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yōu))七年級地理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學,對學到的教學技巧,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么大家知道正規(guī)的教學反思怎么寫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七年級地理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七年級地理教學反思1
本次期中試題,總體難度不大,主要是考查同學們對地理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況。題型分二大部分,選擇題占40%,綜合題占60%(包括填空、連線、讀圖分析等)?枷聛砥撸1)、(2)二個班均分非常接近,七(1)均分為77.6分,七(2)均分為77.5分;七(1)90分以上同學有8人,60分以下同學有3人,七(2)90分以上的同學有9人,60分以下有5人;最高分為97分,最低分為35分,分數(shù)懸殊很大。下面就這次考試反映出來的問題簡單分析如下:
存在的問題:
1、部分同學粗心、馬虎、不踏實,常犯一些低級性錯誤,如把“太平洋”寫成“大平洋”、把日本首都“東京”寫成“東井”等。
2、審題不清或不理解題目要求的含義。如26題第一小問,A山脈 ,B城市 ,C海洋 ,結果有同學把ABC全填成山脈。
3、做選擇題浪費的時間太多。我問了一些同學,他們說,等選擇題做完,時間已過去了半個多小時,以至后面的'綜合題沒時間做。
4、不會讀圖。試卷上的圖和書上的圖內容完全一樣,就是圖幅大小不一樣,結果有些同學就不會對照書上相應的圖填寫正確的答案
5、上課不專心。有些內容雖然書上沒有,但課堂上講過好幾次。如“馬六甲海峽”被日本稱為“海上生命線”,“內陸國、內陸湖”的含義等。
今后教學的目標:
1、繼續(xù)加強地理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訓練。尤其是每章節(jié)的重點、難點,一定要精講多練,對于一些最基本的地理知識,要求同學們能脫口而出,牢牢記住。
2、要指導學生會用所學地理知識來觀察、分析、解決一些地
理現(xiàn)象和地理問題。培養(yǎng)學生有一個“地理的頭腦”。
3、繼續(xù)抓好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幫助他們克服粗心、
馬虎的毛病,使他們上課能認真聽講、積極思考,作業(yè)能一絲不茍、獨立完成。
4、加強學生讀圖能力的培養(yǎng)。地圖作為地理學習的工具書,在地理知識的學習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過說圖、辨圖、描圖、填圖、畫圖等多種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讀圖能力,尤其對一些讀圖比較困難的同學,更要耐心地個別輔導。
5、培養(yǎng)學生的考試答題技巧。對選擇題,把那些一眼就能知道答案的題目先做,其他題目暫時不做,空在那里。然后做讀圖分析題,因為這類題目只要在書上找到相關的圖,大部分都能做出來,分值也比較大。等綜合題做完了再做空著的選擇題,如果實在沒時間了,隨便寫個答案也有25%的幾率做對。
七年級地理教學反思2
一、成功之處
1、通過教師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學習,教學目標達到,教學重點和難點突出,學生較為積極,課堂氣氛比較活躍。
2、整堂課結構比較清楚,分成三大結構:位置——地形——氣候,使學生在學習的時候有條理,思路清晰,最后再通過板書總結,鞏固知識,提高教學效果。
3、大量運用各種地圖,通過先讓學生自己在地圖上找出相關信息,然后老師在多媒體上顯示,及時糾正學生,并在此過程中適時提示相應讀圖方法,使學生及時糾正錯誤。
4、在分析“印度水旱災害頻繁”時,運用兩幅圖對比,使學生從感性認識上體會印度雨季和旱季;運用視頻和摘抄新聞的方式,一方面使學生從感性認識上直觀感受印度水旱災害給人們帶來的影響,另一方面自然的引出印度水旱災害頻發(fā)主要是受到西南季風的影響,使學生能夠很清晰的區(qū)別印度雨、旱季的形成原因和印度水旱災害頻發(fā)的原因。
二、失敗之處
1、運用印度泰姬陵的愛情故事的方式進行新課導入,本意是想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但是由于文本設計過于冗長,精彩部分不夠突出,使效果不如預想。
2、在運用“印度的`地形”圖分析印度的地形特點時,沒有通過讀地形圖的基本方法(運用顏色分析地形特點)來引導學生進行分析。在多媒體上展示三大地形區(qū)時,用圈勾出的形式不夠準確。
3、在介紹印度現(xiàn)有的水利工程時,就只讓學生讀課本了解,過于單調,沒能很好的與我國進行聯(lián)系和對比。
三、反思
1、如何在教學中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引導作用?什么時候該放手讓學生自己思考,培養(yǎng)獨立思考學習的能力并快樂的學習?什么時候需要教師先引導再教?
2、探索在地理教學中到底該如何做活動來提起學生興趣。
3、在教學中應多聯(lián)系實際,并且最好是學生感興趣的,并且看得見、摸得著,更能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和主動的學習。
七年級地理教學反思3
在本節(jié)的教學中,我充分利用多種地圖,在大腦中首先形成一個完整的教學順序思路,機智的調動學生,使整堂課在活躍、有序的氛圍中進行,基本實現(xiàn)了預期的設計意圖。
1、利用地圖充分展示并引導學業(yè)生對地圖的閱讀,使學生的讀圖技能得到充分的訓練,教學目標得到落實。
2、關注學生的學習,構建互動的教學平臺。本節(jié)課經過教師的引導和交流,通過學生間的合作交流,充分展示了師生間的互動和生生間的`互動,從而激發(fā)了學習興趣,活躍了課堂學習氛圍。
3、注重了學習區(qū)域地理方法的指導。本節(jié)知識是學生學習區(qū)域地理的開端,因此,在與學生共同探究新知識的過程中,我注重了學習區(qū)域地理方法的指導,在分析亞洲自然環(huán)境特征時,指導學生從地理位置,地形、河流、氣候等方面加以分析,并強調這是學習區(qū)域地理的一般方法,同學們今后遇到陌生的區(qū)域,都可以用這樣的方法去學習和分析。
4、在學習方法的延伸和拓展上沒有及時的反饋、運用和鞏固,如在學習亞洲自然環(huán)境中的“地理位置和地形河流后,“,可以把教材第9頁的北美洲洲圖,讓學生依據(jù)區(qū)域地理的方法來分析北美洲洲的地理位置,從而使學習區(qū)域地理的方法得到深化和鞏固。
七年級地理教學反思4
今天講課的章節(jié)是七年級地理上冊第二章第一節(jié)——大洲與大洋。在剛結束難度偏高的第一章后,由于本節(jié)課內容較容易,本節(jié)課的設計理念是輕松地學習,在樂趣中學到知識。首先我以加加林的故事導入本節(jié)課,引出“人類真的'給地球起錯名字了嗎?”激發(fā)學生的興趣。緊接著觀察世界海陸分布圖,回答海洋面積是否真的比陸地面積大。得出答案后接著回答海洋面積與陸地面積的比例分布,得出“七分海洋,三分陸地”的結論。由結論再提出疑問“既然海洋面積如此大,為什么古人給地球起名為地球而不是水球”(PS:本環(huán)節(jié)節(jié)節(jié)相扣,前后聯(lián)系緊密),同學們各抒己見,自由發(fā)揮答案。提出疑問:人類是如何了解海陸分布的?簡單介紹人類認識世界的歷史,增進同學們的見聞,同時也增加同學們學習地理的興趣。(PS:在介紹歷史時,欠缺生動,提不起同學們的興趣)觀察地圖,得出海陸分布。在講七大洲之前,先給同學們講解大陸、島嶼、半島、大洲之間的區(qū)別,并舉他們熟悉的例子——雷州半島。接著引出全球分為哪幾個大洲?并簡要介紹七大洲命名的來源。讀圖思考:1.東半球主要有哪幾個大洲? 2.西半球主要有哪幾個大洲? 3.南半球主要有哪幾個大洲? 4.北半球主要有哪幾個大洲? 5.赤道橫穿哪幾個大洲? 6.各大洲的面積大小關系如何? (PS:口訣記憶:亞非北南美,南極歐大洋) 完成教材31頁活動3,了解七大洲的輪廓特征。 (PS:本環(huán)節(jié)同學們難以獨立完成,教師引導并板圖) 觀察地圖冊第5頁,找出大洲分界線 在講七大洋之前先講解海峽、海、洋之間的區(qū)別 引出四大洋極其分布和面積大小關系 (PS:口訣:太大印北,四洋貫通) 在七大洲的輪廓圖上標出四大洋的位置 最后介紹海洋對人類的影響,增進趣味性。 (PS:在講解貿易的通道——馬六甲海峽時,缺乏都地圖的指引) 存在問題:教師聲音過小,師生間缺乏互動。
七年級地理教學反思5
1、講究學習方法,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
教材倡導對學生探究式學習方法的培養(yǎng)和訓練,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與實踐能力。根據(jù)教學的內容特點及學生年齡特征,開展探究學習法,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具有研究性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動腦、動口、動手,在形象感知、自主感悟、合作討論、相互評價、自由表達、創(chuàng)造想象等探索性活動中,體驗解決問題的過程和創(chuàng)新的情感,逐步學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并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
2、學習對生活有用的知識,增強學生的生存能力
“學習對生活有用的知識”是新課程標準中非常重要的理念。人總是生活在特定的自然環(huán)境和人文背景中。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經說過“生活即教育”。“生活中處處有地理,地理知識就在我們的身邊”。從根本上說,學習生物、地理等文化科目,是為了更好地了解我們的生存環(huán)境,并在改造利用環(huán)境的同時,協(xié)調與它的.關系,達到“天人合一”,實現(xiàn)可持續(xù)發(fā)展。上冊地理教學中,有許多“生活地理”的內容。由于生活中的地理問題,學生看得到、摸得著,學生容易接受,便于理解。例如,夏季的白天,站在海灘上的人感覺地面“好燙”而水中的人則感覺“水里還是涼的”,晚上情況相反;冬季感受與夏季相反這些老師學生已有的生活體驗,因此在學習“海陸因素”對氣候的影響內容時,聯(lián)系生活實際借助于學生的生活體驗,引導學生運用“水陸受熱散熱的差異”原理解釋生活現(xiàn)象與問題,從生活中理解地理知識,學生易于接受“同緯度地帶,夏季陸地氣溫高于海洋,冬季相反”。
初一學生年齡較小,缺乏生活經驗和生活技能,因此結合教材資源,如“野外迷路怎么辦?”“地圖定位與估算距離”等,對學生進行有關地理技能的訓練,幫助學生應對生活中的困難,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增強生活能力,提高對未來生活的適應能力,更大程度地滿足生存的需要
七年級地理教學反思6
首先,讓學生看“世界地圖”認識亞洲和歐洲、亞洲和非洲、亞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線,北到哪里,南到哪里,東到北令海峽,西到烏拉爾山、烏拉爾河、大高加索山脈、土耳其海峽,西南到蘇伊士運河,在學生心目中留下印象是亞洲————大,
再讓學生認識圖6.1圖“亞洲在世界中的位置”:它是世界面積最大的洲,再指出它是跨緯度最廣的.一個洲,我們國家就在亞洲,學生再觀察6.4圖就一目了然了,就知道我國就在東亞,然后再指出亞洲分為東亞、東南亞、南亞、西亞、北亞和中亞,再讓學生在圖上按方位指出一個國家來。
最后,讓學生找到青藏高原,再找伊朗高原、蒙古高原、阿拉伯高原中西伯利亞山地,再進一步找印度半島、中南半島、中西伯利亞高原,再進一步找出西西伯利亞平原、湄公河平原、印度河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等等,使學生由讀圖到認識地勢這樣一個轉變,這樣學生就知道了亞洲地勢由整個中部向四周逐漸降低了。這樣學生就知道河流自然呈放射狀向四周海洋流去了。
七年級地理教學反思7
今天上的是初一級的第二章第二節(jié)——《海陸的變遷》。整堂課課堂紀律很好,基本沒有搗蛋的同學,這節(jié)課的最大問題是老師本人。這節(jié)課的難度中上,在缺乏教學工具的情況下,更難讓學生理解海陸變遷的原因和各板塊的運動。所以給教師下了難題。
本節(jié)課我的設計思路是以“滄海桑田”的傳說引入本節(jié)課,引導學生一起探討是否存在海陸變遷,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接著通過圖2。10、2。11、2。12,探討海陸變遷的.現(xiàn)象,及海陸變遷的原因。
接著引出大陸漂移假說,介紹魏格納的故事,及通過圖2。16、2。17共同探討大陸漂移的證據(jù),得出大陸漂移假說的主要理論。
(對于本知識點的引出,缺乏自然,在學生讀圖的過程中缺乏很好的引導)
通過提問“大陸為什么會漂移?”引出板塊運動。板塊運動理論分為三個方面:1、六大板塊;2、各大板塊的運動;3、板塊內部穩(wěn)定,邊緣活動活躍。
總體上,本節(jié)課沒有達到理想中的效果。改進的要點:增加幽默感,提高課堂氣氛;語言組織能力有待提升;提高對知識的全面把握
七年級地理教學反思8
本周工作主要是迎接督導檢查工作,老師們都在忙著備課、上課、處理作業(yè)等。辦公室人員都忙著整理檔案、上課、備課,的確是感到了緊張感?墒敲鎸θ绱硕嗟臋n案和緊張的上課。老師們的確要調節(jié)好自己?吹剿麄兌济Φ缴钜梗业墓ぷ髡,讓我感到了老師們的無私奉獻的精神。為了學校的工作老師們都確確實實投入到工作當中去了,學校工作的確是繁瑣的工作,只有肯干、愿干、努力地干。然后再讓學生肯學、愿學、努力地學。這樣楊坡中學的成績很快就會蒸蒸日上,不久將會走上全縣的前列。
目前的現(xiàn)狀,老師們大多數(shù)都投入到了工作之中,無論課上課下,每位老師都達到了忘我的境界,白天除了上好課外,課下卻都趴在電腦桌前批改作業(yè)、查閱資料。每位老師都改變了以前的懶散的狀態(tài),把自己踏踏實實的`奉獻到了教育事業(yè)上了?芍^稱的上是“蠟燭”、是“春蠶”、是“園丁”這些榮譽稱號。可謂楊坡中學的老師的思想覺悟的確提高了一個檔次。老師們的干勁也提高了很大一個臺階。老師們的自覺性也是不言而喻。老師們的怨言也就自慚形穢。老師們的牢騷也就銷聲匿跡。總之,老師們的素質高了,老師們的水平高了,老師們的言論高了,老師們的形象高大了.....。
七年級地理教學反思9
經過一學期的初一地理教學,我發(fā)覺地理課程是義務教育階段學生認識地理環(huán)境、形成地理技能和可持續(xù)發(fā)展觀念的一門必修課程。它兼有社會學科和自然學科的性質,它既與物理、化學、生物等自然學科相聯(lián)系,又與歷史、思品等社會學科密切聯(lián)系,是唯一一門跨文理兩大科學部類的學科,地理教學在中學各學科教學中因其獨特的性質,使地理教學方式多樣化,幾乎可以借鑒所有學科的教學模式,以下是我一學期的體驗和反思。
1、結合教材特點,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
從關注學生的學習出發(fā),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是師生的雙邊活動,既要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要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并將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融為一體,形成和諧、融洽、積極、活躍的課堂氣氛。一節(jié)課的成功與否不是看老師講得如何,關鍵看學生能否成為學習的主人,看學生學得如何。初一學生年齡在13歲左右,正值求知欲、表現(xiàn)欲非常旺盛的時期,在課堂上學生厭煩教師的“滿堂灌”,迫切希望自己能在課堂上有“說”的機會,教學參與意識非常強烈。
新課標教材在知識的表述上避免了冗長的文字敘述,文字表達簡潔明了,從教材的結構和內容上看減少了很多難度較大的知識點,加大了“活動”、“閱讀”、“思考”方面的篇幅內容,使“活動”、“思考”成為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結合教材特點,讓學生主動參與整個教學活動的`全過程,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為學生創(chuàng)設“多說”學習情境,師生一起討論,共同完成教學目標,從而促進學生學習意識的轉化,學生主動參與課堂學習,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學生在“活動”中探究新知識,提高能力,初步掌握科學的研究方法,形成正確的科學觀。
2、講究學習方法,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
教材倡導對學生探究式學習方法的培養(yǎng)和訓練,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與實踐能力。根據(jù)教學的內容特點及學生年齡特征,開展探究學習法,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具有研究性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動腦、動口、動手,在形象感知、自主感悟、合作討論、相互評價、自由表達、創(chuàng)造想象等探索性活動中,體驗解決問題的過程和創(chuàng)新的情感,逐步學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并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
3、學習對生活有用的知識,增強學生的生存能力
“學習對生活有用的知識”是新課程標準中非常重要的理念。人總是生活在特定的自然環(huán)境和人文背景中。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經說過“生活即教育”。“生活中處處有地理,地理知識就在我們的身邊”。從根本上說,學習生物、地理等文化科目,是為了更好地了解我們的生存環(huán)境,并在改造利用環(huán)境的同時,協(xié)調與它的關系,達到“天人合一”,實現(xiàn)可持續(xù)發(fā)展。
七年級地理教學反思10
我于20xx年工作至今,從事初中地理教學工作已有10年有余。雖然教學經歷說短不短,說長也不長,但自己有得有失,感受頗多,期間也在不斷地自我總結,以期達到良好的教育教學效果。以下是自己就近年來七年級地理教育教學工作中的一些總結:
一、重視學生對地理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
七年級地理所學的內容在學業(yè)水平考試中所占的分值大約為40%左右。就所學內容來看,可以分為三大部分:一是地球和地圖,其中涵蓋了地圖的要素、經線緯線和經度緯度、等高線地形圖的判讀;二是初一上冊所介紹的世界地理部分,包括世界的海陸分布、世界的居民和世界的氣候;三是初一下冊的世界主要的大洲、國家和地區(qū)。內容看似不多,但其實初一所學的知識是整個初中地理課程最重要也是最難的,例如:經緯網(wǎng)和氣候類型圖的識讀、時區(qū)的劃分和計算、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等。這些知識的學習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空間思維能力,學起來難度較大。所以許多同學在剛開始接觸地理的.時候就很容易被這些難點所“打倒”,以至于對地理課的學習產生畏懼感,從而影響到他們今后的學習。所以如何攻克這些“攔路虎”, 培養(yǎng)學生對地理課的學習產生興趣,同時把這些枯燥和抽象的知識變得生動有趣,對于我們廣大教師來說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只有對所學內容產生了興趣,才會把學習由被動變主動,更加積極主動參與課堂教學,也只有這樣,才能學好所學知識;仡櫸疫@些年來的做法,我從一開始就格外重視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在教學過程中,我緊扣教材,從學生身邊的實際例子出發(fā),引導他們對這些實例進行分析,最后得出結論。例如:初一上冊第一章第一節(jié)列舉了很多事例來說明地理和我們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在介紹了教材中的事例后,我還舉了很多與我們騰沖當?shù)孛芮邢嚓P的例子來引導學生分析:騰沖農村的屋頂是什幺形狀的,為什幺會這樣?為什幺騰沖人比較喜歡吃餌絲,而不是饅頭呢?北方人為什幺卻又比較喜歡吃饅頭呢……通過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不僅能調動他們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還可以發(fā)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積極思考。同時也能簡化難點,使他們能對地理知識、原理和規(guī)律理解得更加透徹。
二、通過地理知識的學習和技能的培養(yǎng),提高學生的生存能力
地理學是研究地理環(huán)境中各個要素之間相互作用和影響、以及人地關系之間的一門學科。我們人類生活在地球上,時時刻刻在影響和改變著地理環(huán)境,同時,我們也受到地理環(huán)境的影響和制約。由于地理學特殊的研究對象,決定了學習地理知識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更好的認識和了解地球,順應自然規(guī)律,達到人地關系的和諧統(tǒng)一,最終實現(xiàn)可持續(xù)發(fā)展。
七年級的學生,由于年齡較小,許多生活知識和技能相對缺乏,對于生活中一些經常用到的技能更是知之甚少。如:對我市的東南西北方向毫無方向感、許多學生出門不會使用地圖、在野外不知道如何定向等等。因此在教學中,我們應當重視這些地理技能的培養(yǎng),這樣做不僅幫助他們學到了地理知識,還可以幫助他們解決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難,提高了實際生活能力。
三、引導學生勤思、好問
興趣是學生學習最強大的動力,初一的孩子對于世界的認識有太多太多的問號,對于他們那些看似無稽之談的問題,我們老師不應當打壓。相反更多的應該是給予鼓勵和肯定。都說計劃沒有變化快,的確如此,很多時候在我的課堂上,學生經常會問一些奇思怪想的問題讓我覺得措手不及,盡管有些問題與我們所講內容關系不大,甚至不相干。但對于他們的這些好奇心我們老師不應該因為學生提出的問題“無理”、“可笑”或是老師一時無法回答而置之不理,甚至批評他們是在“無理取鬧”。相反,此時我們應當順應學生的心理,發(fā)揮他們思維活躍、敢想、敢問的特點,積極引導他們對所提問題加以分析和探究。例如:在初一上冊學習世界的人口分布時,我讓學生觀察世界人口分布圖后,學生不難總結出世界有四大人口稠密區(qū):東亞、南亞、西歐和南北美洲東部。然后引導學生分析為什幺這些地區(qū)人口稠密,很多學生都能從圖中看出這些地區(qū)大多地處沿海交通便利的地區(qū)。此時,有個男生問我:老師為什幺澳大利亞西部同樣臨近海洋,但那里卻人口稀少呢?對于這個問題,我沒有因為涉及到高中知識而回避它。相反,我讓學生再看地圖,問:澳大利亞被哪一條特殊緯線經過?學生答:南回歸線。它的中西部地區(qū)地表以什幺為主?學生結合世界地形圖可得出:沙漠。在此基礎上,我給學生講述:因為澳大利亞中部被南回歸線穿過,受副熱帶高壓的影響,終年盛行下沉氣流,降水稀少,所以中西部地區(qū)以沙漠為主。盡管中西部靠近海洋,但該地區(qū)由于終年高溫少雨,因此人口稀少。通過這樣的講述,雖然學生不大理解什幺是副高,但他們至少知道了沿海地區(qū)并不一定都是人口稠密區(qū)。同時為他們更加全面、正確的學習地理知識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四、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把課堂交給學生
在落實新課標理念的過程中,我們教師應當避免采用滿堂灌的傳統(tǒng)教學方式。取而代之的是應該把老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更好的結合起來,這樣既發(fā)揮了以老師的主導,又體現(xiàn)了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F(xiàn)在的學生都是00后,他們獲取知識的渠道非常多,接受和理解知識的能力也比我們那個時代要強很多,因此,作為“引路者”的老師們不能小看他們的這些能力,而且還要幫助他們把這些能力進一步提高。在教學過程中,對于重難點我們適當講解即可,更多的問題可以交給他們去自學探究或是分組討論完成。這樣不僅可以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還培養(yǎng)了他們動手、動腦分析和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真正做到“授之于魚不如授之于漁”。
總之,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應當給學生更多的時間去思考,學生會的我們盡量不講,學生不會的我們盡量少講。相信他們的能力,給予他們更多的鍛煉機會,這樣不僅能培養(yǎng)他們學習地理的興趣,還有利于他們對地理問題的思考方式和解答問題能力的養(yǎng)成。
七年級地理教學反思11
反思一:教學要走出教材,走近生活
地理課本中的案例有些并不符合地方學生的經驗基礎。因此,很有必要根據(jù)我們地方特色、學生已有的經驗基礎、知識背景來創(chuàng)設情境、設計案例。
反思二:學生活動要有“質”,即體現(xiàn)思維性
新的教學理念要求賦予學生更多自主活動、實踐活動、親身體驗的機會。但如果課堂活動有量無質,則活動的價值也就喪失殆盡。一堂課下來熱熱鬧鬧,恐怕留在學生腦海中的只有熱鬧的場景,很難有真正的思維活動。課堂的學生活動是為了更有效的完成教學目標而采取的教學方式,因此流于形式的“活動”是形同虛設的。為了能使全員參與課堂活動并提高其有效性,應努力提高活動的“質”的水平。對探究問題或任務的設計要符合學生的經驗水平;情境的創(chuàng)設要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并能引起學生的共鳴;活動過程中要多加鼓勵,創(chuàng)造“思維性討論”的氣氛,激發(fā)全員的參與欲望,并注意適時評價。
反思三:轉換傳統(tǒng)的師生角色,學生是課堂的主角
在課堂的'探究活動過程中,讓學生充當探討問題的主人。這一從引導者到組織者的轉變,使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角色發(fā)生了根本的改變。從思維的角度講,學習過程是一種具備發(fā)散性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過程。在教學中,教師需針對不同情況做出適時反饋,引導使之朝有利于知識建構的方向發(fā)展。例如:在講到目前的環(huán)境問題的嚴重性時,應該讓學生來談談,這樣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提供互相交流的機會、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力培養(yǎng)某些能力,而且可以使學生自己感悟出問題的嚴重性,進而去思考其產生的原因,從而得出解決問題的措施。
七年級地理教學反思12
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初步形成學習分析區(qū)域地理的思路,根據(jù)所掌握的分析方法去分析東南亞地區(qū)的自然環(huán)境和人文環(huán)境特點。其中重點是掌握東南亞的地理位置及組成,了解本區(qū)氣候濕熱的特點,會分析氣候和地形等對農作物及物產種類和分布的影響,和自然因素之間的相互作用。
本節(jié)課基本上完成了教學目標和重難點,較好地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積極性,課堂上通過活動設計有效幫助學生理解了本課的重難點,還運用大量的圖表和資料,以針對性的問題推動,引導學生探究、總結,鍛煉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但是本節(jié)課還存在以下幾點不足:
1、整體結構還存在不合理的地方,缺乏主線的貫穿,鉆研教材的時候,應該更加細致分析,更透徹在宏觀把握上再下功夫。
2、應該結合重難點及時小結,使知識點更系統(tǒng)化。
3、在世界政區(qū)圖中找不到東南亞的具體范圍,導致在分析氣候時無法判斷氣候的分布區(qū)域。
4、教學時間分配不當,給學生討論的時間過長,導致課堂結構前緊后松,部分教學任務完成粗糙。
5、注意要組織和關注學生,及時了解學情。教會學生學習方法,引導他們進行讀圖和分析問題,不能大包大攬,而要讓學生更好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提升他們的學習素質和能力。
6、在問題設置上應注意循序漸進層層深入,發(fā)問后要留給學生一定的思考時間,使學生有足夠時間和空間進行探究式學習。
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一定虛心向老教師請教,多聽優(yōu)秀教師的課,學習他們成功的經驗,改進自己的不足,保留和繼續(xù)發(fā)揚自己的優(yōu)點,使自己的教學水平不斷得到提高。
七年級地理教學反思13
【教學目標】
1.能用實例說明加強國際合作的重要性。
2.說出聯(lián)合國等國際組織在國際合作中的作用。
3.通過本節(jié)課學習使學生懂得國際合作的價值,初步形成全球意識。
【教學重點】
1.國際合作的重要性及主要領域。
2.聯(lián)合國的宗旨和組成。
【教學方法】
討論法、探究法、辯論法
【教學準備】
1.課前將學生分成四組,分別代表聯(lián)合國安理會、世界貿易組織的主要官員,發(fā)達國家、發(fā)展中國家的代表。由學生推選一們聯(lián)合國秘書長和世界貿易組織總干事。
2.學生預習教材并搜集世界最近時期有關經貿磨擦方面和地區(qū)沖突方面的信息資料以及中國爭取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有關資料。(教師可具體指定內容,以免學生盲目搜集)按扮演角色各級別整理好資料,并理好發(fā)言稿,推選代表發(fā)言。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設計】
師生活動
教師(直接引入新課):這節(jié)課請同學們自己組織召開兩個國際會議,討論國際間的合作問題(同時板書:國際合作),主要是討論解決巴以沖突問題的中國的'入世問題。教師作為安南和世界貿易組織總干事的秘書參加這兩次會議。會議前,我將世界貿易組織的有關情況向同學們作一下簡介,以備大家對討論中國入世問題的理解:世貿組織是……下面先請同學們推選的“安南秘書長”先生主持會議。
學生“安南”按會議程序主持會議(教師坐在該生旁邊指點會議如何進行)。
。ㄒ唬鞍材稀毙即髸_幕,并發(fā)表講話:我宣布此次大會現(xiàn)在開幕,女士們、先生們,世界需要和平,需要共同發(fā)展。現(xiàn)在世界……,巴以沖突不斷升級,引起了世界各國的不安和普遍關注,我現(xiàn)將巴以沖突問題提交大會審議,請大家討論研究解決。
(二)巴以雙方及安理會會員國代表討論,然后代表發(fā)言。(教師應提示各方代表:要從自己扮演的角色的角度討論搜集到的有關資料,得出各自的觀點和解決措施。發(fā)達國家和發(fā)展中國家的代表應表明以軍撤不撤軍,如何撤軍?巴方要求以方應怎樣做,提請大會裁決。)
學生:巴方代表發(fā)言,主題是闡述請聯(lián)合國干預以方并對其實施制裁的理由(列舉以方的行為,如對巴方造成的人員傷亡,房屋毀壞等損失情況。)
學生:以方代表發(fā)言,闡述打擊巴方的原因。
學生:其他國家代表發(fā)言,闡述各自的觀點和解決措施。(如學生不能達成一致意見,教師應加以引導以體現(xiàn)合作的精神,估計多數(shù)代表發(fā)言的觀點可能是:以方應立即撤軍,以土地換和平……)
。ㄈ鞍材稀睆拇韨兊陌l(fā)言中選擇合理的解決措施,就此提請大會審議通過并宣布照此安理會決議執(zhí)行。
教師:小結,同時建議舉行第二個會議——世界貿易組織大會。同學們組織的聯(lián)合國安理會開得很好,下面請同學們準備召開這節(jié)課的第二個會議,討論審議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問題。會前大家先看教材圖5。9,讓學生從中獲得國際社會需要合作的一些啟示,然后提示學生。1)中國的代表:圍繞為什么要加入世貿組織,加入世貿組織后對其他國家有什么好處,加入世貿組織后對國際社會的承諾這幾方面思考討論,如中國以發(fā)展中國家的身份加入世貿組織就是一種承諾。2)其他國家的代表:圍繞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前同世界很多國家先后經歷長達二十來年的艱苦談判歷程:中國入世后對世界各國有什么好外這兩方面去討論思考自己的觀點,以便大會對中國入世問題進行表決。講座兩分鐘后教師建議第二個活動開始。
學生:“總干事”主持會議
。ㄒ唬翱偢墒隆毙紩h開始,并請中方代表首先發(fā)言。
學生:中方代表根據(jù)老師的提示作陳述性發(fā)言。(中方其他代表可補充發(fā)言)
。ǘ翱偢墒隆卑l(fā)言闡述其本人對中方過去工作的看法(看法應是積極的、有利和),并提議世貿組織成員國舉手表決。
學生:世貿組織各成員國舉手表決:一致通過(基于兩個因素獲得這個結論:大家是中國人,學生的童心會偏向自己的國家:教師前面的引導)(師生共同鼓掌歡慶)
教師:引導學生共同總結完成后面的板書提綱。這節(jié)課的兩個會議大家組織得很好,很成功。那么大家在這兩個會議獲得了些什么體會呢?同學們思考一下再發(fā)言。靈活處理學生答案,學生可能的回答——國際合作非常重要(板書)。中國入世說明中國需要同國際社會合作,國際社會也需要同中國合作。中國需要合作,世界各國都需要合作。課后請大家完成教材P94A、B圖,并思考現(xiàn)在國際合作中存在著什么現(xiàn)象。再問:這兩個會議體現(xiàn)了在哪些方面需要國際合作?學生思考回答——在政治、經濟方面(板書)。那么,同學們根據(jù)平常的體會,國際間還在哪些方面進行了合作,請舉例。學生思考回答——中國人穿西裝、吃西餐是服裝、飲食文化合作交流的結果,航海家麥哲倫使用的指南針是科學技術合作交流的結果(板書)。大家再想一想:本節(jié)課的兩會議都體現(xiàn)了聯(lián)合國這一重大國際組織的作用,對嗎?學生異口同聲——不對,只有安理會會議表明了聯(lián)合國是維護世界和平的組織。(板書:聯(lián)合國的作用)。除了聯(lián)合國這個組織,大家還知道哪些國際組織(板書:其他國際組織)?知道——非統(tǒng)組織、歐盟……
結束語:這節(jié)課,我非常感謝同學們的合作!
板書設計
國際合作
1、很重要:
2、主要領域:政治、經濟、文化……
3、聯(lián)合國的作用:
4、其他國際組織:
教學反思:
由于內容簡單,課堂氣氛活躍。學生能很好掌握,教學效果良好。
七年級地理教學反思14
在一個月的地理教學中,深感許多教學環(huán)節(jié)沒能做到位,值得反思的地方很多。以下是我教學工作中的部分不足之處和今后的對策,希望它能時刻提醒自己,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不在走同樣的彎路,調整和改正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
(一)、對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知識和創(chuàng)新思維的反思
為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思維,營造和諧、以學定教、鼓勵學生勇于創(chuàng)新,發(fā)展學生的自主創(chuàng)新學習的信心,教與學的關系應該是平等,協(xié)商式的,知道學生知識的生長點,知道學生會朝什么方向發(fā)展,在課堂上,一切頃其自然,教師順勢而教,學生順心而學,教師和學生全身心地沉浸在教與學的塊樂之中,如初一地理內容適宜搞一些游戲和課外探索性的興趣小組活動,讓學生如何發(fā)現(xiàn)問題和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就教材內容而言,可以以下問題作為切入點,有什么特征有什么規(guī)律是什么原因,有什么樣的聯(lián)系等等,讓學生在愉快中接受知識,鼓勵學生敢于創(chuàng)新,敢于實踐,牢固樹立學生全面發(fā)展思想,從而形成一種不唯書,不唯師,敢于質疑敢于于創(chuàng)新的學習風氣。
(二)、對運用主體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的反思
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必須把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放在首位,要求教師在吃透教材和大綱的基礎上敢于對尹有教材同現(xiàn)實生活問題聯(lián)系起來,把生活中的熱點、焦點問題滲透到教學內容之中,引導學生學會運用所學知識去分析實踐問題。運用主體教學,給學生一定時間,去探求尋找答案,在尋找中,提高學生的各種能力。總之,在課堂教學中盡可能穿插一些與課程內容相關的事,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更有利于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發(fā)展。
。ㄈ⿲υO計教學目標的反思
新的教學理念要求賦予學生更多自主活動、實踐活動、親身體驗的機會。課本內容逐漸的濃縮為主要的知識點,閱讀、思考和活動環(huán)節(jié)的實踐讓學生更好的'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在這方面的處理上,為了完成任務,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沒有很好的處理課本內容與活動環(huán)節(jié)的關系,生搬硬套的痕跡明顯,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反而成為課堂累贅。
對策:重視教學目標的確立、教學內容的處理和教學方法的選擇上達到最優(yōu)化。應努力提高活動的“質”的水平。對探究問題或任務的設計要符合學生的經驗水平;情景的創(chuàng)設要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并能引起學生的共鳴;活動過程中要多加鼓勵,創(chuàng)造“思維性討論”的氣氛,激發(fā)全員的參與欲望,并注重適時評價。例如:在教學素材的選取上,要充分圍繞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對學生終生有用的地理;教學方法上要突出個性化的教學,滿足學生的參與欲、表現(xiàn)欲、競爭感和成就感,通過對地理課堂教學的優(yōu)化,培養(yǎng)學生對地理的興趣,克服由非智力因素而造成的學習困難。
(四)、對教學反饋的反思
在教學過程中,沒有注重學生的層次性,以同樣的標準要求每一個學生,這樣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進步。同時,很多學生在課后仍然對一些基礎知識不明確。對策:引導學生以書本知識為基礎,認真構建知識框架,學會舉一反三,掌握分析問題的方法和技巧。對地圖的分析上,學會讀圖名、圖例,了解題目要求。對于不同層次的學生,做到課后及時輔導和解析,讓他們更直接、更具體的接受知識。
地理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知識跨度很大的學科,又十分注重實際應用。要讓學生真正地學好它,一方面需要不斷向學生強調地理學科重要性的教育,引導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寓教于樂;另一方面需要不斷地改進教學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創(chuàng)造良好的地理教學氛圍,調動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七年級地理教學反思15
日本是與我們一衣帶水的鄰國,在歷史上日本曾經做過對不起我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事,因此這節(jié)課除了要完成教學目標以外,還要滲透德育和情感教育。
1、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日本的國花——櫻花、國家象征——富士山、傳統(tǒng)服裝——和服。使學生對日本初步感知。
2、通過對地理位置的分析明確日本是一個多地震的火山的國家,此處介紹日本先進的防震能力。也要向學生說明在汶川地震中日本也給予幫助,展開搜救。要讓學生知道歷史已經過去,中日兩國人民應共同創(chuàng)造美好的明天。并用多媒體課件顯示在野外,家庭,商場,劇場等場景對學生進行防震訓練。讓學生選擇如果地震來了該怎么做,如果選錯了就會有石塊掉下來,畫面生動有趣,學生興趣盎然。
3、依托教材中對日本的位置、地形、文化等方面的分析,進而達到理解日本因地制宜發(fā)展經濟的成功之處,即“加工貿易經濟”這一經濟發(fā)展的方式,這種因地制宜、揚長避短發(fā)展經濟的'方式,是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的。
4、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思想道德教育:我們都知道1931年日本軍國主義發(fā)動“九一八”事變,占領中國東北;1937年日本全面發(fā)動侵華戰(zhàn)爭;1941年又發(fā)動太平洋戰(zhàn)爭;1945年戰(zhàn)敗投降。我們對日本帝國主義深惡痛絕,但寬容和博大是我們中華民族千載不變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我們不能忘記歷史但也不能永遠活在歷史中,要想使我國經濟發(fā)展趕上發(fā)達國家步伐,就要與其他國家建立友好關系,向其學習先進經驗,共同合作,共同發(fā)展。
5、日本既是經濟強國,又是資源小國。它掠奪世界海洋資源、把污染企業(yè)建在發(fā)展中國家,進口我國的一次性筷子等也值得我們深思。要讓學生知道保護本國資源的同時,也要保護全球環(huán)境,從而教會學生從不同角度看待問題的學習和生活態(tài)度。
【七年級地理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七年級地理教學反思10-26
地理教學反思05-20
地理教學反思02-07
地理的教學反思04-03
七年級《地理》優(yōu)秀教學反思06-17
最新的七年級地理教學反思06-16
七年級上冊地理教學反思02-19
七年級地理上冊教學反思02-05
七年級地理教學反思精選15篇06-15
七年級地理教學反思15篇02-13