幫我把講臺抬起來,我的一枝筆掉到桌子地下去了。講臺實在太重了,搬不動。(一個學生上來也搬不動)

  哎,總得想個辦法呀!能不能用我們學習的簡單機械來幫我們完成這件事呢?用什么工具呢?

  今天,老師介紹給大家一種非常簡單的卻能很輕松地完成工作的工具——杠桿。

  板書:杠桿

  二、新課探究

  活動一:認識杠桿。

  什么是杠桿?

  1、出示撬棍撬石頭圖片。

  在一根棍子的下面放一個支撐的物體,就可以用它撬起重物,人們常把這樣的棍子叫撬棍。而今天我們科學地把像撬棍這樣的簡單機械稱為“杠桿”。

  2、示范用杠桿撬講臺。

  3、結(jié)合撬棍撬起講臺和教材內(nèi)容,分析杠桿各個部分的名稱和定義。

  杠桿上有三個重要的位置:支撐著杠桿,使杠桿能圍繞著轉(zhuǎn)動的位置叫支點;在杠桿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點;杠桿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點。

  4、出示第四頁的兩張圖片:壓水井、蹺蹺板。

  請大家在上面畫一畫,他們的三個點分別在什么位置。

  5、學生畫三個點,老師巡視指導。

  6、小組交流,最后全班交流,找出三個點的正確位置。

  7、分辨杠桿

  觀察第4 、5頁的這些工具,說說哪些是杠桿,哪些不是杠桿?并說明理由(分別找出三個點)

  8、學生通過逐一的觀察分析,說出哪些是杠桿,哪些不是杠桿,并簡單說明理由。

  9、集體交流,最后老師總結(jié)同學們的回答,給出正確答案。

  活動二:研究杠桿的秘密。

  1、剛才我們用杠桿輕松地撬起了講臺,那是不是所有的杠桿都是省力的呢?

  2、教師對杠桿尺的構(gòu)造和使用方法進行介紹。

  3、教師提問:如果我在杠桿尺的左邊第六格掛上一個鉤碼,要使杠桿尺保持平衡,我應該在杠桿尺的右邊什么位置掛上幾個鉤碼 ?還有其他方法嗎 ?

  4、老師剛才是在左邊第六格掛了一個鉤碼,還可以怎么掛?那么右邊又應該在什么位置掛幾個鉤碼才能使杠桿尺平衡呢?

  5、請大家在小組內(nèi)合作開展實驗,并且把數(shù)據(jù)記錄在第6頁的“杠桿尺的記錄表”內(nèi)。

  6、學生動手實驗,并按要求記錄數(shù)據(jù)。

  完成實驗之后再把實驗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填寫:省力情況有( )種,費力情況有( )種;不省力也不費力情況有( )種。

  7、學生對所得的數(shù)據(jù)進行觀察和分析,然后回答表格下面的問題。

  (1)在什么情況下,杠桿省力?

  (2)在什么情況下,杠桿費力?

  (3)在什么情況下杠桿不省力也不費力?

  8、學生分析數(shù)據(jù),說出大體意思,但表達不夠簡潔和完整。

  9、師生一起對省力、費力、不省力不費力的情況進行比較和分析。即

  杠桿的規(guī)律:

  (1)用力點的支點的距離大于阻力點的支點的距離,則杠桿是省力的;

 。2)用力點到支點的距離小于阻力點的距離,則杠桿是費力的;

 。3) 用力點到支點的距離小于阻力點的距離,則杠桿是費力的。

  三、拓展活動

  1、思考:我們是按怎樣的方法步驟收集數(shù)據(jù)的?哪種方法更合理?

  2、學生思考,各組回答自己的操作步驟。

  3、老師引導發(fā)現(xiàn):左邊鉤碼個數(shù)×左邊格子數(shù)=右邊鉤碼個數(shù)×右邊格子數(shù)。

  四、課堂小結(jié)

  教師: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學生總結(jié)。

  教師補充完整:1. 杠桿的三點:用力點、支點和阻力點。

  2.杠桿的規(guī)律:

  (1)用力點的支點的距離大于阻力點的支點的距離,則杠桿是省力的;

 。2)用力點到支點的`距離小于阻力點的距離,則杠桿是費力的;

  (3) 用力點到支點的距離小于阻力點的距離,則杠桿是費力的。

  3.發(fā)現(xiàn)杠桿尺:左邊鉤碼個數(shù)×左邊格子數(shù)=右邊鉤碼個數(shù)×右邊格子數(shù)。

  五、課堂練習

  課后作業(yè)

  閱讀資料庫“阿基米德撬地球的故事”回答下面的問題。

  阿基米德說:“只要給我一個_______,我就可以撬起地球。”

  板書設計

  2.杠桿的科學

  活動一:認識杠桿

  杠桿的三點:用力點、支點和阻力點。

  活動二:研究杠桿的秘密

  杠桿的規(guī)律:

 。1)用力點的支點的距離大于阻力點的支點的距離,則杠桿是省力的;

 。2)用力點到支點的距離小于阻力點的距離,則杠桿是費力的;

 。3) 用力點到支點的距離小于阻力點的距離,則杠桿是費力的。

  發(fā)現(xiàn)杠桿尺:左邊鉤碼個數(shù)×左邊格數(shù)=右邊鉤碼個數(shù)×右邊格數(shù)。

  教學反思

  優(yōu)點:在導入的時候,特別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同時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得整堂課學生的注意力都比較集中。在突破難點的時候,通過“左邊鉤碼個數(shù)×左邊格子數(shù)=右邊鉤碼個數(shù)×右邊格子數(shù)”的方法,使學生突然就明白了,這種“一點擊破”的感覺很開心。

  不足:學生做實驗不能在我規(guī)定的時間內(nèi)完成,所以在分析與歸納時不能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做準確的表達。

  改進:在今后的課堂教學中要把時間安排好,把時間留給學生,做到教師的引導作用。

杠桿的科學教學反思9

  本課從認識簡單機械中的撬棍引出杠桿的概念,讓學生了解杠桿的三個點:支點、用力點、阻力點。接著,引導學生區(qū)分杠桿類工具和非杠桿類工具。最后,用杠桿尺做實驗,從而進一步探究杠桿什么時候省力,什么時候費力,什么時候不省力也不費力。

  教學時,我就是按照這樣的步驟來的。結(jié)果,每個環(huán)節(jié)進行都很順利,特別是一班的學生做杠桿尺的實驗時非常有序,對操作步驟也是一點就明。課堂提問中,也是一班的學生對杠桿和非杠桿的認識最準確。而二班的學生,四個組中有兩個組的學生操作中出現(xiàn)違規(guī)行為,有三個組在往杠桿尺上掛鉤碼時,竟然在支點兩邊掛了幾處,相當于找出了很多個阻力點和用力點,沒能準確理解杠桿的定義。而且,在距支點的距離把握上,不能發(fā)散思維,導致每次杠桿平衡時支點兩邊的距離和鉤碼的個數(shù)都是一樣的,都成了不省力也不費力杠桿,給接下來的探究規(guī)律帶來難度。

  分析一下原因,與學生的素質(zhì)有關,也與班級的教學環(huán)境有關。科學就應該讓每一個學生大膽推測大膽動手,可是有些學生卻習慣于啃書本,讀死書,這樣就不利于科學的學習了。另外,二班上課的'時候竟然還有一個學生在人家做實驗的時候玩悠悠球被我逮到了,可見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很重要,當然,我以后也應該注意科學實驗時的引導,應該讓每一個學生都能積極地參與進來,讓每一個學生都樂于做實驗,會做實驗。

  最后一點不滿意的地方時,課堂結(jié)尾總結(jié)杠桿省力、費力、不省力也不費力的規(guī)律時,下課了,沒能把這個讓學生研究透,只能留到下節(jié)課。以后應該注意課堂時間的把握!

杠桿的科學教學反思10

  這一課的前半部分“認識杠桿”,我主要以講授為主。學生也很容易理解杠桿的三個作用點:阻力點、支點、用力點。對略變形的雙杠桿、支點在旁邊的杠桿,學生也能自主分析和判斷。其中,在判斷螺絲刀是否是杠桿時,我認為學生的觀點要比教參中的更完善。他們認為:在擰螺絲釘時不是杠桿,而用它來撬東西時就是杠桿。對于書中介紹的幾種工具,我認為都需要學生找出它們的三個作用點,這樣有利于學生對這三個部位的熟悉,也有利于后面杠桿尺的研究中,學生關注這三個作用點之間的聯(lián)系。

  我把這一課的重點放在了“研究杠桿的秘密”。這一課的實驗設計我覺得并不難,但是怎樣判斷這種杠桿是省力的還是費力的.,或是不省力也不費力卻有點難度。

  學生在討論后,大部分同學提出的方法是:在杠桿平衡的情況下,可以看掛的鉤碼數(shù),如果用力點的鉤碼數(shù)少于阻力點的鉤碼數(shù),就是省力杠桿,反之就是費力杠桿,如果兩邊鉤碼數(shù)相同,就是不省力也不費力。但這種方法在實驗中是比較費時的。還有小部分同學提出來方法是:兩邊的鉤碼數(shù)相同,變化與支點的距離,如果用力點處下沉則是省力的,反之則是費力的,如果杠桿平衡則是不省力也不費力的。他們認為:同樣多的鉤碼數(shù),說明兩邊用的力是一樣的,而同樣的力我可以把你撬起來,說明我用的力還可以比你小一些,所以可以判斷是省力,反之道理相同。另外,還有個別同學提出在離支點距離不變的情況下變化兩邊的鉤碼數(shù)。這種方法大家不贊同,理由是兩邊離支點的距離相同,那么只有鉤碼數(shù)相同時才會平衡,也即杠桿不省力也不費力,而當兩邊鉤碼數(shù)不相等時就無法判斷是哪種杠桿了。

  在學生實驗時,我沒有強調(diào)哪種方法好,只是讓學生按照自己認同的方法研究。實驗后學生各有收獲,兩種方法各有所長。使用第二種方法學生實驗速度比較快,而且也很容易就得出來科學結(jié)論,但更深一層的規(guī)律發(fā)現(xiàn)不了;而使用第一種方法的學生雖然實驗速度慢些,但他們卻發(fā)現(xiàn)了新的內(nèi)容:左邊的鉤碼數(shù)乘這個點到支點的格數(shù)等于右邊的鉤碼數(shù)乘右邊這個點到支點的格數(shù)。

  這一課的教學中,匯報也是一個難點,由于每組學生的實驗數(shù)據(jù)都比較多,按以往的將所有的數(shù)據(jù)都匯報出來,則是很費時,學生的注意力也容易分散。因此,我在匯報時,要求每一個組分類進行,即先各組匯報杠桿省力的情況兩組數(shù)據(jù),并說明什么情況下,杠桿省力?根據(jù)大家的觀點去判斷自己組杠桿省力的幾組實驗數(shù)據(jù)是否符合,如果不符合提出來與大家討論,重新判斷杠桿的用力情況。其它兩種情況也按照這個方法匯報。

  關于實驗中鉤碼的掛法,我主張左右各掛一個孔比較好。學生對杠桿的研究才剛開始,如果出現(xiàn)一邊掛兩個孔,實驗結(jié)論就比較難概括了。如果想在實驗結(jié)論得出后拓展,那可以嘗試一邊掛兩孔的方法。建議書本封面的圖修改成一邊的鉤碼只掛一個孔的,以免誤導學生

杠桿的科學教學反思11

  本學期新接手的這5個班級,在經(jīng)過了兩堂課的課前交流后,決定從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及觀察習慣入手安排教學。例如在本課的教學中,首先,因為杠桿的發(fā)明者是阿基米德,有必要在課堂上簡單提一提阿基米德這個人物和他的故事,利用他要撬動地球的“大話”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這一課教學的重點在于杠桿上的三個位置的教學,分析這三個點的位置關系,結(jié)合平時學生自己的感受和體驗。讓孩子先自我分析一下,分別將用力點放在杠桿前后不同的幾個位置,那我們的用力情況會費力一點還是省力一點。如此讓學生有一個初步的力的體驗過程,在這同時也分析一下用力點離支點的距離關系是近了還是遠了。這樣的分析有助于學生理解省力杠桿和費力杠桿的那些距離關系。等弄清楚這些關系之后再讓學生在杠桿尺上掛一個省力杠桿和一個費力杠桿。把全班同學的省力杠桿拿出來分析一下是不是這樣的情況,再把全班同學掛的費力杠桿拿出來分析一下是不是費力杠桿。

  最后總結(jié)科學概念。這一環(huán)節(jié)讓全班同學共同完成表格,相當于把每位同學自己掛的鉤碼平衡狀態(tài)的情況讓大家一起來記錄并分析,然后讓學生自己再體驗掛不同省力情況的鉤碼。這樣的操作時間上會比較節(jié)約,匯報的時候大家都能看到同類型的情況,有助學生仔細分辨。嘗試的發(fā)現(xiàn),第一個班是讓學生隨意掛一個平衡杠桿,然后分析自己的杠桿是屬于費力的還是省力的,這樣的教學有阻礙教學概念的混淆,難以達成教學目標。所以Т擁詼個班起我改為讓學生先分析省力杠桿的情況和費力杠桿的情況,然后再來掛杠桿尺上的鉤碼。

杠桿的科學教學反思12

  這節(jié)課的主要目的有兩個:一是了解杠桿的三個點;一是杠桿的分類:省力,費力,既不省力也不費力。在生活中,學生其實對杠桿這種工具并不陌生,只是不清楚或沒思考過它的工作原理。因此,我在教學時,認識杠桿采用了講述的方法,學生也很快明白了它的三個點:支點,動力點,阻力點。研究杠桿的'秘密時,采用杠桿尺作為研究工具,讓學生大膽猜測,實驗,不拘泥某個特定的結(jié)論。

  在實驗中充分發(fā)揮了學生的主動性,有效地利用和發(fā)展了學生的探究能力,使實驗得到了滿意的結(jié)果和正確的結(jié)論。但在數(shù)據(jù)的整理分析中,由于時間的限制,結(jié)論顯得有些倉促。這應當是我們新手普遍存在的問題,精確把握課堂時間,合理安排教學進度,在課堂教學中組織活動收放自如。在以后的教學中還要我多加注意。

杠桿的科學教學反思13

  今天進行了《科學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教學。我想放手讓學生做這個實驗?捎胁簧賹W生做完以后還是糊里糊涂的。

  事后我在想這一問題:讓學生來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是很有難度的。

  難度一:

  學生可能還不太明白什么叫“平衡”。我在猜想人類認識杠桿的過程可能也不一上來就想研究“杠桿是如何平衡的”,而是在生活中使用了杠桿,發(fā)出了他的有些規(guī)律,才會進一步研究什么情況下杠桿會“靜止不動”(這也是一種杠桿平衡),到后來才會想到“什么情況下杠桿會在水平位置平衡”,再進一步研究“杠桿勻速轉(zhuǎn)動”的條件,等把這些問題都有一個思考之后,人類才會來總結(jié)杠桿的平衡條件。這一定是一個長期而且很費精力的事情,要不怎么只有一個偉大的物理學家才能總結(jié)出來呢!

  難度二:

  感覺出力臂。這不是一個一般人能想象得出的“構(gòu)建出的科學概念”。也只有數(shù)學兼物理學家才能構(gòu)建出原本無形的東西來。當然這一發(fā)現(xiàn)也許很多偶然(剛好處于平衡位置時),但能提出力臂的概念絕對是個創(chuàng)舉。于99.9%學生來說,只需正確接受就夠了,讓他自己來研究只能是想當然的讓學生去做。

  難度三:

  學生是否有猜想。也就是說學生是否能“形成”一個他有道理的猜想意見,然后再按猜想設計方案進行研究。

  難度四:

  實驗設計方案能否完備。就算有一個猜想,學生能用控制變量法來設計實驗方案嗎?依據(jù)設計的方案得出的.結(jié)論是唯一的嗎?也就是說邏輯嚴密嗎?

  學生照葫蘆畫瓢也不完整。因為為了避免實驗的偶然性,必須得做二次以上實驗,但學生絕大多數(shù)只做了一次。這不能怪學生,應該說也不能怪我這個老師,因為上面已經(jīng)講了實驗探究的難度,學生要真想做得好,只有把實驗報告上的實驗步驟記下來才行,他們自行設

  計實驗方案的能力幾乎沒有。如果只是為了考試,如果在事先我們知道這些是要考的,我肯定有辦法讓學生嚴格按標準來做。

  從教材來看,讓學生有探究意識就已經(jīng)很夠了,至于探究方法,只能介紹一些,讓學生自己感悟吧!

  所以我想說:在初中階段,培養(yǎng)學生探究意識,教一些探究方法是可允許的要求,要想真有什么探究教學,在很多章節(jié)上都只能是做個樣子(當然這個樣子也是必要的)。也就是說:傳授這種教學方法,在很多時候是巨大價值的。

杠桿的科學教學反思14

  本課接著上一課結(jié)束時,所提到的問題之一“撬石頭”而引入。課前,找了根近2米的粗棍子,現(xiàn)場演示,請上來一位班級體重最重的同學,有100多斤,很費力地抱一抱,然后讓他坐在椅子上,找塊磚一墊,用撬棍很輕松地抬了起來。再請個全班最瘦小的也來試試,也非常輕松地把他抬了起來。這樣,全班同學的學習興趣高漲,又直觀形象地再現(xiàn)了生活中的場景,對后續(xù)教學的順利開展有很大幫助。

  “區(qū)分各種常用工具是否杠桿”的活動。充分利用上節(jié)課讓學生操作使用過的那些器材,進行分析交流。對于榔頭拔釘子,學生比較好理解,支點、用力點、阻力點一下子就找到了,也確認它是杠桿的應用,但對于老虎鉗、剪刀,有的學生認為不是杠桿,是因為他沒有結(jié)合實際使用來體會理解,可以讓學生用老虎鉗剪段鐵絲,用剪刀剪塊木片,在這個過程中找找阻力點、用力點和支點,再來分析是不是杠桿,學生就較易理解了。對于螺絲刀,有的學生說它用來撬物體時就是杠桿了,也應予以肯定,但做為扭螺絲釘時的工具,它就不是杠桿的應用了。

  本課的教學難點還在于杠桿尺的'研究。在教學中,很多小組的探究活動是低效甚至無效的。開展這個活動時,首先要強調(diào)教師的指導到位,要求明確。對于這個實驗,有這么幾點要求:

  1、左邊所掛鉤碼當重物,右邊的鉤碼當作我們用的力的大小。

  2、每一次操作,兩邊的鉤碼都只能掛在同一個位置,這點很重要。

  3、當杠桿尺達到平衡狀態(tài)時,再記錄實驗情況。

  4、省力、費力、不省力也不費力如何區(qū)分?

  同時,還應引導學生在實驗中多加觀察、思考,發(fā)現(xiàn)規(guī)律,但在實際活動中,很少有學生能進行認真思考來發(fā)現(xiàn)規(guī)律,更多的是隨意地、一次又一次地嘗試,通過增加鉤碼個數(shù)或移動鉤碼位置來達到平衡。還有的小組,總是在兩邊掛相等數(shù)量的鉤碼來實現(xiàn)平衡,探究活動沒有深入。這些情況都需要老師在活動巡視中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加以指導。并引導學生結(jié)合數(shù)學知識來分析數(shù)據(jù)以發(fā)現(xiàn)規(guī)律。

  通過活動,分析實驗數(shù)據(jù),解決書中的三個問題,只要小組活動開展的充分,數(shù)據(jù)詳盡,那么困難并不大。但對于“按怎樣的方法步驟收集數(shù)據(jù)更合理”?學生的思考并不多,充滿隨意性。同時,這一課時的教學時間也相對緊張,如果想要深入、扎實有效地開展杠桿尺實驗,建議增加教學時間。因為只有將這個知識掌握了,懂得通過分析用力點、支點、阻力點三點之間距離的關系來區(qū)分杠桿是省力的,費力的還是不省力也不費力的,才能使第三課的活動順利開展。

【杠桿的科學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杠桿的科學教學反思04-13

科學杠桿教學反思11-30

《杠桿的科學》教學反思02-04

杠桿的科學教學反思06-15

杠桿的科學教學反思精選15篇03-13

杠桿的科學教學反思15篇02-17

杠桿的科學教學反思(15篇)02-18

杠桿的科學教學反思集合15篇03-05

杠桿的科學教學反思(通用15篇)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